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概况简介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底获得批准建设、2008年7月通过建设论证,是建立在厦门大学著名生物学家金德祥、唐仲璋、林鹏等多位先驱几十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重点学科(水生生物学、动物学)为依托,主攻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亚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整合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充分发挥厦门大学在红树林、硅藻、寄生动物和海洋微生物等方面的优势,以热带、亚热带滨海湿地生物和环境为研究对象,主攻热带、亚热带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环境修复研究,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生态学研究和资源保护与应用的总体水平,带动滨海湿地生态学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全面发展,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湿地生态学研究中的地位,为我国解决亚热带、热带地区滨海湿地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历史1922年,厦门大学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创办; 1933年,厦门大学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合并为生物学系;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金德祥、唐仲璋、林鹏等教授对海洋硅藻、寄生动物以及亚热带滨海湿地尤其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展了系统研究; 1984年,厦门大学教育部寄生动物学研究室成立; 1985年,林鹏教授组建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课题组; 2002年,厦门大学是湿地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厦门市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福建省高校亚热带湿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高校亚热带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药物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 2006年,研究团队成为福建省亚热带湿地生态学创新群体; 2007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2008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通过建设论证。 研究力量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3人,含院士1人、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1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45岁以下。 研究平台漳江口红树林定位站建立于2008年8月,地点位于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该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及其栖息野生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北回归线以北保存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 定位站位于保护区内潮间带红树林湿地核心区,定位站以探索全球变化背景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物质通量变化趋势及其响应机制为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为: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H2O和CO2交换及相关微气候因子变化、红树林湿地生态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机制等。 广东湛江定位研究站由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8年11月共同建立。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占全国1/3,保存有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生态体系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红树林生态体系统。该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定位站位于高桥核心区。主要研究内容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设备仪器拥有实验室面积397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超过3000万元。有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多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制备型高压液相色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ICP-TOF-MS质谱仪、Q-TOF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MALDI质谱仪、基因差异显示系统、流式细胞仪(分析型)、毛细管电泳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重点设备仪器。 组织机构室务委员会名誉主任:唐崇惕(院士) 主任:林光辉(教授) 副主任:陈小麟(教授)、 郑天凌(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唐崇惕(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经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光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实验室主攻方向:亚热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及环境修复研究 方向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全球变化响应规律及其机理 方向二: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三:陆海交错区环境污染、生态毒理及生物修复 科研进展科研项目2005年批准《典型水域生源要素循环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973项目子项目)》等科研项目15个;2006年批准《海洋浮游植物显微自动识别系统》等科研项目26个;2007年批准《红树根际系统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界面分异与行为特征研究》等科研项目15个;2008年批准《原始脊索动物Pax基因功能及文昌鱼实验室模式系统建立》等科研项目12个;2009年批准《东南沿海防护林功能维持与演变的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22个。 学术专著2004年:《生态学(第二版)》、《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福建藤山兰科植物与藏酋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生命科学导论》、《福建省海洋生物优良种质及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学,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 2005年:《动物生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藻类名词及名称(第二版)》、《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一)—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君子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10辑)》、《中国吸虫学福建》; 2006年:《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基因克隆研究与应用》; 2007年:《中国红树林》、《功能海洋生物分子-发现与应用》; 2009年:《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发光细菌与环境毒性检测》 专利成果2003年:《运用基因整合平台系统进行蓝藻转基因及表达胸腺素α1的方法》、《蓝藻转基因表达系统及其用于表达胸腺素α1的方法》; 2005年:《多塞瑞龙化合物与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一种蓝藻穿梭质粒表达载体及其用于表达胸腺素α1的方法》; 2006年:《克隆原核生物耐盐相关基因方法》、《海洋小单孢菌抗菌活性物质发酵促进剂》、《海洋小单孢菌抗菌类群的分离检出方法》、《壳囊孢菌素B制法及在制备抗肿瘤和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高效微生物制氢与氢能-电能转化一体化装置》; 2007年:《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除菌方法》; 2008年: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除菌方法》、《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复合骨骼粘合剂及其粘合方法》; 2009年:《骨骼粘合剂及其粘合方法》。 获奖成果2002年:《我国西部地区人畜兽共患蠕虫病病原生物学和流行学的调查研究》获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湿地植被》获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武夷山保护区三个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氧化/气浮工艺制水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3年:《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沿海典型增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动力学及防治机理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台湾海峡生产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获海洋局海洋科技新成果奖二等奖; 2005年:《福建省7个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调查与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6年:《台湾海峡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