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汪士慎镜影水月图轴 |
释义 | 《清汪士慎镜影水月图轴》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幅人物画在汪士慎的作品中较为少见。款题:“清湘老人曾有此幅,近人偶一摹写,以博明眼一笑。”款下有“士慎”、“甘泉山人”白文方印,另钤“七峰草堂”白文方印。有“包氏松溪鉴赏之印”的鉴赏印章。 基本信息【名称】清汪士慎镜影水月图轴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广东省博物馆藏 【规格】纸本,墨笔,纵119.5厘米,横53.5厘米 作品简介汪士慎一生穷困潦倒,以卖画为生,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他的家乡出产名茶,他嗜茶成癖且精于茶道,在当时有“茶仙”的美誉。不幸的是在他54岁时左目病瞎,67岁时右目也完全失明,这对于一个靠着笔墨谋生且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讲该是多么大的打击。为了生计,也是出于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双日失明后的汪土慎依旧摸索着写字画画,可想当时的情形该是多么艰难。经过长期的磨炼,他竟然又能够写字画画了,而且“工妙胜于未瞽时”,这不能不说是绘画史上的奇迹。 作品赏析汪土慎传世的人物画作品不多,这件《镜影水月图》轴(见图)是他的代表作。作品纸本,墨笔,纵119.5厘米,横53.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展卷—观,满纸氤氲,气象神秘,画中所描绘的是不寻常的人物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中断除了一切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受人天供养的尊者。至于罗汉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历代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正所谓“境由心造”是也。写明月之夜,一佛伏坐于水塘之边,静赏水中之月,神态安闲自得,有脱离尘世,悠然于佛门生活之感。画下端有作者题诗一首:“镜中之影,水中之月;云过山头,狮子出窟。” 汪士慎笔下的这一罗汉正在抱膝小憩,看他那安详的神态,仿佛是在任何一个寺院当中都能够见到的一位寻常僧人,丝毫不见有超凡人圣的奇异之处。可是,经过作者在人物周围巧妙的水墨晕染之后,刹时之间,这样一位形象平凡的普通僧人,便仿佛安坐在云雾之中了,那如真如幻、梦境般的效果,使人肃然而生敬慕之心。再看罗汉眉目之间仿佛真的是具有了“了却烦恼,超脱轮回”的般若与超然。汪士慎造景的功力和对于水墨技法的运用手段,确实令人折服。 此作景致安排简洁,一片崖石,一面土坡,几丛杂草,反衬出人物的非比寻常。试想,这样的人物如果置身于色彩斑斓的青山绿水之间,还能从那里寻得超然象外、静谧自然的效果吗?可见作者这样处理场景是别具匠心的。 汪士慎不仅是用墨高手,在用笔上也有过人之处。这件作品中人物造型自然准确,衣纹清晰生动;崖石皴擦细腻,尤其是一丛丛的杂草,长短不一,聚散有致,看那摇曳的姿态,给人以风声飒狈飒之感。 创作背景这虽然是一件水墨作品,却能够充分激发观者的想像。可以将其想像成一位身着红袍的罗汉稳坐在淡淡的云雾之间,土黄色的坡岸上生长着青青的碧草,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景色。出正是由于作者只单纯地用于水墨表现,才给观者营造了无限想像空间,这也正是中国水墨画“无色胜有色”的魅力所在。 作品下方题写了四句偈子:“镜中之影,水中之月。云过山头,狮子出窟。”镜中影,水中月,看似有,其实无,一切都是虚幻。无论是掠过山头的白云还是奔出洞穴的狮子,虽然物象不同,情景不同,但道理都一样,都是转瞬即逝,刹那成空。汪士慎的这四句偈子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为什么当他失明后还能够通达乐观的原因吧。也只有具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够创作出这样超然的佳作。 在末尾的题跋中,汪士慎写道:“清湘老人曾有此幅,近人偶一摹写以博明眼一笑。”清湘老人(石涛)是不是“曾有此幅”不得而知,但是,汪士慎希望能博明眼人也即行家里手“一笑”,自谦之中又不乏自傲。 画家简介汪士慎(1686—约1762),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等,按其排行人们又称其为“汪六”;安徽歙县人,流寓扬州。精篆刻、隶书,擅花鸟、尤擅写梅,以繁枝见胜。传世作品有《三清图》轴、《春风香国图》轴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