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怡海
释义

艺术简历

何怡海(何东坪),1954年出生,湘潭市人,大学文化。原湘潭市《雨湖》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自幼习文好丹青,笔墨不辍乐其中。1981年肄业于湘大成人学院中文班;1985年毕业于湖南农大;1992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2003年参加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山水画创作高研班学习。现为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创作室特聘画家;湖南省书协.美协会员,湘潭市书协理事;自由独立书画家。在天津参加“高研班”期间,还登门拜访并求教于天津大学教授、博导王学仲先生;同时先后亲聆南开大学教授、硕导陈玉甫;天津美院教授、硕导白庚延(已逝)、吕云所;中国美协王仲、孙克等先生的教诲。画道酬勤,从2000年初开始,其山水画逐渐引起了前辈老师和道友们的关注

2001年12月《云山深处有人家》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大赛中荣获佳作奖;

2002年5月《我以我法写江南》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

2002年9月《吾以焦墨写江南》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2年11月《武陵留胜迹...》入选中国美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同里——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展;

2003年5月《汇积源流归大海》在湖南省书协.省美协联合举办的“株洲地税杯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

2003年8月《鱼归图》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3年9月《拙借浓浓笔墨.写我悠悠乡情》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3年12月《意写江南秋》被中国美协培训中心收藏;

2004年4月《秋云时节》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2004年‘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8年12月《湘中雪霁图》入选艺术湖南晋京展湖南优秀作品展;

2007年11月出版《怡海山水》;

2009年5月在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期间,有9幅作品(山水)代表当代湖南美术优秀作品展;

2009年7月《母亲的炊烟》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

2009年9月《母亲的炊烟》在湖南艺术节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中获美术成人组银奖;

2010年8月奉为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接待室创作《韶山红日》;

2011年5月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何怡海作品集》

2011年7月奉为中共湘潭市委会议室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湘中雪霁图》...等五幅山水和一幅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庐山关》

名家评价

厚重笔墨表深情

——读何怡海《母亲的炊烟》

杨华方

“母亲的炊烟”是我在网上读到的。我是在观看入选“全国十一届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的作品时,发现其中一幅风格独异,无论从形式构成,色彩语言还是笔墨符号上,厚重而壮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这幅作品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化的大块留白的空灵,以饱满宏大取胜,夺人眼球;同时,不像一般作品常以高山峻岭为描写对象,而是以湘中丘陵风貌为题。在苍苍茫茫,清幽静谧的山林丘壑之间,映掩在翠绿丛中的山村井舍,炊烟袅袅,生机盎然;一股纯朴清新的乡风扑面而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全图靠烟云,瀑布,村落和水面稍留空白,以起到透气的作用,画面既苍茫厚重又不沉闷滞板。在色彩语言上,该作大胆尝试渗入摄影与西画艺术的元素,使画面产生明显的光感和质感,破例以蓝,绿为主调;以红,黄为辅调的大块面铺色,并由淡到浓的层层积染,既形成了强烈的冷暖对比,又达到了墨色交融,混沌一体;浑厚华滋和雄强大气的艺术效果。这幅作品题为《母亲的炊烟》,画面产生的魔力令我窒息,令我振奋。再看作者,是何怡海,我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他许多关于雪的作品,没想他读中文画也画得这么好,读着这幅画,没想其笔墨符号在这幅作品里如此耐人寻味令人震撼。

何怡海正直善良,尤其在母亲面前,更是一位心细如丝、名副其实的孝子。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散文《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文字朴实无华,但其对母亲的孝敬之举,令人肃然起敬。他母亲重病期间,正是“国展”征稿在即。许多人为参加“国展”创作好作品,在宽敞明亮宁静的画室里,以激昂愉悦的心态全力创作。而他面对的是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历时数月的给母亲熬药,喂药,洗澡、洗脚、洗衣服,做母亲爱吃的饭菜。只有在夜深人静,当母亲安睡,他才能挺着疲惫的身躯,抑制苦闷的心情进入创作境界。邻居们都这样感叹:“他也是50多岁的人了,招呼这样一个老娘,本身就不容易了,没想到,他还能画画!”然而,何怡海正是在护理母亲的过程中,不断回忆母亲昔日对他的爱。他要削骨还母尽孝,他把自己对母亲一片真诚的爱和感恩,全部溶于《母亲的炊烟》中。

面对一张大宣纸,他并没有用大毛笔在纸上横扫千军如卷席,而是用一支中等羊毫,不急不躁,一笔一画的书写开来。笔墨本身是中国画一个核心的审美元素,如果离开了笔墨,就不再属于中国画的审美范畴。何怡海凭借他多年修炼的书法功底,每当作画之时,总是以书入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他常说:“我每看一幅国画的准则是,不管其地位,头衔与名气,而首先看落款的书法和印章是否上档次,我才会去欣赏其画。所谓书画,即书在先,画在后;书画同源也同理。欲将中国画达到文化、思想、精神的层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是难以想象的。诗、书、画、印,历来是中国画一个不可分割而完整的审美体系。”再看《母亲的炊烟》,其线条既恣意洒脱又雄强厚重,行笔具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强烈的个性彰溢在作品之中。再看他的用墨,似乎有点不守规矩,焦墨、宿墨、浓墨、重墨、淡墨,可以在同一幅作品中使用。他最善用焦墨,近几年所创作的焦墨山水,因有较高的品位而屡屡入选由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展。何怡海经营的那块艺术天地丰富多彩。《母亲的炊烟》在“湖南艺术节既‘第六届三湘群星奖’中”获银奖,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全国有近十家权威网站选刊了他的书画作品和文章。这幅作品,他八易其稿,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熬红了双眼,憔悴了身心,凝聚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情,也令我们今天面对这幅作品时,被深深地震慑。“母亲的炊烟”落款的书风与画风交相辉映,文意和作品主题相得益彰,最后以带有魏碑笔意的行书,落下了一行情悠悠、沉甸甸的文字:“母亲的炊烟。曾养育着无数的儿女,无论布衣,高官,还是贫穷,富贵,都不能忘记这朴实无声,温馨慈祥的炊烟……”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何怡海虽是画画,他的文学修养使他的作品更加深沉而厚重,这几句言简意赅的题款,表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也表达了一个画家在作品之外心系天下的忧患。因为饱含深情的笔墨与深刻思想的表达,这幅作品也就有了震撼人的艺术力量。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湘潭市作协主席,毛泽东文学奖获得者)

媒体关注

书画兼攻,日渐芳菲

——记书画家何怡海

李季琨

提起何怡海,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格爽朗,重友情.讲义气;不信邪.不服输,干事有一股韧劲和拼劲。如今湘潭书画圈子里书画兼攻的人不多,而何怡海就是其中一位。靠着他那一股子韧劲和拼劲,近年来在书画创作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其实搞书画并非他的不行。他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湘潭市郊区担任基层领导工作,不久因工作需要却干起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后来他选定了书画艺术,一头扎了下去,访求名师,是刘振涛.丁剑虹等老师将他领进了书画艺术的门槛;经过一段自身的刻苦修为,以及与众多师友的切磋琢磨,使他较快地领略到书画艺术的魅力。不久,他初试牛刀,1995年8月,他的山水画入选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画大展,这次成功对他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让书画成为他下半辈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绚丽的艺术之花。1997年.1998年两年中,何怡海的中国画作品设色山水《武陵人家》.《武陵揽胜》先后被广东东莞市博物馆与湘潭大学收藏;2000年3月,设色山水《春雨过后》入编《跨世纪大型艺术珍藏本》一书;2001年12月,焦墨山水《云山深处有人家》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大赛”佳作奖;2002年5月,焦墨山水《玄朴归真》《我以我法写江南》同时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同年6月,《吾以焦墨写江南》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年11月,焦墨山水《武陵留胜迹》入选中国美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同里——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展”;2003年8月,设色山水《渔归图》在中国美协举办的“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中获提名奖;同年9月,焦墨山水《拙借浓浓笔墨,写我悠悠乡情》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12月 设色山水《意写江南秋》被中国美协培训中心收藏;2004年4月,焦墨山水《秋云时节》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从上述虽然短暂却又相当可观的艺术历程来看,何怡海作山水画初由设色转而后攻焦墨,是摸到了门径尝到了甜头的。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1981年版《辞海》作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误)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也说:“开化时俨号晴川,以焦墨作山水人物皆可观。”前人阐述了用墨.特别是焦墨在作山水画上独到的功用和效果。连号称“元四家”之一的黄子久都承认“作画用墨最难”,可见何怡海绘画技法上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惟其难,一旦有所作为,业内人士.尤其是大展大赛的评委们自然高看一眼,厚看一层。这就难怪何怡海出道方数年,居然有作品频频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了。

绘画不俗,书法亦复可观。1994年11月,他的书法作品获中国书画研究院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书画大赛”优秀奖,并入编《当代书画家作品精选》。2000年5月,获中国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国际科技文博会中国书画精品展”优秀奖;2002年2月入编《书圣杯塔珍藏碑帖墨迹》。多次入展湖南省书协举办的大赛.大展。

2003年11月,何怡海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山水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研习两个整月。学习期间,由天津理工大学湘籍教授田双先生引荐,拜访了书画名家.家王学仲教授。王老尽管健康状况不佳,但仍坚持坐着认真看完了何怡海带去的全部作品,尔后,王老语重心长地对何怡海说:

看来你的画路子走对了,对传统的继承下了一点功夫,这从你用笔用墨上看得出来。你的画还算画得扎实.耐看,艺术语言还有点个性,作画有思想。这些你都有坚持,不要跟时髦走,跟时髦走最后总是要吃亏的。当然,你对传统的领悟还得加深,要争取达到哲学的境界;要把山水当作人来画,要画活,画出思想.画出境界。还要多写生,从生活中领悟出别人没有的美的东西。书也要读,读书能增加才气和灵气。我从你的书法作品中看出,你能自自撰对联.自赋诗,这很好,虽然平仄上还有点问题,但你能写出自己的胸襟.自己的生活感受,这要肯定,总比老抄古人和别人的诗联要好些。第二天,还拜访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花鸟画家萧朗先生。在研修班,先后聆听了天津美术学院白庚延教授.吕云所教授,南开大学陈玉圃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美术》杂志主编王仲以及中国画研究院李宝林先生的讲课。事有凑巧,学习时何怡海居住的的房间与前来授课的专家.教授们下榻的套间近在咫尺。课余时,何怡海抓住这个空隙,将自己的作业携至老师的房间请益。老师们见他肯学,也顾不上休息,给他一一指点。课堂上,学员们由老师指导对宋代绘画作了较为深入的临习。何怡海重点临摹了李成的《萧寺晴岚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他被先贤的经典之作深深吸引着,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潜心临摹研习。从用笔.用墨,山石的皴法,丛树的画法.组合,到云水的处理技法,一笔一笔,亦步亦趋;先从局部试临,再到整幅临摹。老师们对他的临作甚为满意。通过这次认真的临习,何怡海大有收获。他认为,要搞书画,必须和古人交流;而临.读前贤的画作.碑帖,是与古人对话的唯一方式。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信息和灵气。

积10余年的刻苦修炼,加之这次山水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的洗礼,我们希望何怡海的书画艺术不久将出现一片新的天地。

(原文载2005年《文苑撷英》。作者系湘潭市文联秘书长,书画理论家,《齐白石辞典》主编 )

作品欣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