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
释义 | 崇福寺是我国现存著名的辽金佛寺之一,是镶嵌在朔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古代文化艺术明珠。 步入崇福寺,梵天净地,格外清幽,游人至此顿生心旷神怡之感。山门建于临街1米的高台之上,红墙碧瓦,石狮雄峙,竖匾高悬,古刹显得格外醒目。登级进入寺院,金刚殿正对山门,千佛阁、大雄殿、弥陀殿、观音殿依次位于中轴线上,钟楼、鼓楼、文殊堂、地藏堂对称布列东西两侧。五进院落结构严谨,布局舒朗。前三进院落为明代于唐代基址上重建,基本保留了唐代前楼后殿式寺庙建筑风范。后两进院落为崇福寺的精华,均为金代建,距今已有860多年历史。 中文名称: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外文名称:Repository of Cultural Relics in Chongfu Temple 类别:古建综合类博物馆 地点: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6号 竣工时间: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 开放时间:1991年,对外开放 馆藏精品:风土人情以及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所址位置崇福寺文物保管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6号。邮编:038500 管辖隶属保管所成立于1951年。隶属朔城区政府。 所舍介绍崇福寺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辽代曾一度为林牙太师府署,至统和年间(985-1002)复改宅为寺,名曰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改名为崇福禅寺,至清乾隆年间始称今名。解放后,崇福寺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机构,专事保护工作。国家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拨巨款对该寺内的弥陀殿和观音殿进行了落架大修,使其建筑、壁画、塑像得到较好的保护。1982年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弥陀殿雄冠全寺,被誉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6米,总面积23520平方米。当我们置身于寺内古朴恢宏的寺庙建筑群、精妙华丽的彩塑壁画、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以及精湛的石、木雕艺术之林时,谁能不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高超技艺所倾倒、所折服!谁能不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艺术瑰宝而自豪!弥陀殿全景 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奉唐王敕命建造。辽时曾为林太师府邸,相传因府内祥光屡现,居人不安,于统和年间复为僧居。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安远大将军朔州顺义军节度使翟昭度特建弥陀殿。至金代晚期,又建观音殿。在元末战乱中,崇福寺成为屯放粮食的仓库,除弥陀殿以外,其它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经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大修重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十六年(公元1480年)两次重修,又经清代数次补修,这一千年古刹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全国解放后,崇福寺以其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赢得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成立崇福寺文物保管所,专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54年对观音殿予以落架大修。从1985年开始,国家又拨巨款对弥陀殿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落架大修,这处金代艺术佳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保护。弥陀殿是崇福寺的精华所在,高达21.98米,至今已有866年历史。面宽七间,东西长41.32米,进深四间,南北深22.7米,计937平方米。若以台基算起,东西宽48.72米,南北深29.84米,台基面积为1453.8平方米。月台东西宽34.42米,南北深11.2米,面积达385.5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为1839.3平方米,是我国现存的辽金三大佛殿之一。更为可贵的是,它的脊饰琉璃、梁架斗拱、塑像壁画、门窗匾额等均为金代原物,尤以琉璃脊饰、雕花门窗、大定二十四年巨匾以及彩塑、壁画共“五绝”著称于世。 藏品作品保管所现有藏品25,0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汉代文物。1982年以来,配合平朔露天煤矿的建设,由山西省平朔考古队主持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墓发掘,发掘汉墓二千余座,以及古代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墓葬近百座,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大部分为陶器,铜器次之。朔州地区地处雁门关外,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的交融地带,这一大批文物珍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风土人情以及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91年,对外开放。曾出版《崇福寺》、《崇福寺大事记》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