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府街 |
释义 | 南京常府街:悠远常府已逝去地理位置常府街,位于南京市太平南路东侧,东接复成桥,西临大杨村、细柳巷、三十四标,因明初开平王常遇春府在此而得名。杨公井以东的西牌楼,即常遇春府之西牌楼。 历史1. 元末明初悠远常府已逝去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安徽怀远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元朝末年,皖北地区农民大量破产,不少农民拿起武器,反抗元朝政府统治,常遇春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常遇春遂投到了朱元璋麾下,他奇伟善射,有勇力,在采石之战中,威震敌胆。 史载常遇春阴鸷果断,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也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用兵之法相合,故能屡出奇兵大败元军。在攻灭张士诚、消灭元王朝的战争中,他任副将,与大将军徐达共同领兵。战争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异常,时称“常胜将军”。他自己也常常说,只要给他十万兵,就能够横扫天下,人们又称他“常十万”。当时,常遇春官至左副将军,封鄂国公,与徐达名震全国,明人言名将,必称“徐、常”二人。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与李文忠一道攻克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还师时暴病身亡。 2. 明朝早期与中期朱元璋对于开国功臣,特别是六个王比较尊重,在明朝建国后,就在南京城中择地为他们建造府第,于是便为常遇春兴建常府,还盖了花牌楼,以此来表彰其丰功伟绩。而府邸和牌楼的所在,便取名为“常府街”、“花牌楼”等,牌楼外之桥,也取名为“门楼桥”。常遇春死后,赠中书右丞相,因他攻克开平,建有奇功,又追封“开平王”。这就是常府后来为什么又叫“开平王府”的由来。 3. 清代道光年间住在附近几十年的一位陈先生告诉记者,清代道光年间,由于在此值班的更夫在巡逻中认真负责,巷里一直没有发生过杀人抢劫之事,太守李璋煜为表彰其勤于职守的精神,曾将此地更地名为“雍睦里”。但可惜的是,光绪年间到处兵荒马乱,一代名将常遇春的府邸就在无情的大火中灰飞烟灭。 复成桥和花牌楼 4.. 今现代情况在常府街上,记者看到周围大都是现代风格的建筑,两边大多是商业用房,有银行、商店、美食、服装等,马路是新修的,楼房是新盖的,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也是来来往往,不断变更着,历史的印记在这条街上已经看不出来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车辙所碾过的痕迹在风雨的洗刷下,渐渐地消退。 现今的常府街东面有一座宽大的公路桥叫做复成桥。在南京市地名办,记者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洪武京城志》记载:“既坏而复成之,因之名焉。”这表明复成桥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了。而复成桥之所以闻名,是由于明朝时附近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军火仓库——复成仓,但它却随着明朝的灭亡一起湮灭了,但复成河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然而一位陈老先生对于复成桥的来源却另有一种说法:复成桥原来叫浮成桥。据说这桥还没有建好的时候,朱元璋要从那走过,因此手下就用木板在上面搭了一个平的桥面,因此就叫做浮成桥,直到建国以后,浮成桥还一直在用,直到1993年才改成现在的平面桥。 人文气息常府的规模甚大,仅常府花园中的大小池塘就有九个,号称“九连塘”,今杨公井南尚留有九连塘这个地名。常府的牌楼十分壮丽,上刻各式花卉纹饰,故被人们誉为“花牌楼”。这花牌楼,离明朝皇宫不远,是一个繁华所在。就拿书铺来说,当时一家挨着一家,是人文荟萃之地。据了解,花牌楼在清代还完整保存,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马路扩建时拆掉,现在已成了太平南路的一部分。 江苏省扬剧团 陈先生的女儿陈小姐告诉记者,她出生在常府街,并在常府街长大,在这条街上,她最难忘童年时买糖稀,滚铁圈的日子。那时,常府街的街道非常狭小,大概只有五六米宽,马路的两边是烟酒店、裁缝店、铁匠店等各种各样的杂货店,街上做糖稀的师傅用糖浆做出兔子、小狗、老鼠等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分钱一个糖稀,四分钱一根冰棒。 根据陈先生的指引,记者来到了常府街上的江苏省扬剧院。扬剧院是一栋五层高大楼,附近是一片居民小区。在民国时期,附近的复成新村是一片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别墅区,赵朴初家的赵公馆以及李鸿章公馆都在附近。 江苏省扬剧团的大楼底层是一个商场。一位剧团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江苏扬剧团成立于1954年,经典剧目是《恩仇录》、《百岁挂帅》、《马娘娘》、《海图神灯》、《王昭君》等,现在属于江苏演艺集团的一个下属单位,现有乐队和演员47人,每年演出120场左右。由于扬剧是一个地方剧种,因此在南京的观众并不是很多,该剧团主要是到苏北下乡演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