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05年11月1日) 丛书名: 文学史研究丛书 平装: 28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32开 ISBN: 7301026919 条形码: 9787301026915 尺寸: 20.9 x 14.7 x 1.2 cm 重量: 322 g 作者简介作者:(日)伊藤虎丸 译者:孙猛 徐江 李冬木 丛书主编:孙平原 伊藤虎丸,1927年3月30日生于日本东京淀桥。1953年就学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同年,受洗于日本基督教团美竹教会浅野顺一牧师。1959年至1962年,完成东京大学大学研究院入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1963年,同研究科博士课程退学。专攻中国文学。历任广岛大学、和光大学、东京女子大学、明海大学等校讲师、助教授及教授,学校法人平和学院院长、理事长,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主任,明海大学名誉教授。2003年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论文《论》、《的哲学》、《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作为问题的创造社》、《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早期鲁迅的宗教观——科学和“迷信”之关系》、《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鲁迅文学的语言》等;专著《鲁迅与终末论》、《创造社研究》、《鲁迅与日本人》等;论文集《郁达夫资料》、《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 内容简介《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共收文16篇,分作四个部分,即绪论、鲁迅与明治文学、创造社与大正文学、附录。是对近现代中日比较文学的一个初步尝试。 媒体评论书评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 强调早年北大学人的贡献,并无“惟我独尊”的妄想,更不会将眼下这套丛书的作者局限在区区燕园;作为一种开放且持久的学术探求,本丛书希望容纳国内外学者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学者有责任继续先贤遗志,不断冲击新的学术高度一样,北大出版社也有义务在文学史研究等诸领域,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呐喊助阵。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推出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为了总结过去,不如说是为了面向未来。在20世纪中国,相对于传统文论,“文学史”曾经代表着新的学术范式。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究竟该向何处去,如何洗心革面、奋发有为,值得认真反省。 目录“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思考历史:日本一代有良知学者的灵魂——序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绪论 亚洲的“近代”与“现代”——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为了心灵深处的交流——《瀛花集》代序 致中国读者——《鲁迅与日本人》中译本后序 鲁迅与明治文学 鲁迅早期的尼采观与明治大学 鲁迅和西方近代的相遇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迷信”与“科学”之关系 《狂人日记》——“狂人”康复的记录 《之哲学》序 创造社与大正文学 创造社和日本文学 《沉沦》论——从《沉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看郁达夫的思想和方法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佐藤春夫与郁达夫 附录 明治30年代文学与鲁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 鲁迅如何理解在日本流行的尼采思想 现在,为什么要重写文学史——从“近代”与“现代”文学史意识谈起 传统文化在东亚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异同——“现代化与民族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译校者和原载杂志一览表 后记 伊藤虎丸著述编年目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