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鳗鲇
释义

简介

鳗鲇(Plotosus lineatus),又称线纹鳗鲇,俗名海塘虱、沙毛等,是鲇形目(Siluriformes)鳗鲇科(Plotosidae)鳗鲇属(Plotosus)的一个种。

体延长,长达20—30厘米,前部平扁,腹部圆,后部侧扁,尾尖如鳗尾。体背侧棕灰色,体侧中央有两条黄色纵带,奇鳍之外缘黑色。头中大,吻平扁而圆突;口部附近具有四对须 。体光滑无鳞,多黏液。第一背鳍短,前有坚强之硬棘;第二背鳍及臀鳍与尾鳍连续相接,皆为软条;胸鳍位头部正后方,上缘具数枚锐利的硬棘。

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鱼类,生活于礁穴、河口海域及开放性沿海,以小型鱼虾、沙蚕等为食。夜行性,幼鱼出外活动,遇惊扰时会聚集成一浓密的球形群体,称为“鲇球”,以求保护;成鱼则多独居。鳗鲇背鳍及胸鳍之硬棘呈锯齿状并有毒腺,故被剌伤时会极疼痛。

分布及经济利用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红海,东至萨摩亚,北至韩国、日本,南至澳洲均有发现。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肉供食用,亦可养于水族缸供观赏。

毒性

鳗鲇之毒器由背鳍棘、胸鳍棘和鳍棘外包皮膜的毒腺组织构成,含有鳗鲇神经毒和鳗鲇溶血毒。毒性颇强,被刺后剧痛,创口变白,继而青紫,而后红肿,半小时后受伤肢体肿胀,有时疼痛可持续48小时以上。1周后肿胀消退;重者可能1个月内受伤肢体不能正常活动,约5个月方能恢复。更严重者甚至引起肢体麻痹和坏疽。

事故常发生于捞摸鱼虾或检取渔货时误触,即使被已死鱼体的鳍棘刺伤仍会中毒。故在处理鳗鲇时,务须小心,即使死鱼仍须注意其毒棘之所在。

垂钓注意

鳗鲇栖息于港湾泥沙质海区。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体 形 一般体长20~40cm

钓 场 港湾、渔港、码头附近、河口附近、浅滩

钓 法 船钓底、海竿抛底、手线抛底等钓法。

饵 料 小活虾、鲜虾肉、沙蚕、贝类肉、鱼肉丁等。

钓 期 全年皆可,7~11月为最佳钓期。

注意事项 鳗鲇背、胸鳍有强毒,不慎被刺到,不但剧痛难忍,其毒素会影响关节。

症状:

剧烈的红肿刺痛、高热,严重时血压降低,呼吸困难。

急救处置:

1.立即使用清洁的海水清洗。

2.严重时应绑伤口以上部分,但切记十分钟便要松绑一次。

3.同时用热水浸泡30~60分钟。

4.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因感染而造成伤势更严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