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光聚 |
释义 | 陈光聚,现年87岁,山东省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人,伤残老兵。从1979年开始,陈光聚做了33年的烈士祠看守人。2009年,陈光聚被评为“感动潍坊人物”。 光荣事迹光荣负伤1938年,日军占领了北白塔村,陈光聚一家分头外出避难,年仅14岁的他跟随姑姑去了辽宁。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24岁的陈光聚在当地参加了解放军,先从天津到了北京,随后又转战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贵州、福建、广东、云南九省。“当时我们在江北,国民党的军队在江南,他们在河边修建了碉堡,我们先炸了他们的桥,7个炮弹有3颗炸到了他们的机枪营,最后消灭了他们600多人……” 陈光聚闭上眼睛回忆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光聚又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成为一名高炮射手。“当时一共有4门高炮,每次打下敌机,我们都很激动。但咱们的装备不行,人家的飞机在头顶上狂轰滥炸。第一天来了两架飞机,我们用高炮射下来了;第二天来了4架,我们射下来了两架;第三天飞机来了一大片,黑压压的在我们头顶上转圈,他们扔下来的炸弹炸死了我们很多人,当时一个连去了近百人,最后活着回来的就只剩两三个……” 1951年,陈光聚在战场上套子弹袋的时候右腿和右肩被弹片炸伤,1952年,左腿再次受伤致残。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陈光聚放弃了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抚待遇,回到了老家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务农,并成了家。 看守烈士祠1979年,昌邑市龙池镇发出通知,找人看守烈士祠。因为待遇很低,没有人愿意接手,退伍回家多年的陈光聚听说此事,主动要求看守烈士祠。从此,他每天擦洗、打扫烈士灵位,定时清理院落卫生,烈士祠里里外外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白塔烈士祠,建于1945年,位于龙池乡白塔村(现为龙池镇白塔村)。据陈光聚老人介绍,当时是昌北县委建立的,主要为纪念寿、昌、潍3县的抗日烈士。院内还有原昌北县委、县政府、独立营和民主建国会敬献的大石碑,下面有原昌邑县委书记马骏亲笔题“浩气参天”四个大字。 烈士祠里现存放牌位527个。其中,抗日殉国的391位烈士大部分是寿、昌、潍三县的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136位烈士都是昌北县人,其中有些是在昌邑当地牺牲的,有些是在外地牺牲后迁回来的。 当年,县里收集烈士遗像,只找到陈龙飞、卢志英、王锐三位的遗像,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做出过突出贡献。据1987年《昌邑县志》记载:抗日战争初期,昌邑北部沿海地区素有“渤海走廊”之称,它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连接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交通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八年抗战期间,这里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昌邑县有80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参加了解放军,仅1948年9月就有4000余人组成担架队和小车运输队,支援淮海战役。11月,又有1400多名民兵随大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在这些烈士里,还有一位是陈光聚的三弟陈光进,他的牌位在第三层架子的中间。陈光进是在淄博周村战役中牺牲的。陈光聚回忆说,当年自己离家时,三弟只有8岁,之后兄弟二人就再没见过面,对这个弟弟他一直觉得很愧疚,没有尽到当大哥的责任。 30多年,烈士的名字早已深深地烙进陈光聚心里,成为他亲密的“老战友”。陈光聚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 就是去看看烈士灵位,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鸡毛掸子清洁一遍,再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好。陈光聚一生无儿无女,如今和91岁的老伴齐秀住在烈士祠里,一张床、一张旧方桌、几把凳子,还有院子里养着的几只鸡,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亲戚朋友劝他去敬老院,他舍不得离开这些“老战友”,让他申请提高待遇,他却说“应该拨款把烈士祠修一下”。老伴齐秀说:“我能够理解他对战友们的一片真情,这些年一直没有怪他。” 陈光聚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每到周末,潍坊边防支队龙池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都会来到烈士祠帮助陈光聚老人清除杂草、打扫院落、擦拭牌位…… 感动潍坊2009年,陈光聚被评为“感动潍坊人物”。颁奖词这样说:积土可以成山,积水能够成渊。他在岁月流转中,投入一腔赤诚,怀着热爱与崇敬陪伴烈士英灵,用责任心和使命感凝成一种力量,把30年的平凡岁月堆积成一种平凡的操守,令人敬佩,也叫人感动! 义工在行动:探望护灵30年抗美援朝老党员陈光聚 党的九十华诞之际,昌邑义工走访慰问了部分抗日、抗美援朝老革命、老党员。6月25日,他们来到龙池烈士祠,探望了在祠堂里为革命先烈守灵三十余年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党员陈光聚老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