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卦沟 |
释义 | 八卦沟系泉州老城区排水系统,是唐代以来泉州府的子城、罗城遗留的濠沟、池塘,经过宋元时期逐渐连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沟渠遍布市区,明万历《泉州府志》云:“罗城、子城内外濠沟,如人之一身,血脉流灌,通则俱通,滞则俱滞。”其大动脉即八卦沟大濠,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 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唐文宗太和中(827—835),刺史赵棨于郡城东南开天水淮以肥沃南洋之田”,时有城内濠沟5条,和城外护城濠相通。外濠广深丈余,且把东南的排水引用于肥田,取得城内排水和城外肥田双重效益。唐哀宗天佑三年(906),王审知营建泉州子城,在城内开排水沟,全长8253尺,分主沟11条、支沟5条,以及许多分沟,构成明沟暗渠交错的排水网,奠定了以后城内排水系统的基础。 以后随着城区的拓展,历代迭有扩建和疏浚,尤其是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御史张敏主持的一次大规模疏浚,按古代伏羲八卦与方位相配学说,为东离、西坎、南乾、北坤、东南兑、西北艮、东北震、西南巽,将城内排水沟系统,按方位分别用相应的八卦瓶放置,故民间亦称其为八卦沟。后世曾在惠民药局东邻人家沟旁,掘到一个大瓷瓶,铸有巽字。这些历经千百年营建和疏浚的内外大小沟渠构成的排水系统,虽有的已经湮塞,但相当部分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泉州壕沟的特点: 一是规模宏大。主沟、支沟总长达9500米。八卦沟大濠两岸,皆叠砌筏形堰岸。这种筏形堰岸如同筏形桥墩,是宋代建筑特点,能承载、负重,虽年代久远仍不变形不坍塌。不论主沟、支沟,都有足够大的截面积,满足容纳和过水之需。 二是布局合理。泉州城厢地势北高南低,形成“金交椅”形,整个排水系统就是按地势划分为金交椅背外的东北区和西北区,金交椅内的城内中心区,金交椅前的南区。 城内中心区集流面积最大,共有谯楼内沟、东沟、南街右沟、西沟、水尾流沟等五大支沟,规模最大,走向也比较复杂,总体虽是自北而南,但亦有转折相连。四区因受地势影响,互不通联,但各支沟都有出水口,汇入外城濠,最终导入晋江出海,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三是沟池配合。古代泉州,还在城内外配置一些池塘,有的是原来低洼停水的天然池塘,有的是人工开凿的,以容纳辅助排泄。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当时城内较大的池塘有11处。城内中心有百源川池及以之相连的放生池;稍东有凤池;肃清门外南有唐天宝六年(747)设的放生池,周达4里;南宋庆元六年(1200)太守刘颖募工浚东湖时辟的放生池;还有镇西池、洗马池、何厝池、杜厝池、蔡厝池、蕃佛寺池等。较大的寺庙内也都凿池,如开元寺、承天寺、府学、明伦堂等。其他中小池塘不下二、三十个。这些大小池塘,平日可以容纳雨水,又可供浇菜、洗涤之用;大雨满溢,则通过明沟暗渠导入八卦沟支沟,或出水关排入外濠。 四是利用环城的护城濠。护城濠原与城垣配合,是战时的防御工事。五代泉州罗城辟七城门,都各开水关与护城濠相通。城内各区八卦沟的主沟、支沟泄出的水,亦因地势不同导引,经各城门的水关注入外城濠。这样,护城濠通过接纳城内的排水,发挥水利工程作用,一举两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