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穿鞘花 |
释义 | 中文简介【药 名】:穿鞘花 【拼 音】:CHUANQIAOHUA 【来 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 【功 效】:祛风除湿、祛瘀止痛。 【主 治】: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15克。 【别 名】:独竹草(广西北流)、纳闹红(广西龙州)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 【拉丁名】:原植物穿鞘花hotolype hispida (Less et A。Rich) Hong-Forretia chi- nensis N. E. Brow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英文简介所属卷:Amischotolype Hassk. 所属科:Commelinaceae 中文名:穿鞘花 文献来源:Amischotolype hispida(Less.et A.Rich.)Hong(1974);图鉴(1976)*. Forrestia hispida Less.et A.Rich.(1834);C.B.Clarke(1881);F.chinensis N.E.Brown(1903).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粗状,高1—1.5米。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稀宽卵形,长15—27厘米,宽3—6(—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背面通常无毛;叶鞘被疏生短柔毛,口部有明显长柔毛。花序为稠密的头状花序,直径2—3厘米,无总花梗,自叶鞘近基处穿鞘而出;苞片长卵形,长约6毫米,顶端急尖;萼片狭长圆形或长圆形,长8—12毫米,顶端风帽状,顶端及龙骨状凸起上被锈色茸毛,边缘具疏长柔毛,果宿存;花瓣白色,膜质,倒披针状长圆形,长4—6毫米,顶端钝,无毛;花丝顶端具念珠状长毛;子房长圆形,上部具数丛硬粗毛,中下部无毛,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花柱线形,约与子房等长。 蒴果倒卵状三棱形,比萼片短,长约7毫米,上部被硬粗毛,顶端具细小尖头,果壳薄;种子每室2颗,灰白色。 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分布地区产勐海、景洪、勐腊、普文、思茅、景东、碧江、马关、砚山、河口、屏边等地;生于海拔1100—1700米的山坡林阴处及沟谷林下。分布于我国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越南、印度尼西亚至伊里安岛也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