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外语学院
释义

四川外语学院(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川外”(SISU),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外语高等学府,坐落在嘉陵江畔、歌乐山麓,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

中文名:四川外语学院

外文名: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简称:“川外”(SISU)

校训: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创办时间:1950年4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语言

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现任校长:李克勇

知名校友:何道宽、刘小枫、邓正来、曹平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

主要院系:研究生部,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学院,德语系,俄语系,国际商学院

硕士点:26个

主要奖项: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干部外语培训基地

川外精神:守责、求实、开放、包容

治校方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

治校方略:特色兴校、人才强校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邮编:400031

川外简介

校史简介

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外语高等学府——四川外语学院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简称“川外”(SISU)。是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中西部学术水平最高的外语类高校,在西南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始建于1950年4月,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

学校俄文大队、中国人民西南革命大学俄文系、西南俄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六个发展时期,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校名。四川外语学院是外交部、教育部和国家安全局录取公务员的全国八个考点之一,是中国中西部外语类院校的领头羊,也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在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四川外语学院名列全国外语类院校第4名。全国高等院校综合文科学类第8名。

地理位置

学校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坐落在嘉陵江畔、歌乐山麓,占地70余公顷,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紧邻国家4A级景区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唯一一所建设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马新发

校长: 李克勇

党委副书记:雷莹(女)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聂志强

副校长:李建平(女)

陈志彪

王鲁男

乐勇

董洪川

开设专业

经过六十年余年的发展壮大,学校已从最初专业单一的俄语专科学校发展成为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意大利语、印地语、越南语、葡萄牙语和翻译、法学、新闻学、外交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国际政治、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学等语种、专业,包括研究生和本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外国语学院。

院系及考点

学校现有19个院系(二级学院),2个独立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和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30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专业学科硕士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还设有研究生部留学生部教育部直属出国人员培训部,有“托福”、“雅思”、“德福”、“GRE”、“TOPE”、“PETS”、“

BEC”、“HND”、“CET”、“TOPIK”、“WSK”、“HSK”、“TOEIC”、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PhonepassSET英语口语考试、全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英语统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国家级考试点和重庆市干部外语培训点。

历届英才

学校以外语教育为特色,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涉外高级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涉外人才,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外交精英、英雄模范和商界英才。

办学规模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文理兼收,现有在校学生14000余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为100%。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65%,多数教师曾在国外讲学、进修或研习。学校拥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先进模范,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省级教学名师,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学校常年聘请各外语语种外籍教师和专家执教。

重点学科及课程

学校重视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有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建设课程和重庆市首批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其中,英语(翻译方向)为教育部一级学科、国家一级学科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外交部,新华社等国家重要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就业率始终保持100%。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古巴、埃及等国家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国内兄弟院校在师资培训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多哥洛美大学、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语言大学和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

科研机构及成果

学校科研机构健全,研究成果显著,拥有外国语文研究中心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重庆市一级期刊,是外语界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出版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著、词典、译著和教材;部分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教育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CSSCI、SSCI、A&HCI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

校区、设施

学校现有东校区(老校区)、西校区(新校区)两个校区,两校区同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无其他分校。东校区现有宏文楼(学校行政办公、国际报告厅设于此楼内)、培英楼、大礼堂、博文楼(校史馆设于此楼内)、国际大厦、文英楼、东语办公楼、聚英楼、安居小苑、标准化综合性操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学生宿舍(兰苑)、留学生公寓、东苑餐厅、太阳广场、月亮广场等建筑和教学设施,西校区有新图书馆、教学楼、标准化足球场(山谷球场)、风雨操场(标准化篮球场、网球场)、字母墙、歌乐广场、综合楼(在建)、锦绣楼(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后勤集团)、学生宿舍(松苑)、研究生宿舍(兰苑)、锦绣广场等教学设施与建筑。

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四川外语学院图书馆)外国语言文学原版图书丰富,语言工具书、 各类专业文献和中外文期刊齐备。馆内藏书2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近3000种。学校拥有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收费标准

学校收费标准严格按照重庆市物价局核定为准。学费:艺术本科10000元/年,应用本科8000元/年,普通本科外语类6875元/年,普通本科其他类5500元/年。住宿费:学校根据住宿条件收取不同标准的住宿费,收费标准为800—1200元/年。

奖学金、助学金及勤工俭学

在校期间,学生按相关规定可以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一等助学金3000元/年;二等助学金2000元/年;三等助学金1000元/年)、校长奖学金(2000元/新生)、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500元/年;二等奖学金300元/年;三等奖学金200元/年;四等奖学金100元/年)和校友奖学金等。学生还可按国家相关规定办理生源地贷款或国家助学贷款,并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办学宗旨

学校牢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立足重庆,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涉外高级人才而努力奋斗。

川外精神

守责、求实 开放、包容

食宿条件

住:因学校分为东校区(老校区)、西校区(新校区),因而住宿条件有异。新校区:寝室均为四人间,寝室有上床下桌式、床桌分离式。各寝室内均设有空调、饮水机、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独立洗脸台、衣柜,书桌等。部分楼栋寝室为两间寝室共用一个较大露天阳台,2010年修建寝室均为一寝一阳台。各寝室采光很好。老校区:寝室分为六人间、八人间。无露天阳台,内设空调,男女生寝室均有独立卫生间(热水器)、书桌、衣柜。一般而言,大一新生入住东校区,但可于第一学期末申请调换寝室。

食:东校区、西校区均有食堂,其中东校区开设有一食堂、康博食、食街区、小吃区等,西校区开设有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菜品以川渝麻辣味为主,价位一般并偏贵。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邮编:400031

电话:023—65385238 传真:023—65385207

学校网址学校招生办网站

院系设置

(注:排名不分先后,第二列中未另注明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业。)

院系 开设专业及方向(本科及专科) 开设专业及方向(研究生) 备注

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部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含一级学科覆盖的硕士点),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国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四川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方向、口译研究方向、笔译研究方向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英语(英语语言文学方向)、英语(翻译方向)、英语(教育方向)、英语(国际会展与文化传播)  由原英语系(1959年成立)和英语语言文化系(1984年成立)合并而成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 翻译(英语) 同声传译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德语 德语语言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  2007年9月由原国际法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而成

四川外国语大学出国培训部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英语(国际关系方向)、英语(外事管理方向)、外交学、国际政治  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 俄语 俄语语言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 西班牙语  

四川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法语、意大利语 法语语言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 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越南语 日语语言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四川外国语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本科
(四年制)
英语(国际经贸方向)、 英语(酒店管理方向)、
英语(翻译方向)、
日语(酒店管理方向)、
德语(国际经贸方向)、
法语(国际经贸方向)
专转本
(二年制)
英语(国际经贸方向)
专科
(三年制)
应用英语(翻译方向)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应用日语(文秘方向)
应用德语
应用法语  

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四川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一、成人教育
本科(五年制)
英语(国际经贸)
英语语言文学
日语(国际经贸)
专升本(三年制)
英语语言文学
专科(三年制)
英语(商务方向)
日 语
二、自学考试(一类助学)
四年制本科
英语语言文学
专升本(二年制)
英语语言文学
专科(二年制)
商务英语
文秘英语
日 语  成人教育类专业为业余学习,自学考试类专业为脱产学习。

四川外国语大学大学外语部   

四川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奖学金、助学贷款及勤工助学

在校期间,学生按相关规定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一等奖4000元/年;二等奖3000元/年;三等奖2000元/年)、四川外语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500元/年;二等奖学金:300元/年;三等奖学金:200元/年;四等奖学金:100元/年)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校友奖学金等。学生还可按国家相关规定办理生源地贷款(或国家助学贷款),并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川外精神

四川外国语大学来自人民军队,具有“忠于人民、服务国家”的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作风,这种历史渊源形成了川外人以“守责”和“求实”为特征的传统。同时,外语院校独特的文化竞合、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精神最终升华为川外人“包容”和“开放”的情怀。“守责”、“求实”、“开放”、“包容”共同凝铸成独特的川外精神。

1 坚守责任,求真务实

军大传统,薪火相传。从人民军队中走来的四川外国语大学,一直把二野军大的革命传统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川外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责任意识时刻萦绕于心。多年来,学校五迁校址,六经转折,但仍矢志不渝,坚持以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作风,在办学中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推动学校发展,逐步把坚守责任和求真务实凝铸成学校的一种基本精神。

军校时代,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手创办了俄文大队,并选配教员,捐赠学习用书;贺龙元帅、刘华清将军、余秋里将军经常亲临大队指导工作。他们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俄文大队谨遵刘华清主任“要群起立志,学好俄文,迎接祖国建设的高潮”的号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当时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俄语人才。

成立西南俄专后,学校根据高教部安排,以“为国家和军队提供高质量的外语师资和翻译人才”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高级外语专门人才。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在北温泉学校驻地接见了学校师生并合影留念,极大地鼓舞了俄专人,全校师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责任心建设优质外语院校。

更名为“四川外语学院”并隶属地方后,学校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的服务面向,一方面继续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以为地方培养外语人才为己任,为重庆和西南地区的外语教育和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学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设立非外语专业。学校积极发展外语培训事业,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培训基地和中外各类外语考试点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10万余人从这里走向世界,直接推动了重庆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在市场经济时代,为适应社会对涉外人才的新需求,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扎根重庆、立足西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倾力打造“国际导向,实用为主”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高素质涉外人才,逐步确立了建设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以此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校特别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终结了重庆自己不能培养同声传译人才的历史;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旅游管理和非通用语种等专业的设立,直接呼应了重庆大开放的需要。

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先后承担了13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政府课题和横向课题。学校通过外语服务直接为地方对外开放事业援手助力,如为党的“十七大”重庆代表团新闻发布会及时提供英文文稿,为重庆市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会议会展提供翻译志愿者服务等等。

事实证明,从军队院校走来的川外,完全继承了人民军队想国家所想、急人民所急的光荣传统,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是她前进的动力。

在以高度的责任心奋发进取的同时,学校始终注意把求真务实和坚守责任有机结合。上世纪末,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际,学校没有盲目发展,求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实际确立了建设“外语特色大学”的目标,在学科专业发展上,既注重新建学科专业与原外语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支撑,又适当控制新学科专业的规模和数量,量力而行,科学发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及时瞄准社会对实用性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扩充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发展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特色。

在办学规模上,尽管年年生源形势喜人,但学校仍脚踏实地,坚持稳步发展。虽然前几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形势逼人,但学校保持冷静,不急不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条件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招生数量。学校认真的办学态度和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由于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学校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近60年的征程,以“守责”和“求实”为核心的军大传统在新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2 开放心胸,包容气度

透过语言之窗眺望世界,利用语言工具沟通文明是外语院校的独特之处。欧风美雨、和歌韩流、东学西术、国风汉统,多元文化在这块园地上碰撞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也营造了涉外人才培养的独特环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川外学子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品质和素养,即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加上他们得体、时尚、俊朗、秀美的形象,构成了重庆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语学习者和工作者都会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要学好外语、用好外语就需要有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这种气度反过来也会促成外语人的一种开放心态和包容情怀。这种从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中升华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川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形成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师生们探索和创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放、包容”作为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秉承于传统的“守责、求实”一脉相承。责任感要求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熟练掌握他国语言,深刻理解他国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求真务实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对外来文化文明,既不能民族虚无、全盘照收,又不能妄自尊大、简单排斥,而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地汲取国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开放、包容”是对学校传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它们构成了川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开放、包容”的精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来校工作,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国内外完成深造后纷纷回归。他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川外的旗帜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在川外,领导班子团结和谐;领导者、管理者与教师们之间融洽和睦;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敬互谅。学校领导十分关心教职员工的成长,为他们的发展进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整个学校形成了包容差异、容纳个性的环境和倡导争鸣、鼓励创新的氛围。这种宽松的气氛可以使广大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可以大胆创新,可以有机会实现自身提高和发展。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校有教授64名、博士近90 名,师资队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促进了科研和教改的进步。近年来学校科研成绩显著,教研教改硕果累累。无论是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改立项,还是专著、论文、教材、工具书都有了质和量的突破,科研与教研的进步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改尝试,倡导教学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鼓舞下,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成绩突出,近年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对学生来说,“开放、包容”的精神可以鼓励他们对异质文化进行探究和理解,对新鲜事物进行学习和接纳。而且“开放、包容”的精神本身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从事涉外活动基本品质,惟有心胸开放,才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国际交往艺术的精髓也在于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只有具备这种气度,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交流的使命。

“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精神,既是四川外语学院近60年兴学育才实践历程的精神烙印,也是凝聚和感召川外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辉煌成就的精神支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学校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态度,培养更多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川外校史

历史沿革

四川外国语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外语高等学院。它诞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它是在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帮助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50年4月,建国不久,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和刘伯承元帅的手谕,在当时的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组建了俄文训练团,主要任务是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俄文翻译。俄文训练团由二野军大学员和一野西北军大俄文大队学员共两部分组成,继承和发扬了一野二野两大野战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主要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勇于开拓;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

刘伯承、贺龙两元帅先后兼任西南军政大学校长,邓小平兼任学校政委。1950年5月4日俄文训练团开学典礼上,校党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刘华清亲临讲话,指明了办学方向。1950年至1951年间,邓小平政委和贺龙司令员都曾在余秋里政委和刘华清主任的陪同下亲临俄文训练团驻地视察,给了师生以很大的鼓舞。

俄文训练团创建以始困难重重,最关键的是缺乏俄文教员。刘伯承元帅亲自推荐来教员党必刚(原国民党驻苏联高级将领),刘帅还把他多年自己使用的俄文原版《乌沙可夫大辞典》赠送给俄文团。贺龙司令员亲自送来了俄文教员王锦林,后来成了俄文团的主任教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校首长余秋里、徐立行、刘华清、张衍等也都千方百计地通过公开招聘和组织调配等多种渠道为俄文团找教员,其中包括从高研班调来的几名国民党起义投诚的将领,从而解决了办学的燃眉之急。

1951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俄文训练团改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余秋里任政委兼代校长,徐立行任副校长兼训练部长,刘华清、张衍任政治部正副主任。1951年9月俄文大队领导赴京参加全国第一次俄文教学工作会议时,余秋里政委亲自动笔修改俄文大队的总结报告,关切地询问有关情况,一次用了两个多小时,并提出了中肯的叮嘱,还具体安排乘军区的军用飞机赴京开会,令人感到非常亲切。

1952年6月26日,根据政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联合决定,俄文大队成建制转入地方,准备扩建为西南俄文专科学校。经过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刘伯承)俄文专修部一年的过渡准备,于1953年5月4日正式建立西南俄文专科学校,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几所正规俄文专科学校之一。1954年10月,划归中央高教部直接领导。

改建转入地方后,有一次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达上将在北京开会期间,还专门打电话给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周林同志说,这所部队的学校转入地方后还有许多困难,希望多加关照和帮助。果然后来教育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了这所学校。

1958年3月7日,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亲莅北温泉,同部分俄专师生会见并合影留念。周总理亲切地同俄专青年教师胡光明等交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给俄专师生很大的鼓舞。

1959年5月,西南俄专扩建为四川外语学院,郭沫若亲笔题写“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名,沿用至今。

1964年6月22日,当时的高教部长杨秀峰到地处北温泉的四川外语学院视察,给师生讲话,对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杨部长特别关心校址问题,他说,“学校规模要扩大,现有校址受地形限制,发展不开,要另选校址扩建;校址要靠近市中心,便于参加对外交流活动,以利提高教学质量。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址不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时,当即亲自关心,指示四川省委帮助解决。四川省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当即派出省委宣传部高教处长到重庆会同市委宣传部长共同为四川外语学院选择校址,后因文革受到干扰。

文革后期,1970年11月,四川省革委决定:四川外语学院迁入已决定撤销的西南政法学院在沙坪坝烈士墓的校址。后来,西南政法学院又决定继续办,两校校址矛盾到1978年时发展到了尖锐对立的程度。此事惊动了邓小平同志,他亲自批示由教育部、司法部、四川省委三方加上四川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两校共五方共同开会协商解决两校校址的问题。从此,多年困扰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址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为随后的改革开放和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周总理和小平同志为四川外语学院校址问题倾注的心血令全院师生终生难忘。

1988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重庆视察工作期间,亲切接见了四川外语学院领导成员,勉励他们办好学院。

1990年5月,四川外语学院40年院庆时,刘华清同志为学院题词:

“发扬革命传统,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坚强阵地。”

原中顾委常委余秋里同志的题词是: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衍将军的题词是:

“桥梁。”

1999年11月,刘华清同志在家再次接见四川外语学院代表并欣然为四川外语学院50年大庆题词:

“继承传统五十载,再创辉煌映千秋。”

(本材料由四川外语学院老院长群懿提供)

关于学校名称校址和领导体制沿革

1950.3 西南军区决定:由西南军政大学组建俄文训练团,团址在山洞。

1951.1 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

1951.9月25—29日 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俄文教学工作会议

1952.3.10 政务院、人民军事革命委员会联合颁布《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的决定》指出:“俄文大队的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培养工业部门和军事部门俄文人才为主”。

1952.6.26 俄文大队奉命集体转业到地方,进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俄文专修部,校址从山洞迁往化龙桥红岩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内。

1952.11 俄文专修部改建为俄文系,从红岩村迁往北碚北温泉三花石原川东党校旧址。

1952.9.1 西南军政委员会奉命撤销,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

1953.5.21 在中央高教部和西南高等教育管理局领导下成立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学制3年。

1953.10.11 政务院公布本年高等院校调整方案,全国8所俄专,包括西南俄文专科学校。

1954.4.3 政务院发出《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的指示》,《指示》规定:俄文专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翻译干部(约占70%和一部分俄文师资(约占30%)。

1954.10.14 政务院指出,西南高等教育局撤销,学校由中央高教部直接领导。

1956上半年 高教部综合教育司司长李云阳和苏联顾问来校视察认为:学校工作已走上正轨,成立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学校应另觅新校址以便进一步发展。

1957.9 经高教部批准,从1955年入学新生起改学制为4年制。

1958.8.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西南俄文专科学校下放四川省领导。

1959.5.25 经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共同决定:西南俄文专科学校改扩建为四川外语学院,郭沫若题写校名。

1960年 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学校计划在石桥铺陈家坪原炮校附近征购土地批准另建高校,并已开始平整土地作地基,1961年困难时期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新建校方案下马。

1963.9 根据中央教育部计划,四川省决定成立重庆外国语学校。

1964.6.22 中央高教部部长杨秀峰来校视察,提出要另选校址建校,尽量靠近市区,便于参加涉外活动,强调指出学校要发展扩大,现有校址发展不开,要另觅合适地方。

1965.3 四川省教育厅和高教局联合决定,重庆外国语学校改为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由学校领导。

1963.5 省高教局决定:借用北碚歇马场原农机校校址给四川外语学院,供新建的英语系和法德语系使用。

1965.12 省高教局决定:川外迁校至北碚文星湾原西师工农速中校址。

1966.1 英语系等从歇马场原农机校校址迁入北碚文星湾原西师工农速中旧址。

1966.12 北泉三花石院本部全迁北碚文星湾。

1970.11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鉴于西南政法学院撤销,四川外语学院由北碚迁往沙坪坝烈士墓原西南政法学院校址。

1972.4 学校恢复招生、招收首批工农兵大学生。

1977.5.27 教育部、司法部等单位发出通知:恢复西南政法学院。

1977 恢复高校招生。

1979.1 开始招收首批研究生。

1980.5.4 四川外语学院和西南政法学院部分学员间发生武斗,导致大批学生离校、停课。

1980.6.6 邓小平就四川外语学院德国专家来信作出批示:“方毅、南翔同志阅处。建议派一3人小组,协同四川处理此事。”此事惊动小平同志后,由司法部、教育部和四川省委各出1人组成3人小组,共同处理此纠纷。最后决定:两院都要办,原校址一分为二,两校共用。川外校址最终定板。

1997.3.14 中央决定重庆市为直辖市。

1997.8 学校由四川省划归重庆市领导。

校 名: 俄文训练团—俄文大队—俄文专修部—俄文系—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四川外语学院

校 址: 山洞—化龙桥红岩村—北碚北温泉—北碚文星湾(另处在歇马场原农机校)—沙坪坝烈士墓。

领导体制: 军大—地方—大区—中央高教部—四川省——重庆市(本材料由四川外语学院老院长群懿提供)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马新发

党委副书记:李克勇 雷莹聂志强

纪委书记:聂志强

党委委员会委员: 马新发,李克勇,雷莹,聂志强,李建平,陈志彪,王鲁男,乐勇,李小川

校长:李克勇

副校长:李建平,陈志彪,王鲁男,乐勇,李小川,董洪川

后勤服务

住宿情况

西校区(山上松苑1-18舍)寝室基本条件介绍:

1.类型:山上寝室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上床下桌(松苑1-5、15~18舍),一种是床桌分离,即上下都是床(松苑6-14舍)。每栋寝室有自动投币式洗衣机(4硬币一次)。

2.寝室人员:一律为四人间

3.设施:空调、热水器(松苑1舍、2舍、5-18舍为天然气热水器,其余寝室为电热水器)、电话、网线接口(四个)、饮水机(桶装水需要到寝室管理员处登记,有工人送)、独立洗脸台、独立卫生间、公共阳台(此项仅松苑6-14舍有,两个寝室共用一个,其中包括圆桌一个)、书桌椅、衣柜、鞋柜等

4.费用:1200/年

东校区(山下兰苑1-9舍)寝室基本条件:

1.类型:依据住宿人数不同而各异。寝室有自动投币式洗衣机(4硬币一次)。

2.寝室人员:四人间、六人间、八人间

3.设施:空调、电热水器、电话、网线接口(一个,需要自备交换机增加网线接口,目前5口以太网交换机的大概40块钱)、饮水机(桶装水需要到寝室管理员处登记,有工人送)、独立卫生间、两张桌子、凳子、衣柜等

4.费用:800—1000/年

伙食情况

我校共有数个学生餐厅,西校区(山上)有:西区一食堂,西区二食堂,西区三食堂。东校区(山下)有:东区二食堂,师生餐饮部,康博食餐厅,东苑餐厅(留学生公寓旁)。

每个餐厅(山下学生二食堂除外)皆配套有经严格消毒的碗筷、汤匙,可以让您不必另外购买用餐用具。 每个餐厅皆有小炒部,餐厅也提供有夜宵。餐厅的菜谱门类齐全,每餐提供几十种供学生选用,价格适中。

金融服务

校内:学校东校区(山下)三花路与迎宾路交界处有中国工商银行ATM机,东校区(山下)国际大厦大厅内有中信银行ATM机,东校区(山下)女生寝室院内(兰苑1-4舍)有中国农业银行ATM机,东校区(山下)兰苑6舍旁边有交通银行ATM机。学校西校区(山上)有交通银行ATM机。

校外:由东校区(山下)大校门往烈士墓方向下行100多米,有中国工商银行沙坪坝烈士墓分理处,中国农业银行沙坪坝烈士墓分理处,招商银行自助银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沙坪坝烈士墓分理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沙坪坝烈士墓储蓄所(同时提供邮政服务),中国建设银行自助银行。

通讯邮政服务

学校内有中国移动动感地带营业厅(东校区山下女生寝室院内一个,东西校区观云梯与锦绣路交界处研究生宿舍旁一个)。并有中国邮政四川外语学院收发室(东校区山下大礼堂负一楼),办理各种邮政业务,校外另有中国邮政烈士墓代办点。

超市等其他生活配套设施

校内:东西校区(山上山下)均有超市、眼镜店、美容美发店、打字复印店、水果店等。

校外:1、由东校区(山下)大校门出发,沿着红岩魂广场台阶的道路下行200多米,有永辉超市童家桥店。2、由东校区(山下)大校门往烈士墓方向下行200多米,有新世纪百货烈士墓店。

新生的生活用品,各超市内均有。

学校东西校区设有田径运动场、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夏季开放,位于东校区女生寝室院旁)、健身房等体育场馆。设有艺术团、足球、外语、摄影、武术等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些生活设施方便师生员工生活。

医疗保健

学校校内设有四川外语学院校医院,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防疾工作及全校教职工的医保工作;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体检工作。

出行公共交通

1、东校区(山下)大校门左侧有公交车站,停靠有821路(杨家山-重庆北站)、210路(白公馆-重庆站即菜园坝火车站)公交车。

沿着大校门往烈士墓方向走300多米,烈士墓转盘旁有烈士墓公交站,有较多公交车停靠,选择更多。

烈士墓公交站旁,重庆轻轨烈士墓站尚未完工。

2、去火车站:东校区校门口坐821(终点站重庆北站)或210(终点站重庆站),来校线路同上。

3、去江北机场:

1、坐821到加州(海关) 2元转去两路的车3元,这个路线最便宜。

2、坐801到一碗水6元,再打的8元,这条线其次。

3、坐821到加州(海关)2元,坐机场专线 25元,再次。

4、直接打的过去60元左右,最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独立学院

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快社会力量办学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分别与“四川省德瑞企业发展总公司”和“重庆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和“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两所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颁发学历证明,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招生时,列入国家第三批次独立招生。学生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