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抢渡丹江 |
释义 | 抢渡丹江,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紫山槐坡, 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领中原突围部队挺进陕南过程中,强渡丹江天险,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中原部队突围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共产党中原部队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所属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30万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攻击各部队统于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以22万军队自信阳、罗山、光山、黄安等地分4路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中原军区部队“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组织指挥中原军区部队五万余人,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以迅猛果敢的行动抢在国民党军七月一日发动总攻之前,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突破了敌人十万余人的内层包围圈,由此揭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帷幕(七月一日,中共中央通知全国各解放区:“敌反共反人民的大内战已从二十六日围攻五师(指中原军区部队)开始,我部攻防进行自卫战争。”)。 抢渡丹江中原军区部队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内层包围圈后,蒋介石大为震惊。多次督令刘峙对中原突围部队“跟踪追击”,务于7月20日前消灭中原部队北路军于丹江以东地区。同时,他还密令胡宗南派整编第九十师六十一旅及驻关中地区的整编第一师一旅,开赴鄂豫陕三省交界的荆紫关地区,参加围堵北路军(行动),以防北路军入陕。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下的中原军区北路军进入邓县、内乡,国民党整编第四十一、四十七、十五、三师等部,在刘峙的紧密督促下尾随穷追,武汉行营空军也出动飞机侦察、轰炸。北路军走的是崎岖狭窄的小路,而国民党军走的是公路,且大部分车运,敌我之间原已拉大的距离正日益缩小。 北路军在内乡师岗召开中原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北路军兵分两纵队向西挺进: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及第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中原军区警卫团为左翼,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过丹江经湖北郧县南化塘、陕西山阳漫川关一线,向宁陕方向前进;第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右翼,由王震率领,绕过丹江取捷径经荆紫关、山阳向镇安、柞水前进。 丹江,与唐河、白河同为汉江支流,全长390余公里,地跨豫、鄂、陕三省,其流经河南淅川的这一段,江面宽阔,水流量大。平时,丹江一般可以徒涉,但入夏以后,由于连降暴雨,山洪暴发,丹江水位骤涨,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江面宽达几百米,巨浪拍击着岸边的岩石,激起几尺高的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 7月12日,北路军左翼部队进抵淅川地区。李先念给前卫部队第十三旅三十八团写了一道手令:“迅速占领马蹬铺、李官桥、孟家楼,掩护主力抢渡丹江。左翼部队在淅川县城以西三里处的人字坎城徒涉渡江。渡江行动在夜间进行,但不久即被跟踪而至的敌机发觉。敌机嚎叫着俯冲下来,又是投弹,又是扫射,随着“轰隆”、“轰隆”的爆炸声,许多同志牺牲在江水中。 自师岗分兵后,右翼部队第359旅和干部旅在王震率领下西进,于7月12日进至淅川县城附近。王震以第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和七一九团一部围攻淅川县城,以七一八团抢占入陕咽喉荆紫关。由于淅川县城工事坚固,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加之缺乏攻城重武器,又大雨滂沱,七一七团等部久攻不克;而奉命抢占荆紫关的七一八团进至寺湾时,与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师六十一旅一部激战,从俘虏口中得知整编第九十师已抢先占领了荆紫关,并正沿丹江向淅川方向推进,形势骤然严峻起来。根据敌情变化,王震决定右翼部队改变原拟取道荆紫关、走捷径入陕的计划,迅速抢渡丹江,南绕鲍鱼岭、南化塘向陕南挺进。李先念获悉后,表示同意。王震即以七一七团、七一八团阻击由荆紫关方向进攻的国民党军,第三五九旅旅直、七一九团和干部旅于7月14日夜,开始从淅川县老城镇紫山槐坡一带的大石桥、娘娘洞等地抢渡丹江。丹江水宽50米,又逢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水势猛涨,水深流急,江上既无桥梁,又无渡船,涉水、泅渡相当困难。敌人又紧追而来,形势十分危急,必须在翌日凌晨前全部渡江,才能摆脱敌兵的围堵。当天夜里,全军冒着大雨集结,进行渡江动员。指战员们紧急解下绑带拧成一条条长的布索,把一头固定在沿江的石头上。王震心急如焚,为了争取时间,激励士气,他脱下衣服,在漆黑的雨夜高呼:“同志们,跟我来!”毅然跳入激流率先涉水泅渡。王恩茂等不及脱衣,也纵身跳进水中,跟在王震左右。指战员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奋不顾身跃江强渡。漆黑的夜晚,连绵的大雨,翻滚的江水,无畏的战士,形成了罕见的泅渡壮观。当后卫第七一九团过江时,水势更猛,布索被拽断,不幸冲走了一部分同志。拂晓时分,全军胜利渡过丹江,进入了西去的高山丛林之中。 7月15日,北路军左右两翼部队全部胜利地渡过了丹江。毛泽东7月15日发电报祝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当刘峙的追兵进至丹江东岸地区时,李先念已率北路军进抵郧县梅家铺地区,并乘胜继续西进进入陕南。 在左右两翼部队强渡丹江过程中,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渡江绳索被炸断,加之浪高湍急,共有300多名同志被江水卷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抢渡丹江纪念碑中原突围部队抢渡丹江纪念碑,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紫山槐坡。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领中原军区主力部队1.5万多人向陕南挺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决定在紫山槐坡一带抢渡丹江。此时丹江正值汛期,江水猛涨,波涛汹涌,李先念、王震等亲自组织试渡。在渡江过程中,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渡江绳索被炸断,加之浪高湍急,致使300多名同志被江水卷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该纪念碑由淅川县委、县政府于1998年建立,白色卧式大理石质底,碑体宽2米有余,高1米,正面镌刻“中原突围部队抢渡丹江纪念碑”13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背面铭刻着中原突围部队渡江经过的碑文。纪念碑与苍松翠柏相互辉映,庄严、肃穆。1999年,该纪念碑被淅川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淅川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民党将领刘峙, 字经扶,(1892-1971) 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 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战无不胜,高居五虎上将之首,名声一时无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在平汉路战役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讥笑为长腿将军。 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 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 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6年9月,在定陶战役失败去职。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的徐蚌会战(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布阵失误,遭到惨败。逃亡印度尼西亚以教书为生。 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1971年病死于台湾,著有《我的回忆》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