词条 | 大芦湖 |
释义 | 简介大芦湖位于淄博市高青县田镇东北8公里赵店乡境内。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长1~2公里,面积约6平方公里。 在地貌上,大芦湖地处小清河与黄河之间的碟形浅洼地中,属黄河冲积平原的边低洼地带。湖区所在属清代蒲台县辖地。该湖的形成无文字记载可考,唯据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所修《滨州志》记载,在州城南60里,明代曾有一湖,称为买湖。至咸丰间湖已消失,仅存湖形。查其地望,买湖所在与今大芦湖位置基本一致,故可视为大芦湖前身。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以来,该地北距黄河仅3公里,在原湖形基础上,极易接受黄河侧渗潜水补给,以及滞纳地表积水,重新形成湖沼,即今之大芦湖。 大芦湖传说有秃尾巴老李舍已为民的英勇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渴望和赞美之情。因传说大芦湖的形成与秃尾巴老李有关,所以本故事又名秃尾巴老李传说。大芦湖湖区面积11034公顷,古有“千水归芦”之说,终年芦苇蒲草丛生,野鸭不断。只见二龙打得难分难解。说水再大也不翻船。 分布区域大芦湖传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西北高青、滨州及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渊源从汉朝开始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自清末至今已传承六代,主要以文字传承及口头传承为主。文革前,在高青县大芦村西有龙王庙、芦姑庙(台)等遗迹,常年香火不断,且每年定期举办庙会。龙王庙于1957被拆除。 地理环境大芦湖传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西北高青、滨州及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流传范围较为广泛。在高青县大芦湖周遍几个乡镇,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这一区域,大部分为平原地区,北临黄河,南接小清河,中部有大芦湖和天鹅湖两个淡水湖泊。大芦湖湖区面积11034公顷,古有“千水归芦”之说,终年芦苇蒲草丛生,野鸭不断。1999年淄博市政府实施平原水库改造工程,现水库占地860公顷,库容量2886万立方米,可连续为全市供水300天,成为淄博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大芦湖湖水清澈,鱼虾众多,养育了周围群众,被当地人奉为“圣湖”,著名的特色资源有大米、西瓜、蜜桃、对虾、油气等,向东30里为205国道,西行10里为滨博高速公路,惠青黄河公路大桥连接南北,交通便利,是淄博市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为齐地,是义士田横、高士鲁仲连、名士倪宽的故园,境内尚存田横墓、鲁仲连墓、扳倒井、衮龙桥、文昌阁等名胜古迹,民间流传着田横义举、鲁仲连却秦说燕、倪宽治水修历、赵匡胤北征等动人传说,这为大芦湖传说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革前,该地有龙王庙、芦姑庙等,香火很盛。 基本内容高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美丽动人的大芦湖传说便是其中的奇葩。大芦湖传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西北高青、滨州及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流传范围较为广泛。在高青县大芦湖周遍几个乡镇,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因传说大芦湖的形成与秃尾巴老李有关,所以本故事又名秃尾巴老李传说。这一传说自汉代口头传承至今,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故事以老李恢复原形浇菜为铺垫,以兴雨解民难为延续,以惊吓妻子芦姑断尾为高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二是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故事中有对夫妻恩爱的美好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秃尾巴老李舍已为民的英勇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渴望和赞美之情;有黑龙勇斗白龙的惊险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民族气概。大芦湖传说,传自蛮夷洪荒的汉代,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一些宇宙现象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对“天”及自然现象有敬畏心理和膜拜之情。但同时,他们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和不畏“上天”的意思表达,附会与某种物体,杜撰一个不畏天、一心为民的英雄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大芦湖传说便纳入先民们视野。大芦湖形成于远古时代,四周大部分区域为平原地区,北临黄河,南接小清河,中部有大芦湖和天鹅湖两个淡水湖泊。大芦湖湖区面积11034公顷,古有“千水归芦”之说,终年芦苇蒲草丛生,野鸭不断。1999年淄博市政府实施平原水库改造工程,现水库占地860公顷,库容量2886万立方米,可连续为全市供水300天,成为淄博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大芦湖湖水清澈,鱼虾众多,养育了周围群众,被当地人奉为“圣湖”,著名的特色资源有大米、西瓜、密桃、对虾、油气等,向东30里为205国道,西行10里为滨博高速公路,惠青黄河公路大桥连接南北,交通便利,是淄博市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为齐地,是义士田横、高士鲁仲连、名士倪宽的故园,境内尚存田横墓、鲁仲连墓、扳倒井、衮龙桥、文昌阁等名胜古迹,民间流传着田横义举、鲁仲连却秦说燕、倪宽治水修历、赵匡胤北征等动人传说,这对于大芦湖传说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革前,该地有龙王庙、芦姑庙等,香火很盛。汉朝时, 千乘一带地沃水饶,在千乘郡城西十多里的地方,有个大芦村。天宫里有条小黑龙,厌倦了天上的寂寞生活,变成一位姓李的青年到了大芦村,大芦村有个姓芦的大地主,他有田地几百亩,雇了十几个长工扛活。李黑龙就受雇于这家,自称李作车。大芦村北有一个小朵村,菜园就在两村之间。一天,小朵村的一个姑娘来买菜,钱不足,老李见她为难,便直言道不要紧,咱都是穷人家,掌柜的回来有我,不行就扣我的工钱。姑娘见老李诚心, 就把菜拿走了。临走对老李说:我姓芦,父亲是个郎中,你以后有什么难处,可去找我们。事隔不久,老李身体不适,求芦父诊治。芦父见老李耿直憨厚, 人又勤快,有意许女,便找人撮合。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婚后芦姑精通医术,治病救人,丈夫耕地种菜,挑水打担,夫妻恩爱,悠悠数年,邻里称道。一天,芦姑到菜园送饭,不见老李,但垄沟里在哗哗地流水,到井上一看,水车斗子里有一条黑花水蛇,尾巴上下摆动,井水顺着蛇尾巴向上流,芦姑很是奇怪。回头之间,老李已站在她身边,小蛇不见了,水也不流了。芦姑问老李是咋回事,老李只是嘿嘿地笑。有年大旱,数月无雨,百姓求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都十分焦急。这时老李似有心事,独自出门几天未归,芦姑不解。突然一天狂风大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芦姑独自在家,心中正担惊害怕,却见一条黑龙破门而入。黑龙见芦姑惊惧,忙转身外出。芦姑急忙下炕关门,不料想挤掉了黑龙的一条尾巴。李黑龙疼痛难忍,打着滚儿窜了一段路,腾云驾雾,离开了心爱的妻子直奔关东的黑龙江。相传在李黑龙到来之前黑龙江并不叫黑龙江,里边住着一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肆虐百姓。李黑龙的到来,就像一山容不得二虎一样,二龙争斗起来。一时间,整个江面波涛汹涌,引来两岸群众的围观。只见二龙打得难分难解。失去尾巴的李黑龙渐渐有些体力不支,情急之下,他向两岸的围观群众求救。人们见黑龙慈眉善目,又加之对蛟龙的坑害之恨,于是人们见黑龙上来就扔馒头等食品,见蛟龙上来就洒石灰。不多会,黑龙就占了上风,最终制服了蛟龙。从此,黑龙江由此而得名。李黑龙也不忘两岸人民的恩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惠泽着这方的群众。老李也忘不了山东,船过江时总要等个山东人, 说水再大也不翻船。一场大雨解救了苦难的百姓,黑龙却走了。芦姑怎么也没想到这条黑龙是她恩爱的夫君,是她的丈夫去东海请来龙王为百姓降雨除灾。丈夫走后,芦姑日夜思念,积郁成疾,不久于农历的二月二日病逝。李黑龙得知后,每年二月二都来大芦湖为芦姑祭奠,每当此时都细雨绵绵。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当地人见当年的李黑龙没有了尾巴,便喊他为“秃尾巴老李”。而老李打滚的地方, 形成了方圆40里的大洼,大洼中心有约两万余亩的面积,常年积水两米多深, 其中芦苇成片,水鸟四起,人们叫它大芦湖。芦湖边盛长曲曲菜,永不断种,每个菜叶上又沾个红斑点,传说是秃尾巴老李的血染的。 基本特征大芦湖传说是自汉代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主要有如下特点:1、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故事以老李恢复原形浇菜为铺垫,以兴雨解民难为延续,以惊吓妻子芦姑断尾为高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2、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故事中有夫妻恩爱的美好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秃尾巴老李舍已为民的英勇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渴望和赞美之情。 主要价值大芦湖传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西北高青、滨州及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表达着人们的追求美好生活、向往自由的良好愿望,秃尾巴老李及其妻子芦姑作为人们心中的守护神,为人们所景仰、热爱。故事的世代传承,是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传承,是人们渴望、敬重英雄的传承,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自强勇敢、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 宣传推广1、1989年大芦湖的故事被潍坊电视台拍成电视剧《秃尾巴老李》,并先后在潍坊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和中央二台及部分省市电视台播出。 2、民间三集成《淄博寓言故事》收编有《秃尾巴老李与黄姑》的传说。 3、创作完成了电视剧本《秃尾巴老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