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阪泉之战
释义

阪泉之战,相传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的一次交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炎黄阪泉之战。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延庆、怀来这道川,统称为 “阪泉之野”。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介绍

基本信息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矛盾已不可调和,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炎帝和黄帝各自带领自己的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但是,战争虽未开始,结局却可以预料。黄帝族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军队是由老弱妇孺拼凑而成的。

双方激战于阪泉。阪泉地望,古来说法不一。曹魏时期的《灵河赋》中有黄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说明阪泉实际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孟津黄河段。这也可以说明阪泉之战发生在洛阳孟津。虽然,关于阪泉的地望还有其他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引用的材料没有早于《灵河赋》者。

阪泉之战没有涿鹿之战那样激烈,但是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炎帝被俘获。黄帝义释炎帝,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酋邦王国。

按《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诸侯联合而成的王国,黄帝任用了负责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管理的“六相”。同时黄帝以风后等人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为了统治这个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开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区。如《魏书》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都河南”。

黄帝晚年铸鼎于荆山之阳,崩于荆山,葬于桥山。史学家许顺湛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社会,呈现出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与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交相辉映,照亮了地球的东方。

经过

黄帝,名轩辕。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炎帝和蚩尤先发生冲突,炎帝联合黄帝击败蚩尤。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阪泉和炎帝进行决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

地点

阪泉之战的地点,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今北京延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阪泉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

战争背景

众所周知,今天华夏民族又称炎黄子孙,共尊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黄帝部落最初居住在泾水流域的姬水沿岸,因而姓“姬”。传说黄帝发明造车作为舆乘,因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泛黄,遂称黄帝。当炎帝作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之时,黄帝部落也参与了这个联盟并接受炎帝的领导。此时,各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财富经常发生侵伐征战,黄帝部落在征战中日益崛起,而炎帝部落则日渐衰落。当黄帝部落也从泾水流域沿着黄河向东扩长时,就不可能避免地与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阪泉之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文献中所记述的熊、罴、豹、貙、虎和雕、鶡、鹰、鸢并非猛兽飞禽,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大规模的战役一共三次,厮杀地非常激烈,黄帝和炎帝分别还使用了水攻和火攻,但炎帝最终还是被打败了,黄帝便取而代之做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阪泉之战背景

黄帝刚刚打败蚩尤,一直屯兵于阪泉而作旁观的炎帝,突然向黄帝发起军事攻击,他想趁黄帝因多年征战疲惫不堪之际,将黄帝一举打败,以泄胸中积聚已久的怨恨,并借此以洗与蚩尤一战即溃的耻辱,重振往日的威严。

黄帝对于亲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非常吃惊,虽经多方面努力而终不能化解炎帝的怒恨,因而叹息:“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连祸。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木,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揗,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伤国之神,神何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兄弟?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于是黄帝告知炎帝,择日决战。一连两天,黄帝都是亲率熊、罴、貔、貅、貙、虎六部之军,出轩辕之丘,在阪水河谷谷口,树大旗七杆,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向阪泉进军,炎帝自然都是严阵以待。但战斗的结果,却都是黄帝所率的军队显得十分疲惫,不胜而归轩辕之丘。到了第三天,当两军相接之际,黄帝突然摆动大纛,以黄帝所在之卫队为摇光,后队变前卫,分别以六部之军为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变成了一个七星北斗军阵,其以虎部军队为首的的斗魁,立刻形成了杓头一样三面包围、一面开网的阵势,像刮着旋风似地卷向了炎帝所在之处。炎帝心慌,急忙夺路而逃,谁知黄帝就如同紧握杓柄挥动,炎帝始终逃不掉这个随他而动的身后杓形合围军阵,当炎帝感到体力不支之际,也就款款地做了战俘。回到轩辕之丘,文武群臣像早有准备似地以礼恭迎他们的行政领袖,黄帝自亦动情抚慰,但炎帝却很冷漠,始终辞而不再做事,直到黄帝以战去战一统华夏大地,派官、置法以治全国各地之际,黄帝又提出与炎帝分治南北,炎帝仍不肯为君“后”,黄帝只好封其为“缙云”之官,任其主政于南方。

战争过程

背景

阪泉之战是在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九黎族团蚩尤、平定了叛乱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役。阪泉之战是有熊集团内部帝、后之间因权力之争而爆发的。这场战争,在历史意义上,是彻底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因战争产生而形成的帝、后双头领导体制。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成为各部落拥戴的天子,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所以说,阪泉之战,是部落方国时期双头领导体制向文明时代一元领导的一个转换,是一种政治制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起因

黄帝、炎帝本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为什么会同室操戈?《新书·制不定》:“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事实上,其核心性本质问题,还是部落方国帝、后双头领导夺权之争。战争的起因,是自黄帝建议派官到少昊、太昊两地施治,炎帝亲往太昊,而蚩尤驻兵少昊后,假借黄帝之命暴掠民财,随意设使“奸宄夺攘矫虔”行为,逼迫黎民随其作乱。炎帝闻讯后,率兵北上山东,筑邑空桑以监。后被蚩尤追杀,一直将蚩尤引到涿鹿,黄帝为使骄兵之计,做好战场布阵,故意按兵不动,未及时出兵救援被蚩尤追杀的炎帝,炎帝对此心存积怨,是酿成了这次战争的根源之一。

经过

黄帝战蚩尤,炎帝基本上驻兵于阪泉,并未消耗力量。涿鹿之战后,加上炎帝内部有人挑拨,要炎帝统领称帝。所以,炎帝乘黄帝喘息未定之际,举兵向黄帝发难。《六韬》中所引的《黄帝经》中一段轩辕黄帝语,大约就是他此时心迹的一种体现:“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于是“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的黄帝决定“以战去战”,消除未来战争的隐患,“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神州一统的国家制度。

阪泉之战是在矾山镇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进行的,面积不过八平方公里,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貔、貅、饕、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率兵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带人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营,活捉了炎帝,俘虏了兵丁,这一战让炎帝输的诚服,甘拜下风。甘愿帮助黄帝烧荒垦田,治理家园。

战争旧址

地点一

许多学者指出,阪泉之战的地点,在今山西运城市。理由是,运城的解州镇,在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设置解县。据《解县志》说: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

地点二

第二种证据就是,从如今的地图上来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是在今日的郑州市轩辕丘,而运城正好处于两者之间,离永济相当近。

地点三

还有的说法认为,当时是黄帝突袭炎帝,才取得决定性胜利,所以运城解梁的说法更比较可信。如果认为他们是在河北涿鹿的话,那么这两个两个大帝故意北上开战,是很不合情理的。莫非他们是故意在蚩尤面前显威风不成?所以运城解梁,最有可能是“阪泉之战”的交战地点。

历史传说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拥戴他当天子。炎帝的许多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个个铜头铁额,拿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剑、矛、戟、盾等兵器,从此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蚩尤联合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最后蚩尤在涿鹿战败,被应龙捉住,遭黄帝械杀。

现状

现在在黄帝摆星斗七旗阵的地方,原有个村子,是历史上的古阪泉村,后来改称“七旗村”,随着历史的变迁,村子上下沿河居住有一里多长,最后以泉为界,上游叫“上七旗”,下游叫“下七旗”。

文献记载的阪泉旧址在今天延庆县下阪泉村,到实地探访,称得上历史遗迹的,只有村北的清代老龙庙遗址,遗址上只留下一株二三百年树龄的油松。后来偶然在村东南的一片荒野中,发现了一座古代要塞遗址。从军事的角度看这里背山面野,进可攻退可守,处在妫水河与海坨山之间,地当交通要冲,在这里发生激战是顺理成章的。这里恰好是老阪泉村的位置。原来1958年为修建宫厅水库,把阪泉村移到了现在位置较高的地方,这里就被废弃了。阪泉之野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古代烽燧遗址,方方正正,有十余米高。这座夯土台原来是包砖的,估计建于明代。后来砖被拆走,解放后又一度被改为砖窑,现在已经随着阪泉村的迁移而被废弃了,台顶成了一大群野鸽子的栖身之地。台下是一个小湖,芦苇成片,小湖的出口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台东南还有城墙遗迹,并有一眼古井。 更为奇妙的是,这里平地出泉,附近有大小泉眼十几个,即使在冬季依然有极大的水量,这大概就是阪泉名称的由来吧。也有传说河北诼鹿黄帝泉亦称阪泉。历史学家魏开肇先生和历史学家尹均科先生说:“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创兴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在延庆大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这不能不令延庆人民引以自豪。

《史记》阪野之战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吕氏春秋·荡兵》

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史记记录文献

史记相关记录如下: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集解 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正义 阪音白板反。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三战,然后得其志。□正义 谓黄帝克炎帝之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正义 言蚩尤不用黄帝之命也。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集解 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 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遂擒杀蚩尤集解 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索隐 案: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注“皇览”,书名也。

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日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正义 平服者即去之。披山通道,◇集解 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 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未尝宁居。

黄帝,名轩辕。黄帝时期,神农氏统治着各部落,但神农氏日渐衰微,于是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以轩辕为首领的部落,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很多小的部落都归附了轩辕。炎帝和蚩尤也是两个很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成为黄帝最大的两个对手。炎帝和蚩尤先发生冲突,炎帝联合黄帝击败蚩尤。黄帝修整军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阪泉和炎帝进行决战。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组成炎黄部落。[1]

战争地点分析

阪泉之战的地点,一种说法认为在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今北京延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阪泉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

理由有二:解州镇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置解县。据《解县志》记载: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 第二,从如今的地图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是在今日郑州市轩辕丘,而运城正好处于两者之间,离永济相当近。有个说法是黄帝突袭炎帝,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运城解梁的说法就比较可信。如果是河北涿鹿的话,那么两个大帝得故意北上开战,不合情理。所以运城解梁是最有可能的阪泉之战地点。

参见

涿鹿之战

太康失国

《史记·五帝本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