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丁草 |
释义 | 大丁草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旁、林边、草地、沟边等阴湿处,分布于中国南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基本信息学名:Gerbera anandria (Linn.)Sch.-Bip.. 英文名:Gerbera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江苏省,生于山坡阴湿处;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民间药用治痢疾、肺热咳嗽,肠炎。 原形态植株有白色绵毛后脱落。叶全部基生。春型植株矮小,通常高8—19厘米;叶广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2—6厘米,宽1.5—5厘米,顶端钝,基部心形或有时羽裂;头状花序紫红色,舌状花长10—12毫米;管状花长约7毫米。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厘米;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6厘米,宽3—5.5厘米,通常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圆齿,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头状花序紫红色,全为管状花。瘦果长4.5—6毫米,有纵条;冠毛长4—5毫米,黄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林边、草地、沟边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南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卷缩成团,枯绿色。根茎短,下生多数细须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花葶长8-19cm,有的具白色蛛丝毛,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cm,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黄色,植株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气微,味辛辣、苦。 显微鉴别:根横切在:表皮细胞1列,常显淡棕色或棕色,可见多数根毛或其残基,赤为淡棕色或棕色。皮层薄壁组织宽厚,有时可见裂隙(根的较粗部分);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列。外韧型维管束,韧皮束常为4-5;初生木质部常为4-5原型,次生木质部少量(根的较粗部分)。中心为较小的髓。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较厚;气孔多见于下表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基残基(下表皮龙多),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盘绕扭曲。叶肉叶未见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更紧凑、规整;两侧叶肉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或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圆形,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 化学成份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类化合物[1],及野樱甙,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2],大丁甙[3],大丁甙元,大丁双香豆粗[3,琥珀酸,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甙,蒲公英赛醇,β-谷甾醇[4],3,8-二羟基-4-甲氧基香豆精,3,8-二羟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5-羟酸,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粗-3-基)-香豆精。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剂(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2mg/kg[1]。 2、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兔静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风异常[1]。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滴加5%香荚西酣浓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名称考证】烧金草,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龙根草,翻白叶 【来源】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ria (L.)Sch.Bip.],以全草入药。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下生多数细长须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基生叶丛生,莲座状,有长柄。春夏间抽花葶,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头状花序单生,边花舌状,淡紫色,中央花管状,黄色。秋型植株高大,秋季开花,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 【性味归经】“苦,温,无毒。”入肺、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臁疮;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草纲目大丁草 (《纲目》) 【异名】烧金草(《纲目》),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贵州民间药物》),踏地香(《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龙根草、翻白叶(《贵州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高8~19厘米;花茎直立,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上具线形苞片数枚;基部叶丛生,呈莲座状,椭圆状广卵形,长2~5.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心脏形。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厘米,基部叶倒技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16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逐渐狭窄成柄,边缘提琴状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卵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圆齿,齿端凸头,上面绿色,下面密具白色蛛丝毛。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简状钟形,长8~10毫米,宽5~10毫米;苞片约3层,外层苞片较短,线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舌状花紫红色,长10~12毫米;管状花长约7毫米。瘦果长4.5~6毫米,两端收缩;冠毛长4.5~5毫米。 生于坡地、路旁、田边或灌木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苦,温,无毒。" 【功用主治】祛风湿,解毒。治风湿麻木,咳喘,疔疮。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 ②《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泡酒。外用:捣敷。 【功效分类】祛风湿药 【相关药材】毛大丁草根 毛大丁草 【关 键 词】祛风湿 解毒 风湿麻木 咳喘 疔疮 【选方】①治风湿麻木:豹子药一两。泡酒服。 ②治咳喘:豹子药二钱。煎水服,红糖作引。 ③治疔疮:豹子药根适量,捣绒敷患处。并治兽咬伤。(选方出《贵州草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