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松龄 |
释义 | 一、人物介绍傅松龄(1854—1907),字伯贞,号留仙,乃清时老子故里鹿邑县县城人士,幼年聪颖,勤奋好学,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十二岁熟读诗经,善诗词,能文章。中举后在亳州、汝州任塾师,边教边学,砥砺学业,日渐大进。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中进士,先后出任四川省蓬县、巴县、涪州知县。 二、生平经历光绪十六年(1890),傅松龄在杞县路遇新任鹿邑知县于沧澜,问及县情,谈及《鹿邑县志》失修已久,望于沧澜任期重新撰修,于沧澜深为赞同。《光绪鹿邑县志》序言中记载:“光绪庚寅秋,沧澜赴鹿邑任,道杞县,晤邑人付伯贞孝廉,闯地方利病,付君言:‘邑志失修百数十年矣,文献缺如,亦有司之贵也,使君其有乎?’”于沧谰来纳了傅松龄建议,到任当年冬,即决定纂修县志。并召集邑人志士,制订修志计划’报请归德府批准,委松龄筹办修志事宜,为广聘修志人才,松龄跋山涉水,足踏3省10余县;为绘制图表,不避严寒酷暑,对全县145条沟河渠道,逐段测量,把流程经过、河床宽窄、水位深浅,连同桥梁、村落、行政区划绘为一图,刊于《县志》;为搜集素材,囊携褚笔,深入乡里,了解风情,访问宿老,辑录百业。与各位闻仁同心协力,夜以继日,进行复杂、浩繁的采访、涓绘、辑录、整理等具体工作。撰稿中,松龄主张志务求实,凡事有据,不分巨细,反复校对核实,纠正讹错。叙事系人,亦不亲褒疏贬,而是秉笔直书,方增删定稿。在修志过程中,屡因人事变更而困难层出,但傅松龄任劳任怨,虽九挫而不悔,表现出史学者的不辞劳苦的求实精神。历经六个严寒酷暑,志书告成。在这次修志工作中,四位主编因天时之移、人事之变,其工作均有中断。计划筹备、延聘人才、实地考察、 地形测绘、文字编纂、校订印刷、书序撰跋等,傅松龄事必躬亲,不辞劳苦,从始至终,坚持到底,为清光绪《鹿邑县志》的纂修作出了贡献。 傅松龄在巴县任职期内,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当时巴县白莲教盛行,白莲教徒活动频繁,清廷屡令剿捕,而傅松龄口应心违,以“民非饥而不反”为由不予行动。而是采取说服教育手段,劝民务农,发展生产。三年中连获丰收,民得食而安,未镇压一人,深受百姓爱戴。他还热心教育,积极发展工业,曾亲自组织劝工局(管理手工业的组织)教民务工,生产木雕、油漆、编织等手工产品,远销省外,使民间四季不闲,各有事干,县民生活有所提髙。松龄连续任职9年,而囊无积蓄,家境如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卒于任上,靠同乡资助,解柩归里。 三、文艺造诣傅松龄在文学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善诗词、工书法。著有《留仙诗集》以及记录境内的物产、风土、人情的散记小品文《佩弦斋杂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