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眉县高跷赶犟驴
释义

基本概况

《高跷赶犟驴》起源于600多年前的眉县青化乡嘴头村、西寨村、石马寺村一带。起初以小品式的民间社火表演形式诞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它表演技巧灵活惊险灵活,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因此,群众喜于参与,百姓乐于观看。直到民国初年,经过第八代老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逐渐演化为技巧性较高的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1987年,眉县文化部门发现这一民间舞蹈后,立即进驻咀头村,与民间艺人共同开发挖掘这一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民间艺术表演样式。经过两年多的加工和整理,为其编织了故事情节,配制了音乐,设计高跷斗智的高难度动作,终于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再现活力。改编后的节目,将广场和舞台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人物的关系更加戏剧化,整个舞蹈就是一出完整的、高品位的民族民间舞蹈小品,它围绕老少两对“夫妻”赶驴出行,狭路相逢,从互不相让到最终两相谦让的变化过程结束全局,整个表演情趣横生,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后来,这个节目曾先后在宝鸡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演出,并出使德法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在“2002年中国演艺成果展”中以其欢快诙谐、幽默风趣、技艺精湛而忝列其中,大放光彩。

基本内容

传统的高跷跑驴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特点在于灵活,熟练而惊险的表演技巧,它作为一个小品式民间舞蹈艺术,起初人驴均绑在一尺左右的的木棍上,按照简单朴素的故事情节,尽情表演。后经眉县文化部门的艺术加工,改编后的整个舞蹈就是一出完整的、高品位的哑剧小品,它围绕老少两对夫妻赶驴出行狭路相逢,从互不相让到最终两相谦让的变化过程结束全局,节目力求突出一个“犟”字。

历史渊源

由于受张载思想的影响,嘴头村、西寨村、石马寺一带的文化意味很浓厚,自古以来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表演活动更是活跃, 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参加表演的节目多达10余种,一直到明朝初年,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便增加了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表演样式,那就是高跷跑驴。民国前夕,高跷跑驴的第八代传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赋予了新的内涵。《高跷赶犟驴》游演后,深受百姓喜爱。89年5月参加首届民间艺术节汇报演出,一炮打响;后经眉县文化部门的再打造,92年在中国宝鸡西部交易会期间亮相,一举轰动山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1994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闪亮登场,受到国人赞誉。

主要价值

1、《高跷赶犟驴》是地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典范,具有广泛代表性。

2、是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精品,极富艺术观赏性,具有可发展性和推广性。

3、保护、传承《高跷赶犟驴》这一民间传统舞蹈,对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事业,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基本特征

1、表演技巧惊险娴熟。

2、音乐融秦腔、眉户、眉县道情为一体,极富地域特色。

3、剧情幽默诙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人、驴艺术形象生动逼真,驴极富人性化。

濒危状况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偏远的青化乡嘴头村一带村民主要依靠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加之人才和经费严重匮乏,因此,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节目停演多年,后继无人, 濒危状况严重,亟待保护、挖掘和传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