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理堂 |
释义 | 人物概况简介刘理堂(1875~194),派名刘燮谦,别名刘载谟,晚年号退安,湖北省建始县立高等小学创始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祖籍本邑城西七里坪人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继先辈之遗产而定居县城奎星楼右宅,民国二十三年(1934)农历七月初一因病治疗无效逝世,享年59岁。 简要生平刘理堂(现有史料误为刘礼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举为廪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举为贡生、秀才,再度考举拨贡时因右眼失明,不具备三才(文才、人才、家财)要求而落榜。 详细生平从教故事刘曾被派任湖北黄陂县任七品,弃文从政三年后,刘认为从政不是自己所求,遂辞官返乡归土。清宣统二年(19l0年),开始在自家开设私塾教堂,讲习四书五经、作词立联、研讨论史,首届授教学生36人,均为建始名门子弟。在历时22年的私塾教学过程中,通常受教育的皆为有钱人家子弟,百分之九十的贫困子女及身有残缺的后代不能受到教育,刘理堂对此深感痛切。西乡一农户赵云山的儿子看到有钱人家孩子上学读书,每天放牛就跟在他们后边,把牛放在草地上就站在教堂门外看这些孩子读书。其子拉着他的裤脚要求读书。赵到私学一问,每月要交苞谷四斗,学费两石,过年过节另备礼物,而赵云山租别人地,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度日,哪来钱送孩子上学呢?不得已,赵只好找到刘理堂,当时,刘已经有了兴办新学的愿望,于是对赵云山说:莫忙,你的孩子上学心切,不等多久,我来接你孩子上学好吗?俩人抱在一起同时流下了眼泪。 民国廿二年(1933年),刘理堂任建始县教育局局长后,想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他上书县府,提出了“反对科举制,提倡新文化”的教育改革建议并得到批复。县府指令他承办新学并兼任校长职务,经费由县府拨款,办学一切事项由刘理堂具体筹措,县府命名校名“建始县立高等小学”,校址设在奎星楼内(现实验小学)。经过精心筹办,在县府及各界大力支持帮助下,于1934年春正式开学。学校由刘理堂出面聘请清末拨贡刘鼎三(城西街人),武昌高师毕业生张雨浓(茅田乡人),省三师毕业生彭子香(城西街人)任教,刘理堂任校长(晚期为名誉校长)。课程为“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劳作”。学校首期招生,对象不分城乡,不分贫富,提倡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报名入学者近百人,其中包括西乡赵云山的孩子。开学这天建始各政界、商界、学生家长、各知名人士及各乡公所代表等500余人来校庆贺,并为学校办学开展捐赠活动。县长代表县府宣读贺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也分别讲话,称赞“建始县立高等小学”是建始县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从教轶事开学典礼结束前,各界人士将带来的作业本、笔、墨等礼物分送到孩子们手中,很多家长,尤其贫困学生的父母亲激动的流下了热泪,孩子们兴高采烈,为能够进入新学校而欢呼。西乡赵云山拉着自家孩子对刘理堂说“您是我们穷人家孩子的大恩人,您说话算话,真的把这个放牛娃,改变成了一个学生,孩子心愿达到了,我们做父母的心愿完成了,感谢您,我们祖祖辈辈不会忘记您。”而这时,感激中的赵云山没有想到刘理堂还拿出一件礼物送到他的孩子,接过一看是一个非常精美的书包,这是刘理堂叫儿媳齐直辛用七色花线绣做的,上面绣了“勤奋努力”四个大字。孩子感动得哭起来,赵云山也流下感激的泪水,拉着刘理堂连声道谢,久久不放手。 开学第二天,对首届学生进行学习程度测验,按识字多少分别安排为一、二、三年级,发放语文、算术课本书。从这里开始,位于奎星楼的建始县立高等小学,相继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建校74年来(1934—2008),从奎星楼下穿过石柱大门,登上32步麻条石阶梯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走上社会建设的各个岗位。原洛阳拖拉机厂总工程师兼厂长黄兴柱,曾带领中国工程师赴日考察的中国总工程师兼代表团团长伍厚国,原武汉肿瘤医院设备科科长黄德义,原北京地震局综合测量队队长郑卓吾,原西安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刘正炎,原武汉市设计院院长黄正言,原黄石市师范学院教授罗绍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才智。 教育贡献刘理堂在建始县城创办第一所高等小学之后,又在各乡镇相继设立了乡中心小学,取消了各地私塾学制,由县府公办的学校遍布建始全县。刘理堂去世后,建始各界名流撰写挽联20多幅。其学生何梅欣挽联曰:“夫子生前我曾亲一月春风及时化雨,文星殒后谁与获三间雅室几卷残书”。充分代表了刘理堂的学生们对恩师人品与学识的景仰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