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
释义

简介

作 者: 杨学功 著

丛 书 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青年学者文丛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581

出版时间:2010-03-01

版 次:1

页 数:367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内容简介

《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立足当代视野,借鉴哲学解释学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一系列文本的重新解读,从哲学观、存在论、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人学等多维视角,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并对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作了探讨。《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作者对学术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思考,有的就是作者直接介入学界相关争论的产物。因此,与同类著作相比较,《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卫性,即对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探讨;二是独特性,即作者个人观点的鲜明表达。《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的出版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

杨学功,1963年生,四川简阳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并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入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社会理论。主要著作有《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与丰子义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与李德顺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与吴元梁等合著)等。译著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与徐素华合译)。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50余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博士论文《本体论哲学批判》于2004年10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2005年9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目录

前言 现实中的学术与学术中的现实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当代境遇

一 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的凸显

二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合乎时宜的”

三 正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化形态

四 关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划界

五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危机”

六 摈弃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

七 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所开创的事业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解释

一 历史文献研究中的解释学方法

二 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学循环

三 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

四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文本依据”和“问题视域”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和当代确认

一 哲学观:问题、名称与论域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要义

三 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总结

四 现当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确认

五 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第四章 从哲学形态转变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 “马克思-恩格斯问题”与马克思哲学实质之争

二 怎样看待马克思“消灭哲学”的提法

三 在何种意义上把传统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来考察

四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形态的超越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一 中国哲学界相关研究述评

二 Ontology:译名之争

三 传统本体论与现代存在论的划界

四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征

五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六 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

一 关于“世界观”的概念

二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

三 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

第七章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

一 对一个命题的两种不同理解

二 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质

三 关于“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四 马克思自然观与当代环境问题

第八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 以《形态》和《宣言》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三“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全球化研究的价值

第九章 马克思哲学与“人文关怀”

一 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原因

二 实践的观点与人文关怀维度的关系

三 人:只有作为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第十章 “回到马克思”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一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种进路

二 哲学形态概念和形态学方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种存在形态

四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几个公共问题

一 学术与现实

二 学科与学说

三 历史与理论

四 体系与问题

五 返本与开新

附录一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年(-)

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

二 “问题意识”凸显和领域(部门)哲学勃兴

三 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

附录二 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的诊断和我们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现实中的学术与学术中的现实

如何看待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是近年来理论界部分学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成为问题并引起关注,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学术性与现实性相互脱节的弊端。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大多是学术性的,它最容易受到的质问就是:这些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因此,在这篇前言中简要地表明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就是必要的了,它将为本书内容的展开营造一个有益的思想环境。

如何评价新时期我国哲学研究的状况呢?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哲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焕发出空前的创造活力。进入90年代以后,哲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书出了很多,论文也发了很多。从发表成果的数量上看,应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从质量上看是否是最好的时期,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大家都普遍承认的: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更强了,活儿做得更细了,大而化之的口号性的东西虽然并未绝迹,但比以前明显减少了。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思想淡出,学术凸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哲学研究所发生的这种变化。

精彩书摘

凯尔纳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消失为能够加强自由、民主和人类幸福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他认为,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如此深刻的改革时就抛弃社会主义思想还为时过早。人们仍然可以把社会主义思想用作在民主资本主义社会中改善政策以及满足具体政策要求的实际指导(如充分就业,医疗保险,缩短工作周,对车间、新闻媒介和社会的其他领域加强民主化),人们还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去要求更激进的民主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可以用来证明无约束的资本主义的种种问题,并证明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合理性。既然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导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那么就应该强调调节的需要以及一种更好的社会组织的必要性。把必要性放在充分重视资本积累上,忽视人民的需求,这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局限之一。在技术使更少地工作成为可能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对缩短工作日和增加休闲范围的要求就显得特别贴切,然而资本主义却在继续加强更多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观和个人全面发展观似乎适合于现今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且能够为谴责持续不断的社会压迫提供一种批判的立场。

凯尔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和自由观是一种更加综合性的民主观,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比自由主义更可取。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行使过并且被马克思歌颂为社会的自我管理典范的人民主权,是包括关于社会和政治方面同时还有经济民主方面的真正的人民主权。相反,在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实际上被缩小为定期的选举,在社会领域很少有真正的人民主权。在他看来,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是简单化的,它通常把自由局限于个人在市场和政治多元化竞争中的选择自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