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溪
释义

长溪村地处婺源西北部,南接岩前、甲路胡家;北与天宝寺下村毗居;东与古坦交界相邻;西边是林塘沙古坦村,距镇政府17公里。全村由上长溪、下长溪与董家、曹家、方家、岭脚四个自然村构成。原来的婺源棚、大连山、庄林、刘家木、外方村等自然村因居住人家先后迁移,相继湮灭。曹家、方家地处村东,与古坦戴家交界,距长溪村7华里;岭脚、董家与景市天宝相邻,距村10-15华里。

中文名称:长溪

行政区类别:江西

所属地区:江西

地理位置:地处婺源西北部

著名景点:长溪

简介

长溪是一个山乡农村,地处江西境北部山区,建村历史悠久。农村社会仍保持着相对完整的人文传统,民风淳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生活处于小康过渡期。长溪印象试图通过对长溪村的深入观察,对其今后的发展变化进行记录,见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地理与气候

长溪地处粤境北部山区,地形主要是山地,结合部分喀斯特地貌,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57米.气候冬冷夏凉,年平均温度在十五度左右。

人口与社会

长溪现有人口2300多人,农村社会中仍保持着相对完整的人文传统和相对落后的陋习,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与政治

长溪属于行政村,有自己的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能得到保障和发挥,能够依据自己的意愿选出代表组成村民自治机构;农民当前主要以林业茶业为生,经济来源多是外出打工收入.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属于粗放型农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万元以下属于后进村,个体(家庭)发展之间存在不均衡,年人均收入为2700元左右。

建村历史

长溪村地处江西省婺源西北部,南接岩前、甲路胡家;北与天宝寺下村毗居;东与古坦交界相邻;西边是林塘沙古坦村,距镇政府17公里。全村由上长溪、下长溪与董家、曹家、方家、岭脚四个自然村构成。原来的婺源棚、大连山、庄林、刘家木、外方村等自然村因居住人家先后迁移,相继湮灭。曹家、方家地处村东,与古坦戴家交界,距长溪村7华里;岭脚、董家与景市天宝相邻,距村10-15华里。 至2005年6月止,全村人口2181人,595户,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溪上村、下村,曹家等四个自然村人口420人。其中戴姓占全村总人口87%,另有丰、程、汪、翁姓氏占10%,其它姓氏3%。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戴姓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周初,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以国名“戴”为氏。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江浙、山东、福建;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不少向安徽、湖北、江苏、山西、四川定居安业。。

《戴氏族谱》·序·记载,唐贞观六年,魏征奏戴氏宗支有三望,一望亳州谯国郡;一望扬州广陵郡;一望齐州济会郡。长溪系出自亳州谯国郡一支。唐神龙年间,就有戴氏迁入婺源之凤亭里游山居住。唐开元婺源建县,戴氏亦也在乐平(古属饶州)发展繁衍。

长溪之来在《戴氏族谱》有记:因其六世祖宋明经大学士戴匡德,与同科文友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迥环,层恋迭翠,朝神者车马如簇,遂率家人徙居之。宋咸平五年(997年)始有《戴氏族谱》,其时皆手抄庚录,未有刻本,乾隆癸未族人始议修谱,并付梓刻印,嗣后续谱皆循沿录。

长溪古称星江马源,宋初村中有一宝灵殿,多有灵验,朝拜者络绎不绝,因路途不便,进香者来多用马车代步,马簇如盖,故曰马源,然此说从村多山路,难能足信。又有一条长长河流经村而过,又曰长溪,或称马源长溪。至清年间,村多以马源长溪为名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因相邻村争执河流归属,多有诉讼,康熙五十八年,安徽巡抚李老爷批檄议定,长溪河上自石城山岭脚下至浮梁界黄沙止,均归属马源村管业。并定凡有杉松竹木经此河内出者必须雇请村居民斫做撑放,以酬方民力食之计,否则另行折费。

追本溯源,长溪村建村有记载的时间应为宋淳化年间(992年),始迁者为婺源戴氏六世祖戴匡德。而村中老人历代言传,说早在戴姓到长溪之前,就有丰姓、翁姓散居在村内大山之中,后逐渐形成村落,又有王、何、查姓迁入,故有“丰翁王何戴,还有豆腐查(渣)”之说。传至二十二代,明洪武年间,村己有规模,己有六七百人口。清康熙年间,人气更盛,村中各种店铺林立,景象繁华。茶号、木材行、米店、当铺、屠铺多达二十余家,不少村里能人己在广东、上海、江苏、景得镇、九江等地开店设铺,艰苦节俭,成了小富。富贵归家乡,他们把所赚钱财大兴土木,或在浮梁天宝堂购置大量田产,由当地人佃耕种收租,其时里天宝大部份田产均为长溪人所有。清未民初,因村居僻远,少有战乱祸害,村人生活一直安稳富足。时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象。在世老人忆述,戴氏后人,孝谨仁良,服勤力穑,在婺源热土上,繁衍生息,日益兴旺,鼎盛时期,村人达600多户号称“千烟”,人口己达二千四百之众。至此今日,传承42代了。村有言描绘:门前石桥水碓碣,日上看见千人上下,夜间瞧见万盏明灯。足见当时村旺人兴是何等繁华之象。

生态环境

长溪村在婺源来说,属高山区,村周青山环抱,群山逶迤,峰峦叠嶂,绿水依流。村内鳞次栉比的典型徽派民居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村有诗云:飞泉高低锁源流,鳞光山色溶画中。可说是“九山半水半庄园,只见道路不见田”。因村中及村周围没有耕田,长溪自古就有“千烟无耕牛”之说,村内大路巷弄均青石铺路,十分清洁。全村有林地近八万亩,资源丰富。具发展林业的优势,是婺源的重点林区。境内河流、山地相间分布。最高山峰三花尖海拔1057米,大多山峦海拔都有500米。过境河流长溪河纵贯村境的高山峻岭,气势磅礴逶迤。长溪河流自成水系,源出五花尖,流经戴村、方家、长溪、港头,至车田流入景徳镇市界。长31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71米,平均坡降1.51%,流速0.3米/秒。这里降水量大,水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1990年,装机320千瓦的长溪水电站正式投入运行。清纯甘洌的长溪河水,水质好,无污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信口可喝用解渴的天然矿泉水。可谓“长溪山藏珍蕴宝,绿澈河水玉流金”。村山地域辽阔,属鄣山山系,北高南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6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名贵动物有虎、熊、狐狸、刺猬、穿山甲、獐、麂;野猪、山羊更是随处可见。刺胸蛙(石鸡)、鳖、鹰头龟等珍贵水生动物为村之特产,广泛分布村内山涧之中。水生珍贵动物娃娃鱼在小溪中会偶尔露面。野生禽类有多种,其中较为珍贵的有锦鸡、画眉、雉鸠、鸳鸯、翠鸟、猫头鹰等。植物除大量的马尾松,栲、枥、枫、杉、槠等150多种,还有明清古松、古柏、古山茶、古樟木、檀木、楠木、梓木等古树名木;花卉尤以兰花和桂花、杜鹃花驰名;“九节兰”为兰花之珍品,在村山中亦常多见。河边山上杜鹃花尤多,一到春天,满山皆红。桂花树全村山中不少上千株,在村里就有“桂花坑”“桂花坞”,花开时季,花朵簇簇,香久不散。鸡冠花、栀子花、月季、牵牛花、玫瑰、蔷薇、丁香择季开放。全村“来龙”“水口”风景林,景色秀丽;路道旁的遮阴大树抬目随处可见,且这些树龄大多是上百年以上的古老树种,有的还是珍贵稀有树种。上村村屋后山上那棵银杏树(白果树),据传树龄己近千年。因村人失火烧死,现是枯树倪立。在外方村的古樟树群,共有10棵,每棵树高18-22米,最粗胸径有3米,树冠叶茂枝繁,每棵树错落分布,冠幅占地有近20亩。村中老人在记事时就是树高围大,历史少说也有二三百年。如此集中众多的古樟,在全县亦是少见。 巍然立于上村村头五棵巨枫,村古人称为“五虎把龙头”。这五株枫树,系村始祖载种,己有千年历史,这些枫树树高都达25米之上,其中1棵为最大,胸围有3.6米,现仍生长旺盛。循村路拾级而下,又有6棵高18-20米粗有2.8米左右的枫树苦槠树依序分列路旁,根相连,冠相靠,立于树下,凉风习习,精神顿之一爽。至村中港边,有三棵苦楮树,排列在屋前,屋树河木桥浑然一体,相映相趣。据传树龄也有一百六十多年。村民戴宗招家门口,有一年己过百的桂花树,每年四季开花,至每季初月或次月开花一次,每次花期长达半月,香及近里。

村内矿产资源有瓷土、高岭土、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村东部。探明大理石有10多个品种,储量约100万立方米。

此外,较著名的的林果还有:蜜桃、板栗、鸡心栗、米枣、杨梅、毛栗、野生猕猴桃、野山楂,都是村民常食之物。蕨菜、香菜、荠菜、香菇、黑木耳,马齿苋菜等野菜,满山可采摘。

村落建设

长溪村古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屋中木雕极其精美,房屋的外墙是青砖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村之传承徽州民居特色,讲究的是“四水归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装天井汇集的雨水,取的是财不外流之意。内用杉木檐柱框架,贴墙的柱间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间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厢房,少则六间,多者达十多间。高为三层或四层,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家族。房间的窗户多有窗户,每一片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谓之“槛门”。以前大多以人多业大为荣,几代人住在一起,因此.有些大户人家房子很大,分成几进,也就有了“里堂““外堂”“后堂”之别。原有明清古屋二百多所,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因解放后拆建改建,以及“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现在尚存有的古宅只有四十余处,保存稍好的不过十户而己。

村境内公路建设始于1978年,至1997年,有3条村道通车。村距相邻乡村少则7、8公里,多则18公里,是婺西最为僻远的山村。村围山峦耸立,峰高路陡,解放前,人们出行靠的是步行,为求行走方便,各条通向邻村的道路全都铺填青石板,路面平整。解放后,村公路建设贯彻“民办公助”方针,1978年,村开通达镇驻地公路,全长13.5公里;1996年接通村至景得镇天宝的断头公路,全长8公里。彻底解放了村民种田肩挑背驮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全村劳动生产力。另有一条通往大连山的生产公路,全长约8公里。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公路少、公路等级差等问题,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村至甲路(岩前)、古坦戴家两条道路仍为步行山路。解放前,村中木竹靠的是雨季涨水,扎排外运;日常所需及茶叶山货销售均是用劳力肩挑驮运。现在村客货运车有客车、小型货车、三轮车共5辆。年客运量1万人次,汽车已成村民代步工具。

1998年,村架设了光纤电话线路,有100门交换机1部,安装电话179部。自然村董家2003年接通天宝网络,曹家方家线路正在与电信部门商议之中。中国移动、联通网络没有开通。

长溪石桥位于长溪村上村村口,跨村之河流,为村通往古坦、甲路、岩前要道。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全村人集资倡建,村有谚称:“石桥头上看云起,绿水青山氲绕檐;心神俱佳桥上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该桥全为青石砌成,共有六片各长7米、宽1.2米、厚0.35米长条青石组成;四片为桥面,两片居桥墩中间为四片桥面垫石,桥墩前向呈船头V型,前锐后丰,全用光面青石砌成,全长18.60米,宽2.5米,桥与水面高9.6米,桥侧面刻有“石宝”“乾隆四十三年建”字样,桥上昔有桥亭、土地庙,今已毁。清代乾隆年间,村人在桥头立有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敲石磨刀,河中禁止戳鱼,若有不遵违犯,重罚一定不饶”。有老人记得,这定律一直到民国时期村人依然无人触犯,那时村河中鱼鳞戏水,女人们在河中洗衣刷碗,也会随手带上条鱼,可是谁也不敢带回家,都会自觉地把鱼放回河里。石桥迄今226年,依然“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气势雄伟,为婺源古代桥梁中较为壮观的一座。这座石桥,每片桥面重达十五吨,从何处运来,又是如何架上桥墩,现在人们都还觉得难以想象,亦可推想出当时村人的财力、物力、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马源桥,在下村村口桥东坑,有一用两条青石铺设的石桥,上刻“马源桥”字样,从石刻文字知晓,此桥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毁,二十五年(1761年)由村人戴世钱遗孀汪氏出资重建,算来也有244年历史了。此桥只是跨一小溪石板桥,不可与上村石桥之雄伟同日而语。

“社公亭”座落在上村,傍临村河边,建于明崇祯七年(1638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21年)重修,为一层檐亭榭建筑。该亭跨村而建,南、北僻门,中间通道,穿村而过。亭有四圈柱子,井字随梁,简易结构。从村谱牒图中可以看出,在亭两侧原有两座房屋,但今日只见菜地了。亭分两进,一进为外间,有长条石凳,供村人与过路客人憩息,内有一庙,供奉着社公社婆,是村人求神祈福的场所,故又称为“社公庙”。“社公亭”门顶上依稀见有“马源”字样,这是村中留存有“马源”记字的建筑,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长溪村原来是称为“星江马源”,更说不上村自何来了。

登贤里牌楼位于下村登贤里入口处。登贤里是古马源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所,属八家支系。登同“丁”字,取为人丁兴旺、贤知达礼之意。相传此牌楼明朝时八家一在外为官者家人出资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牌楼7.2米,通面宽4.5米,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选料讲究,上雕镂一龙二凤,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如栩如生,显示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精湛。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牌楼不被拆毁,遂用石灰把雕刻的龙凤灰盖,时久日远,如今己无法剥去粉刷上去的石灰了。

长溪村中那条长长溪河,曲曲弯弯,沿村而过,岸边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沿河而建,古老的石桥横跨溪上,河边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以庙岭为分界,分为上长溪、下长溪。古时庙岭是一小山丘,山后有一宝灵殿,山连接两村的路道均用青石铺为石阶,故为庙岭。在旁有一大戏屋。过去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村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如上村又分上门、中门、下门,各有宗祠,也有纪念七世祖令陈公祠,建在社公亭地带。老人回忆,祭祀祖祠树德堂、肇庆堂建于明未年代,两个祠堂在解放初期保存都较完好,尤其是肇庆堂,约四寸厚的樟木大门,用花岗石门礅作槛承托。大门上装饰着一对斗大的含环紫铜狮子。登上祠堂石阶,就会看见两根缕花圆石柱托着精美的樟木斗拱,进堂是一个正方形的天井,穿过天井踏上台阶,这便是大祠堂的正堂。祠堂门面宽广,又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嵌镶着各种木雕的梁檐。进入祠堂内堂,地面青石光滑无比,迎面近两丈高的照壁矗立。高大的香案上,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的陶瓷祭器。香案后面的神龛中,层层排列着始祖匡德公第几十代孙,属于这个祠堂族系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从左右两边转出,步下两级石阶,左右回廊偏厢,两边各有四根木柱斗拱承托着回廊的瓦面,布局显得严谨肃穆。在下村,有称下村史祖的雪寿公祠,有永锡堂、忠义堂、固本堂、丰祠。还有庵、庙多处,戏台、社坛、宝灵殿。至于村里面的历史情况,特别是几百年来村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却记载得非常简略。后人只能凭其中的有限篇章,和父老口口相传的零碎资料知道一些。而村里巷的牌坊雕刻,檐前屋里的壁画,只是这些建筑,都己毁于那个荒唐的年代了。现在能见到的是气派的古青砖大屋,这些大屋全用一尺多高的平整大青石作基座。建筑材料砖瓦木石质量特优,墙壁的结构有一个特色,是用坭砖砌好之后,再用火砖内外嵌镶。这种建筑叫作“金包皮”。或是单砖叠砌而上,极是牢固。用的砖说是用黄粘土、石灰、糯米饭按比例混合,,再用厚木制造的坭拍反复锻打,最后在火窑中烧筑出来的,其坚硬程度不亚于青石。这些古屋原来一般正堂挂有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四幅长条古画,加上八仙桌、太师椅,都是古色古香的。讲究一点的屋内,处处有木雕装饰,在梁撑、窗衣、槛子门上木雕尤为精致。上堂檐口两柱檐撑,一般左右都雕有图案,图内镂空,立体感强,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在两厢槛子门上端,雕上“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鸟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都是活灵活现。有的在槛子门的槛棍栅上,还雕有各种字样,如“寿”、“福”等。有的还雕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节,有环境气氛,表现得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村有戴兆高、戴正法、戴顺安、戴仁良等家的宅屋,存有这些雕刻,只是年代久远,疏于保护,加之毁坏严重,今天难全窥其貌了。

仙人棹,又称仙石棹。在上村小学对面石壁山上。此棹是一块面积有两面八仙桌大的巨石。石面平整,传说是曾有仙人飞来此处,在石棹上喝酒聊天。从山下远望,仙石巍然倪立。站在石桌上,眺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真是观全村之景一处最好的观景台。

长溪大坝,即长溪水电站蓄水大坝,距村三华里。源自莽莽苍苍的五花尖,山涧泻出一泓溪流,潺湲流淌。沿途汇聚了山流溪水,彼此交融,渐渐波澜壮阔起来。当她千回百转到达村“云笔降”“玉岭山”,忽被这两座巍峨陡峭的高山,嘎然卡束,河面登时变得“苗条”起来,眼光所及,碧水连天,烟波浩渺,这便是长溪大坝了。粼粼清波,沿河的垂柳孤悬河心,树干尽没,只剩下碧玉妆成的树冠,恍如海市蜃楼,天外仙境,真可谓“碧天水依无穷树,带雨云藏一半山”。嘎嘎长鸣、翩若惊鸿的大鸟,或浮游水面,静若处子;或翱翔天空,巡视大河,更有交颈偎依的鸳鸯,徜徉碧水蓝天之间,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如果您乘坐竹排,顺流而上,又是另一番景色,可欣赏“长溪翠屏”、“筏行柳梢”、“鸳鸯嬉水”这些自然景观。山环水抱,溪流琮琮。两旁碧树繁花,忽峰突、忽迥回、忽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感油然而生。每年梅雨季节,含羞的河水,忽变得怒涛翻卷,水花飞溅,彩虹凌空,波迭浪赶。站在大坝上,见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状如巨龙滚扑,咆哮之声震彻山谷。“不尽河水滚滚来”,飞泄大坝,又成环形飞瀑 ,蔚为壮观。坝下两旁石峰峡峙,乱石兀立,只见清溪迥流而去,没在峰峦野花之中。

冲口飞瀑,就是村八景之首景“叠井涵源”。在上村石桥沿河而进,约三四里,就会看见一开阔地,水流湍急流下,这就是冲口,俗称“冲口潭”。此河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盆。每到洪水季节,那从村人称为“冲口五井”而下的水流就会顺着石壁形成的夹槽激冲而下,至河口才变缓流向村中。“冲口”由此得名。冲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春夏之际,冲口内满谷一片葱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劲勃勃的长青松。山道上,只见满山杜鹃花、桅子花、还有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山果。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冲口爬山而上,抬头一望,山峰两端翘起,形似和尚帽子,人们称它为“和尚帽”。山下树木苍翠,溪水清澈,怪石林立,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河流从山岩上倾泻而下,落到悬崖处,两侧为峭壁所夹,于是飞空而下,直捣龙潭。长年水流把岩石冲成一圆形,水经流其中,状如水井,村人称之为“头井”,从“头井”之阜向下眺览,悬崖巉岩之间的飞瀑尽收眼底。溪水冲入“头井”,猛然间跌落二三丈,注入“头井”中,形成冲口飞瀑的第一迭,亦是主瀑。水在“头井”稍作停留,又从高岩冲流直下近十米,此时两边峭岩又夹生出一个状如“头井”的圆盆,人称“二井”,此刻水势益壮,再次跌水,颇为壮观,这便是冲口飞瀑的第二迭,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头井”“二井”深不可测,据说有龙潜底。二井而下,水再次激流而下到“三井”(也称大潭),这就是第三迭。呈连续状,又有两潭,是称“四井”、“五井”。最后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远去,掩没于青山丛中,水流在水槽的引导下流入冲口潭。冲口飞瀑,远眺但见悬岩百尺,飞瀑十丈,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在梅雨季节,站在头井源头,但见滔滔河水,势若奔浪;从高飞跃而下,飞瀑狂泻,水流飞泄时,因碰撞凹凸不平山岩而产生水花四射、惊声溅玉,飞飞扬扬,犹如大雾弥漫,气势磅礴。流水不断冲击着两边的石壁,声音震耳欲聋,人在对面,大声讲话都无法听见,只能用手势传言代意。站在冲口潭边上,仰观冲口飞流,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见水击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俯视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真景观也。

在冲口外滩,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躺在沙州滩上,晒着温和的阳光,真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石浴盆,在村后山约三华里,有一涓涓细流常年在石崖高处流下至入一状若浴盆的圆形石盆中,石盆光滑如镜,盆中水澈见卵石花纹,老人说,这是七仙女每年七月初七来洗浴的地方。??

港边苦槠,在上村前山山脚,有一处占地30余亩的沙滩,高出河面约2-3米,村里人名称其为港边。在这个小小“岛”上,有三棵一百多年的苦槠树,这三株古树,有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枝桠相互缠绕,岁岁永不分离。三间民居安谐地这些苍老遒劲的老树下,不远的木桥倒影与粉墙黛瓦的民居融和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漾一漾时隐时现,真是一副天造地设的江南画卷。

马源八景,从族谱中的记载得知,在清朝中叶开始,这个村便开始富裕起来。村人以读书求学为荣,“坐堂讲学蔚然成风”,讲求文化修养,培养了一批读书人,有些中了科举,有些用钱捐了官衔,光宗耀祖。村族达到有钱兼有面子,争相在家乡建住宅、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于是,一幢幢夺目栉比的豪大的住宅鳞次矗立而起。开辟荒山造林,挖渠引泉兴修水利;以风水为名,构筑环村绿化带;使绿荫波光掩映于村前;兴建文阁、神庙、庵堂、社坛,族内读书人时发雅兴,雅集吟咏。居然在一个小小村庄,吟出了胜景八处, 称“马源八景”。每景各有一诗,现录之如下:

(1) 叠井涵源 此景在上村“和尚帽”山下,因其石依次叠成五井,故名。诗云:石井何年凿,飞泉尽日春,一翻通海志,叠见出山踪。萝薛高低锁,源流左右逢,寒水方嗽齿,顿觉溆心胸。

(2) 特峰华表 此景在下村桥东坑而进,是为汪山尖峰,其山巍峨倚立,山下溪水长流,放眼望去,千山层列,迤逦欲来。诗曰: 环境何非碧,兹峰觉大观,北流开巨浸,西幛锁延峦。簇族孙罗膝,昂昂将到坛,令威无不化,时有鹤纡盘。

(3) 莲塘戏鹭 此景原在下村村口,原来此处有一水塘,四周有雕花石栏杆相围,塘内有莲花。水源来自不远河碣筑坝引水而来。旁有口水井,水清凉甜冽,水井至今仍在。塘旁有周王庙、相公亭、华佗庙,现己不复存在。诗云: 白鹭绕莲塘,惊飞蹴水忙,雨余花更艳,风过叶添香。对浴珍珠溅,梳翎玉羽长,静观成野趣,机活即文章。

(4) 砚渚游鳞 此景在上村石壁背,旧时此处有一水碣,河中游鱼甚多,村中一直严禁捕鱼,河清澈底,鱼在水中游而不惊。诗曰:砚渚映睛暾,轻烟入晓温,源流清澈底,游水净无痕。隐伏千层浪,还藏万里鲲,惠庄间寓目,此乐足评论。

(5) 文阁飘香 此景在下村村尾,是古时先人们求学问之所。位处永锡堂后面,左是社坛,右是毓秀庵,这些古景古建筑均在1948年因国民党军队进驻村里拆了砖石去筑村口的雕堡而拆毁。诗云: 高阁连霄汉,文星日夜悬,与人为善意,垂训著嘉篇。积敬通三殿,输诚达九天,生香长不断,漂缈接云烟。

(6) 丹砂映日 此景在上村仙人桌后,因其处是一片沙滩,在列日照射下,满地沙石状如丹砂,又传闻有仙人在此修道吐气如虹,故名。诗曰:洞口发奇葩,山岩石径斜,未闻生玉札,偏目孕丹砂。璨烂迎朝旭,氤氲射晚霞,谁教龙虎护,此地有仙家。

(7) 白石梯云 此景在上村村头,因村到岩前、戴家需翻涉一山,从山脚起始需登步一条用青石铺设的山岭,在村头有一水碓,此岭又称水碓岭,岭陡迥环绕上,拾级抬头而望,不见岭之尽头,只见远处天上白云,犹如天在眼前。谓为梯云,实属称妙。诗赞:东头青青嶂,中如玉带拖,石从山脚积,云到岭头多。太液天波近,长安路上过,千层须努务,拾级莫蹉跎。

(8) 烟潭竹影 此景在下村阴潭港。此处树若列屏,绿荫蔽地,翠竹几枝点缀其间。一到雨天,河水雾气笼罩,竹叶若隐若现,有如天上仙境。诗云:到此心常净,潭光澈底明,烟笼山上下,影浸竹纵横。淇澳漪漪绿,睢园处处清,游鳞还自得,风动总无惊。

这八景,有的早就毁无踪迹,而大多形迹然存。从这些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当时长溪村鼎盛时期的风貌,领略马源八景的风光。。

乡村文化

据谱载,戴氏家族迁长溪后,由于祖宗重善积德,成为当地的望族,人文蔚起,累世冠裳。至明清两朝,戴氏子孙,通过科考,得中进士5人,廪生、贡生、邑庠生、国学生更是多达二百多人。戴氏族人格守"达则献身天下,穷则善身济民"族训,为官者竭力尽忠报国,为民者服勤力穑,孝谨酿良,因此涌现出功勋卓著或颇有建树的官宦。婺源戴氏鼻祖戴护(戴氏迁婺源一世祖),唐乾符年间授兵马使武功大夫,任职期间,心厚德美,教化移风易俗,敦德崇礼,寇不侵疆,蝗不入境,士民莫不化服。为婺源的经济繁荣,地方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世戴寿,任婺源左建威指挥,其时地方盗贼扰民,他多次带兵剿贼,救民于涂炭之中,拯弱于水火之际,皇帝诏誉其忠贞忠勇,谋虑精密,甚合朕心。三世戴安,是南唐(保大)检校国子祭酒,累积功绩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才文出众,勤于政事,夙夜伏案,有日忽倒在衙署不起,朝廷震悼其才兼文武威德,赐谥忠恭公,敕葬乐平并许立庙祀之。现在乐平槟榔山,仍有忠恭公祠,香火甚旺。四世戴靖,袭父职并赠中书舍人,弟戴端,南唐都御史。五世戴庐,唐左散骑常侍。

至六世戴匡宜,宋大学士,是现岩前村始祖。其弟戴匡德,与兄弟齐名,登宋三科,观文殿大学士,系长溪村之始选祖。至七世戴令陈,曾先后任江宁县令、彭泽县令、杭州通判。至明崇祯,二十八世戴国泰,被授予南京守备;三十世戴大昂,康熙年间、武信骑尉;三十二世戴锡光,乾隆年间任陕西保安知县;三十三世戴世篆,任嘉祥等县知县;戴炳,任直隶海州通判;三十四世戴席珍,禀生岁进士,例授修职郎;戴长兴,赏给六品军功,候补武职;另追封、荫封、恩封或功德甚众,朝廷赐封虚职功名有二十多人。三十七世戴光照,民国省议会初选当选员;戴动烈,中华民国区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解放时期,就有多人参加革命,其中有四人为此献出生命。他们是:

姓名 性别 年龄 参加革命时间 任职 牺牲时间地点原因

张友东 男 28 1935年12月 红军班长 1936年在安徽巢湖被敌军杀害

戴华春 男 22 1938年 红军通信 1938年在抗日战场牺牲

戴权法 男 19 1949年1月 战士 1949年在浮梁战斗中牺牲

戴神法 男 18 1949年3月 解放军 1949年12月因公牺牲

戴氏家族的男儿如等,巾帼也不让须眉,始祖戴匡德之母张氏,诰封安人,对公婆极尽奉养之职,自己卑、谦、退、让,与丈夫以名节相砥砺,时告两儿“竭忠报国,勿以母为深念耳”。清戴锡光的母亲张氏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告戒子孙“不逊声色,宿怨藏怒,谨慎格职,是学问之根本”,不仅儿子高中为官,两个孙子也榜上有名。

革命根据地史料:早在1932年,赣东北省委先后派柳真吾、王丰庆、杨贵良在大连山、长降一带活动;1936年6月,皖浙赣省委调祁浮婺中心县委书记肖龙开到大连山建立乐婺中心县委,在婺源与浮梁交界的大连山、天宝堂一带开辟根据地,婺西南成了新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3-5月,中共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倪南山带领4名红军在我村方家村坚持斗争;1939年6月,由于中心交通员叛变,敌人前往中心县委驻点搜捕,倪南山等人幸而脱险,转到长降、长溪刘家木一带分散游击活动。据党史资料记载,我省早期革命领导人关英、刘毓标、倪南山都曾在长溪一带活动,我村不少村民曾直接或间接为红军、游击队、解放军提供过便利和支持,有部份村民参加了命革队伍。

村史传说:长溪始祖戴匡德,于宋淳化992年,登宋三科,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迥环,层恋迭翠,举目四望,但见河中波光粼粼,鱼跃鸟舞,不禁喜上心头。正在沉思之间,跟随同来的有一懂风水的文友,窥测了好一会,指点着说:“这里风水极好!”德明举头望去,只见一山,形似牛角,前过河水,后枕高山,左右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山光水色,风景优美。再看各山之间,草木葱茏,易垦易耕,同行各人都说是好地方。他领着各人走到山下,饮用河水,都说甘冽清甜。戴匡德说一句:“好风水!”当下主意已定。

戴匡德看中了长溪这个地方,回去和父母、兄弟商量。父母和大哥戴匡宜不愿离开桂岩。家中经过商量,决定匡德搬到长溪居住。匡德于宋朝淳化三年迁往马源建屋开村,成为长溪村的开村祖先。由于这村址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林茶充足,至二十多代,子孙更为繁衍。其后代在马源村处聚居,建立了上长溪村,后又发展了下长溪村。今日排序,幼者己是四十二世了。

雪寿公传说:在长溪下村登贤里,原建有一雪寿公祠,这间大祠堂的大门之上有一块刻着“雪寿公祠”四个大字的木扁。祠堂是雪寿公的后代为纪念他而兴建的。为什么会单为一个长者建造一座祠堂?这种情况极是少见。老人们说:雪寿公,长溪村二十一世祖。传闻他头发雪白,活到109岁,故后人尊称为雪寿公。

雪寿公前妻先他过世,只生有一女儿,嫁往邻近的港头村。雪寿公80岁时,挨近年关,他觉得在家一人生活不便,就有了去投靠女儿的心思。

大年三十,他挑着家中唯一那床旧棉絮,辛辛苦苦走到了女儿家中。女儿一见父亲此等模样,知道父亲是来给自己添麻烦了,很不高兴。他把父亲破被条一卷,丢到了猪栏架上。告知父亲,家中就要祭祀祖宗,不便他人在场,嘱咐父亲先到外面走走,等事务忙开之后,就去叫父亲回家。

雪寿公在外转了又转,女儿还未来找他回家。他又冷又饿,只好自己回到女儿家,到门口一看,大门紧闭,女儿全家正在堂前灯下吃年夜饭。一看天色,己是天黑,无奈之下,还是只有敲开女儿家门。女儿一见父亲,故作自责,说是“做年忘了爹,罪过罪过!”

雪寿公一夜未睡,第二天一早就赶路回家。在山脚茅屋前见一妇女在锄地播种苋菜,他上前问:“大嫂,我家里还有三年前的陈苋菜种,不知播下去出不出?”那妇人回答:“老公公,只要是地肥,会出,能出。”

回到家后,他到村里一个姓丰朋友家中喝酒。喝着喝着,他就长吁短叹起来,丰朋友问之何故。他于是便把这次到女儿家遭白眼的境况说了出来。他说觉得自己现在无依无靠,十分凄凉。很想娶妻生子,以求老有所依。可是他这么大的年纪了,又有谁的女儿肯嫁给他呢?丰朋友仗着酒兴,说是他愿意把女儿嫁一个给他。原来丰朋友有三个女儿,均未出阁。雪寿公向他诉苦,其实心有求女之意,如今朋友答应,教他如何不欢喜。是日尽兴而归。

第二天,丰朋友酒劲一退,记起答应女儿嫁与雪寿公之事,心中颇为惶然,不知如何向女儿提起?可是,许诺既出,何能悔之?无法,他只好装病卧床不起。

大女儿闻讯进房探望,见爹红光满面,那有病态?不知何故。丰朋友说心中有难事,非身病,实心病也。大女儿一问是要她嫁给八十岁的雪寿公,回绝不允。

隔日,二女儿送饭到父亲榻前,问爹何故烦恼?说是愿为爹分担,可当听父亲说起是要她嫁雪寿公家,任父亲如何肯求,也未答允。

三日头上,三女儿见父亲还未出房,心中甚急,亲自下厨熬好鸡汤,端至床前。望着己见消瘦,愁眉不展父亲,小女儿心疼地问所为何事心焦?丰朋友说,不说也罢,你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三女儿说,大姐、三姐做不到的事,不一定我就不能做到。爹,你说出来!丰朋友于是便把雪寿公求亲的事告诉了小女儿。

三女儿一听,说:“爹爹,今夜你把他(雪寿公)叫来我家住一晚,我明天一早就给您个答复。”是日,三女儿用小便桶装了一大桶香灰,放在雪寿公住的房间里。第二天早上,她到雪寿公住房,拿出尿桶,倒出桶内香灰,见雪寿公昨夜所尿己湿透桶底,心中释然。告之父亲,愿意嫁给雪寿公为妻。

隔年,雪寿公喜得贵子取名兴琮。次年,又得一子,取名文琮。在他109岁时,安然溘逝。自其子二十二世之后,族人方始丁兴,故马源树德堂一支,尊雪寿公为始祖,为其建立宗祠,以示不忘其旺族之功。

五虎与将军石传说:清康.乾年间,马源不少人在外经商,赚得满体钵涌。回家建居修祠,铺桥筑路,村丁极是兴旺。又有不少富足之户,多往浮梁天宝一带,用银钱购置田产。兴至极时,(里)天宝大部份良田多为马源人所有,均雇用当地佃户耕种。那时为方便收放租粮,村里业主便在外方村修建房屋,以供生产之用,生活颇称饶足。

天宝有能人见马源人逐步蚕食浮梁田业,很是心急,可赖马源人财大气粗,则又无可奈何,情急之下,心生一计,诬告马源人要造反!天宝的秀才们连夜坐在一起,写好状词,由官府飞骑快递京师。

是日,乾隆皇帝上朝,一阅此本,大吃一惊,状本云:星江马源村,五虎守龙头,将军把水口;马源桥上十八盘当铺,还有七十里虾山,八十里虾洞。如今马源兵多无粮,反过天宝堂。请求朝廷即速派兵镇压,以绝后患。乾隆怒言:“小小马源村,不思报国恩,敢言称龙虎,必杀称我心。”朱笔一挥,就要下诏到征州府,调兵剿贼。

和珅大人在旁一听,忙言且慢,皇上息怒。他说:“如今天下安定,民安乐业,一个小山村,那会来十八处当铺?又何会言龙说虎要造反,抢占他人田产?是否派员先前去察访,待查实后再行定夺?”

乾隆于是便派当时负责安徽政务的胡大人到婺源来暗访。胡大人扮作商人,简装一人,来到了马源。一瞧一看,村里人来货往,学堂书声琅琅,一片详和,哪有一点造反的迹象?是夜降临,他将带来的十支精美铜嘴烟筒,偷偷放在十家门口。第二天早饭后,他到这些人家门口一看,十支烟筒完好放在那里。如此,他又在村里多个里巷试了几夜,烟筒没少收一支。

这一天,他想找些人聊聊天,问问村里情况。在走过登贤里时,远远见抱着小孩的一妇女过来,而坐在路旁石凳上休息的一位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恭敬地站了起来,向那妇人致好。胡大人不解其意,遂问老人何故?老人告诉他,刚才那妇人怀抱的小孩是他的族叔,是谓“怀里叔”,叔过来,焉有不起身相迎之理?!

胡大人顿感悚然。如此一个民风淳朴,知书达礼之乡,怎会是掠财占地心怀异心之村?他于是坐下,把天宝人状词上的事由一一询问,老人听后笑答:“五虎守龙头,所指的五虎是上村岭头的五棵大枫树;将军把水口的将军是下村水口两块蹯踞在河中的大石;而所谓的马源桥上有十八处当店,那是村里为保持卫生,把装集大粪的粪缸放在离村庄稍远的马源桥边的十八个粪缸;七十里虾山,八十里虾洞,是下村后一个小山丘,山上有个小山洞;至于马源无粮,反过天宝堂,更是无稽之谈了,那里的田产全是村人克俭敬业赚钱置业的,每年的田租足可村人温饱,收取田租,合乎国家律法,何来马源人反过天宝堂去要粮之说?!

胡大人到各处一看,果所言是。隔日,回京如实向朝廷禀报,一场风波逐告平息。

五虎传说:在长溪上村水碓岭头,雄踞耸立着五棵大枫树,高度均超过25米, 传说是村始祖到此地选村址,不知此地人畜能否生养衍息,在回去路上,随手拔了五株小枫树,并倒扦插树苗,说若这些树来年能存活,说明这里适宜人畜生活,第二年春来一看,五棵枫树生机盎然,长势喜人。就择了吉日迁来此地而居。今天你若细细一瞧,就会觉得这五棵枫树根部与树正干径粗差无己,老人们说,这是因为那时这些树是倒扦载活的缘故。树是村始祖载种,世代尊为神树,如今它们巍然立于村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护卫着村里岁岁平安,人畜兴旺,村民都尊称它是有如保卫刘备的五虎将,说是这五头雄猛的虎守住村头,才有我们全村的安详和乐。

桂花坑的传说:传说古时上村住着一村妇,她为人善良。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她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乞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村妇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点头答应,留他暂住。如此过了十来天,那汉子养好伤,不辞而别不知所往。又一天,村妇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她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水呢?她马上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有许多小黄纸包,内有一纸条,上写: 月宫赐桂子,福寿挂满花,采花泡香茶,奖赏善人家。村妇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村妇把桂子在村对面的山上依溪水两旁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山香甜,就连溪水也变得甘甜了。她每年把桂花采摘下来晾干,送给全村各户人家待客泡茶,引得客人交口而赞,全村荣光。从此长溪才有了桂花树,并在村里各处山场载种。而载种桂花树小溪也称名为桂花坑。

元宵观灯,是我村民间习俗,具体的记载始于明未,至清乾隆年间有较大发展,其时长溪“花灯”己是远近闻名,长溪过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夜、正月十二上灯夜、正月十四蚕花夜、正月十五元宵夜,到正月十七落灯夜,前后共10昼夜,自明朝至今都是如此。过去,长溪的板龙灯名噪一时。一般龙头、龙尾由“龙会”制作,其余的精美彩灯都由村民自己制作,数量500多盏。 每到正月初八,各地亲朋蜂拥而至,要等闹到十七灯会结束才尽兴而归。元宵灯市中扎制精巧的花灯,大都出自村中有名气的纸扎艺人,他们时常到各村去学习 ,古时候的扎灯艺人常常是头年腊月就忙着备料做样,开始扎各色各样的花灯零部件,各家花灯有什么讲究式样的,就要和他们说清楚,否则临时要加做就来不及了,因为全村几百户人家花灯,还有各房头的领头灯,几个艺人的确是够忙的。正月初八,一盏盏精美绝伦的花灯开始展现闹花灯的起曲,正月十五日是最高潮,全村各房头的龙灯队全都出来,全村的年轻人你争我夺,真正的闹花灯开始了,直至十七日,灯火才告结束。

长溪灯彩艺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种类繁多,有龙灯、走马灯、宫灯、花灯、纱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龙舞”,是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四人把持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锣、钹、鼓相配合,各家爆竹相迎,甚为壮观。村有言赞:下村的锣鼓上村灯,好看又好听。

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主要用木、竹、铁丝作骨架,然后镶上红白纸,讲究的就用纱绢、玻璃,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 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观赏灯种,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在其上贴好用彩纸剪成的各色人物、花鸟等形象,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表演样式 有:“龙门阵”、“八卦阵”、“游龙阵”等。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做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云纹装饰,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

过去村龙灯会,年年都举行,解放后,这种场面很少见,村中的灯彩艺人几乎都过世了。前几年村民自发组织灯会,大家凭着儿时的印象记忆,编扎起许多年未曾看见的彩灯,二十多类近三百多只彩灯展出,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二千多人参观,丰富了村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长溪新建民居,都是先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讲究的。砍伐时,拴绳牵挂,并用木马承托,绝不能着地。从山上砍来两人扛回家,一路红布盖树,唢喇相伴。上梁时,披红挂彩的正梁两端插着金花,架在木马上,切忌人从梁上跨过,面前摆着猪头、鱼、鸡和其他供品,并点燃一对蜡烛,由房东上香祭梁,接着木匠撒着五谷,口念赞词,手提酒壶,四方祭灵,赞梁仪式结束,撤去供品,在鞭炮声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礼赞,众人齐声喝好。此时主匠一手执木匠斧,一手提一公鸡,用斧斫鸡,然后把鸡血撒涂于正堂檐柱上,以示辟邪。上梁日,要当天盖好屋瓦。长溪婚嫁七十年代大多还是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七道程序:说媒、下定、定事、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婚姻,为"明媒正娶",旧时的婚嫁习俗,诸多繁文缛节,不少都带有迷信色彩。八十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如今好多习俗都己费除。

长溪人崇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 “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从村人的称谓和日常礼节性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在称谓之前大都加有一个“好”字,如兄弟之间称兄为“好哥”,称姐为“好姐”,对长辈多称“爷”,如“叔爷”“伯爷”,上了年龄的长者都尊称“好公”“好婆”。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没事(不用谢)”、 “得罪”、“恭喜”、“拜托”、 “不要紧”、 “不好意思”、 “真难为你了”。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村人很讲礼数,小孩子顽皮,未必能按大人要求去做,便会被斥之“没人教”。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待客很热情,先请坐,马上给客人倒荼、敬烟。若是稀客贵客,主人定会下厨,打上五个荷包蛋端到客人面前,烧锅炒菜买酒请人作陪,还会极力留客。长溪人念祖,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祭祖,叫“敬祖宗”。八仙桌摆满祭品,烧上银钱、香烟缭绕,全家人依次对着正中顶礼膜拜。每逢清明必要上坟祭奠,为亡人送上“衣裤”和“金银”,同时祈求亡人“护佑”合家安康,小孩长进。小孩大了送入“学堂”,读书识字。如今小孩上学还是叫“进学堂”,村人于读书、于教育,不遗余力。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还是那句老话:“还不快点去读书写字“。教育小孩“要好好读书”,“从细就要学好”。

长溪人做的菜在近带都是有名气的。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如粉蒸石鸡、清炖石鸡、闷鸡肉,清蒸红胞鲤鱼,汤鲜味美,浓淡适宜。还有火烘猪肉、火烘鱼,食之无骨,肉脆嫩香。长溪是山区,山珍野味,种类繁多,构成了长溪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冬笋、蘑菇、香菇、黑木耳,干蕨、香菜、荠菜、马齿苋菜、黄花菜等过去全是野外生,野外采。都是味道极为鲜美的珍品,村里的蒸菜、羹、汤人手一绝,客人食之难忘。各家自行渍造的香豆腐,酥松滑口;腌制的酸辣椒,肉厚脆甜,长放不化,因而特别清香可口。

特产有“石鸡”“鳖”“鹰头龟”“冷水荷包红鲤鱼”“冷水塘鱼”,长溪的鱼,食之者均称不同于其它地方,鱼以肉嫩味美著称,鱼若烘干则香脆骨酥,无虑鱼骨卡喉。绿茶以汤清味醇蜚声遐迩,清时我村就有村人在广东与“洋人”交易,那时是“一担茶一筐银”,足见当时我村茶之名气与珍贵。如今,全村狠抓茶园改造,早采精制,是我省名茶“得雨活荼”主要生产基地,茶叶收入亦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冬笋、猕猴桃产量可观。

村有佛教、道教两种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村人几乎少闻。 村人主要信仰佛教,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如今村中真正信佛信道的人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佛教道教日趋低落。村里没有职业教徒,职业道士,在村头村边建有小庙四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