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歌
释义

《古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同时也是中国民歌体裁一种。

作品信息

【名称】《古歌》

【年代】汉代

【作者】无名氏

【体裁】杂言诗

作品原文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①。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②,树木何修修③!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④。

作品注释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作品鉴赏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作为体裁风俗歌

中国民歌体裁风俗歌的一种。以古代神话、传说为内容,反映各民族先民心目中创世过程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亦称“创世记”、“创世古歌”、“开天辟地歌”、“史歌”等。

古歌是人类社会幼稚时期对宇宙、人类起源和社会现象的童稚认识和美妙想象。从各民族古歌的内容和演唱形式来考查,它们大约出现在各民族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歌是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傈僳族的“木刮基”,景颇族的“木瑙斋瓦”,普米族的“史歌”,怒族的“办汝”,水族、布依族的“古歌”,独龙族的“创世记”,等等。

古歌主要演唱于各民族的传统风俗性群众活动,多在节日、祭祀、婚嫁、丧葬等礼仪程序中,由巫师、主祭者、或宗族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主唱,气氛肃穆。演唱形式多为独唱,亦有对唱和一领众和。有的还可以伴随舞蹈边跳边唱,大多表现出古朴、深邃的演唱风格。

各民族古歌所演唱的创世内容,大体相似,大都围绕创世过程──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人类发展等来展开叙唱。如流传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地区的“梅葛”,其内容为:①创世──开天辟地、万物产生、人类起源;②造物──狩猎、放牧、农业、手工业劳动的产生过程;③婚恋──恋爱、婚姻习俗及与其相关的解释;④丧葬──葬礼习俗及怀念死者等。

古歌的歌词,篇幅长大,内容丰富,其结构属于长篇韵文体。演唱时,4句或8句为1段,若干段使用同一曲调来反复歌唱。古歌曲调虽因民族不同而特点各异,但大致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吟诵性歌调,一种是抒情性歌调。属于前者的如苗族“古歌”,景颇族“木瑙斋瓦”、普米族“史歌”等。其特点是不都由一个简短乐句或乐段不断反复,音域较窄,一般不超出八度范围。音调接近于口语,节奏、节拍比较自由,具有叙事歌、说唱音乐的特点。属于后者的如彝族“梅葛”(正腔),怒族“办汝”,傈僳族“木刮基”,瑶族“盘王歌”等。其特点是曲调的段落轮廓清晰,前后乐句多为对应性结构。音域较宽,常超越八度,有的甚至可达十二度,旋律起伏较大,富于歌唱性。从总的方面来看,古歌在音乐上与民族语言、生活习俗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保留有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固有特色,其他类型的叙事长歌和风俗歌的音调结构,或多或少受着古歌音调的影响。

图书信息

书 名: 古歌

作 者:周良沛搜集整理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1

ISBN: 9787222066809

开本: 16开

定价: 16.00 元

内容简介

古老的傣歌

路遇

婚歌

一朵菊花

怨歌

传歌

战歌

盖屋

纳西古歌三首

达勒·乌萨米

猎歌

游悲

出版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