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刺头复叶耳蕨 |
释义 | 刺头复叶耳蕨为复叶耳蕨属的一种植物,植株高50-70厘米。叶柄禾秆色,基部密被红棕色、披针形,顶部毛髯状鳞片。叶片五角形或卵状五角形。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对(耳片4-6枚),位于中脉与叶边中间;囊群盖棕色,膜质,脱落。产于山东(崂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和广西。生山地林下或岩上,海拔400-1100米。刺头复叶耳蕨的根茎可用于痢疾、烧烫伤。 中文学名:刺头复叶耳蕨 拉丁学名:Arachniodes exilis (Hance) Ching 别称:复叶耳蕨(植物学报) 界:植物界 门:蕨类植物门 亚门:真蕨亚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鳞毛蕨科 族:鳞毛蕨族 属:复叶耳蕨属 种:刺头复叶耳蕨 命名来源:Acta Bot. Sin. 10: 256. 1962 形态特征植株高50-70厘米。叶柄长28-36厘米,粗2-3毫米,禾秆色,基部密被红棕色、披针形,顶部毛髯状鳞片,向上疏被同样鳞片。叶片五角形或卵状五角形,长22-34厘米,宽14-24厘米,顶部有一片具柄的羽状羽片,与其下侧生羽片同形,基部近截形,三回羽状;侧生羽片4-6对,下部1-2对对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略分开或密接,基部一对特别大,长三角形。长12-15厘米,基部宽8-12厘米,渐尖头,基部二回羽状;小羽片16-20对,互生,有柄,基部下侧一片伸长,披针形,长8-10厘米,基部宽2.5-3厘米,渐尖头,羽状;末回小羽片10-14对,基部一对对生,向上的互生,斜长方形,长达1.5厘米,宽约7毫米,急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圆截形并凸出呈耳状;下侧斜切,边缘浅裂或有粗锯齿,顶端具芒刺;第二至第六对羽片披针形,羽状,基部上侧一片小羽片略较大,多少羽裂;第七对羽片明显缩短,阔披针形,羽状或全裂。叶干后纸质,棕色,上央略有光泽,叶轴和羽轴下面被有相当多的褐棕色、线状钻形小鳞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对(耳片4-6枚),位于中脉与叶边中间;囊群盖棕色,膜质,脱落。 生长分布产于山东(崂山)、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和广西。 生长习性生山地林下或岩石上,海拔400-1100米。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药用价值来源刺头复叶耳蕨的根茎。 功效清热利湿、消炎止痛。 主治用于痢疾、烧烫伤。 性味归经微苦、涩,凉。入大肠、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6-9克,煎服。 外用:研末撒。 中药化学成分根茎及叶柄基部含间苯三酚衍生物、异三叉蕨素 AB、BB(isoaspidin AB,BB)。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