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送顺风
释义

“送顺风”与“脱草鞋”是闽粤一带侨乡民俗中两个与华侨有关的专有名词。华侨出国谋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大规模出洋则是在明、清末年。闽南方言“番客”(华侨)即指到“番邦”(南洋群岛)谋生的人。福建、广东沿海是重点侨乡,各县区都有民众远渡重洋谋取生计。早年南洋尚未开发,遍地荒野,过番决非是桩美差,闽南以前的民谣《过番歌》唱道:“喇狸空,喇狸窟,会得入,不得出;卜想掘金去过番,哪知死得无身骨。”可见出洋谋生的无奈和艰辛。初期前往南洋的交通只靠帆船顺冬季西北风漂流南下,少则十来天,多则一两个月。据载,1878年有泉州府同安人杨、潘、苏三人结伴出洋,乘帆船20多天才抵达安南(今越南)堤岸。南中国海茫茫汪洋,水天一色,前往马来半岛、印尼群岛及大洋洲的路更为遥远,不少移民在途中惨遭风浪袭击而葬身鱼腹。即使后来有了机器为动力的远洋轮船,大为快捷和安全,但旅途亦非总是顺畅,因此出洋者平安抵达目的地是亲友最大的愿望,“送顺风”的习俗由此而生。

在侨乡,凡有人出洋或者华侨回国后又要返回侨居地,亲朋好友、邻居赠以糖果、饼食等礼品,祝愿离家者一路顺风平安到达南洋,俗语称“送顺风”。出洋前他们要到祖宗牌位焚香,祈求先人的庇护。要到亲朋好友各家登门辞行,接受他们赠送的茶叶、龙眼干等土特产品,有的亲友特地备办酒席饯行,谓之“送顺风桌”。在这种宴会上如果有全鱼做的菜,吃完上面后不能将鱼翻身,否则会触犯“翻鱼身就是翻船”的忌讳,视为不祥。家人为其打点行装时定会附上一小包家乡的泥土和一小瓶井水,以示到南洋后不忘故土。有的还让其将“香火”———一种用红布缝制的、约有寸半见方,上面有毛笔写上的如“观音菩萨镇安”等字样的护身符随身携带,能在旅途中得到神明的保佑。临行前,家人必定煮一碗面线,上有两个染红的熟鸡蛋,象征平安长寿和吉祥,寄托着家人的良好祝愿。

早期华侨多从事苦力,采挖锡矿、木材加工、开荒植橡胶甘蔗、开发港口,带去了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为开发侨居地作出了卓越贡献。后来部分华侨经营有术,克勤克俭,事业有成,促进侨居地的经济繁荣。 华侨回乡,亲友为其洗尘接风,这就是另一风俗———“脱草鞋”。早期闽南城乡的劳苦大众,在山野间劳作和长途跋涉均是穿着草鞋。这种用稻草、黄麻和棉线编织的鞋子十分耐磨和轻便。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回乡的一般华侨是否穿着草鞋不得而知,后来回乡的华侨肯定不会是如此的模样,不管如何,海外亲人风尘仆仆、劳累困顿,在千里跋涉后回到故乡温暖的怀抱,亲人必是先为其脱去鞋子和尘衣,说上安慰祝福的话语。这时亲友、邻居等前来探望,便是“脱草鞋”了。来“脱草鞋”的,往往带着鸡、猪脚、面线、酒等土特产品,关系亲密的还要设宴洗尘接风。华侨一一回赠相应的礼品,如布料、日用品、南洋特产等。“脱草鞋”这一礼俗增进了华侨和乡人的感情联络和信息交流。华侨感谢邻里对他们家属的关照帮助,乡亲想要出洋的来打听南洋情况并请携带他们“过番趁食”。在海外往往有同一籍贯的华侨相对集中侨居某地的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侨乡的“送顺风”和“脱草鞋”相沿成习,至今依旧流传,不过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其形式和内容与往日已是大不相同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