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簋,读作“诡”(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基本信息

拼音:guǐ

注音:ㄍㄨㄟˇ

简体部首:皿,部外笔画:12,总笔画:17

繁体部首:竹

五笔86:TVEL,五笔98:TVLF

仓颉:HAVT

郑码:MXLK

笔顺编号:31431451153425221

四角号码:88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C0B

详细释义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方言集汇

1、粤语:gwai2

2、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i3 [客英字典] kwui3 kwui3 [海陆丰腔] kui3 [宝安腔] kui1 [梅县腔] gwi3

3、沪语:ju3

《康熙字典》记载

《未集上》《竹字部》 ·簋

〔古文〕朹《广韵》居洧切《集韵》《韵会》矩鲔切《正韵》古委切,音晷。《说文》黍稷方器也。《广韵》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内圆外方曰簋。《周礼·冬官考工记》旊人为簋,实一觳,崇尺。《疏》祭宗庙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质,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损卦》二簋可用享。《注》离为日,日体圆。为木,木器圆。簋象,则簋亦以木为之也。《诗·秦风》於我乎每食四簋。《传》四簋:黍稷稻粱。《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东面坐启簋会,各郤于其西。《史记·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尧舜,言道其德行,曰食土簋。《注》用土作簋。考证:〔《传》四簋,黍稷稻梁。〕 谨照原文稻梁改稻粱。〔《史记·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尧舜,道其德行。〕 谨照原文尚尧舜道为句,言其德行为句,言字不可省,谨增言字。

发展过程

萌芽与奠基时期的簋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中期,但是数量少,晚期前段逐渐增加。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

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西周簋器大体分为萌芽与奠基、创新与继承、过渡时期与全盛和衰亡四个阶段。萌芽与奠基阶段的青铜簋器形制上是商末流行式样的沿袭,一些特征不明显的器型难以精确地区别其为商器或周器,乃是殷周之际的式样。青铜簋器的纹饰保持最初的兽面纹,与殷末相比增添了有触角的卧状体驱的怪兽纹,出现了以凤鸟为主题纹饰的器物。随着青铜器的不断发展,簋器出现了变形纹饰,活泼有力,可以说是抽象的变形纹饰占领装饰艺术舞台的新时期。在完成创新后,簋器铭文用笔纯熟,结体圆浑,和前期笔画不相同,其内容除少量反映政治事件外,大多是承平时期世官司世禄的记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可以看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在完成周人自己的礼器体制过程中,带有彻底淘汰旧、积极创造新的特点。西周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及纹饰呈现出退步的趋势,简草、粗疏、衰颓成为一时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重器才显示出较好的工艺技巧,个别的作品甚至产生新的构图,而成为艺术的翘楚。盘旋龙纹等已形成,这是日后春秋时代盘龙纹的滥觞,簋器由此开始走向没落。 整个西周时期,簋的形式有较多的发展,可分为四耳簋、圈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弁口簋和大侈口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到春秋中晚期,簋这种食器不甚流行,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所发现,但形制有较大变化。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

详细介绍

西周 青铜夔龙纹簋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礼器

展开收起

种类 礼器: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

炊器 鼎 | 鬲 | 甑 | 甗

食器 簋 | 簠 | 盨 | 敦 | 豆

酒器 爵 | 斝 | 觚 | 觯 | 觥 | 尊 | 卣 | 壶 | 罍 | 瓿

水器 盘 | 盉 | 匜 | 鉴

乐器 铙 | 钟 | 镈 | 鼓

玉器 璧 | 琮 | 圭 | 璋 | 钺

参考资料

1.基本信息、方言集汇资料来源 

2.详细释义资料来源 

3.康熙字典记载 

扩展阅读:

1

新华字典

开放分类:
汉字青铜礼器饪食器
“簋”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a round bamboo vessel for holding grains in ancient offerings or feast; a bronze vessel for holding food in ancient times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5次
最近更新:2011-08-26
创建者:紫冥真人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赖昌伟 展开

辛勤贡献者:

美梦beginnin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