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祖隽
释义

祖隽,明朝才子,有名的孝子,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永乐皇赦封祖隽为广陵王,后又封为侯。因祖隽思念母亲心切,辞官归里,尽孝慈母。他热爱当涂的山山水水,写就了传世的佳构《姑孰八景赋》

中文名:祖隽

主要成就: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

代表作品:《姑孰八景赋》

生活年代:明朝

祖隽(1403年前后在世),字志远,号淡齐,别号丹湖,外号老仙,当涂湖阳人。少时即颇有才名。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应召与著名才子解缙、姚广孝等一道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历时五载,例当得官,但祖隽坚辞,回归故里湖阳祖李村,以侍奉老母。其母仙逝后,则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载酒赋诗,成就佳构《姑孰八景赋》。

参与《永乐大典》编修,书成后坚辞为官,明成祖赐封“永乐国师”称号的祖隽,是位大孝子,这里讲的就是他侍母至孝的故事。

当涂湖阳祖李村村头,有一口水井。据祖氏族谱记载,南宋嘉定元年(1208),天大旱,石臼湖干涸,村民饮水困难。为解乡亲燃眉之急,祖氏四世公万四(号烂钱)率众人掘井于村头,得甘泉之水,解村民急困,过往行人也大受其益。这口救苦救难的井,被祖李村人视为圣物,呵护倍至。祖隽的家就在这口古井的边上,门对井台,开门即见。祖隽儿时就常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于井台的四周。稍大后,就常在井边吟哦、诵读自己的诗文。祖隽是孝子,父亲去世以后,他和慈母朝夕不离,相依为命。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决定编修类书《永乐大典》,祖隽因其才名被诏召入京共襄盛举。考虑母亲无人照料,祖隽本不想应诏,但其母坚劝,祖隽无奈,只得托亲友照料母亲,自己很不情愿地去了京城。祖隽到京城后,一方面是积极地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以自己的杰出才华履行着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一方面又为母亲而不安,日夜牵挂着老母的衣食起居。

永乐二年(1404)的一天早朝,祖隽求见明成祖朱棣。他向皇帝提出一个请求,就是将他家门口之井赐为他家的家井以方便母亲使用。这样的要求对于皇帝来说岂不是小菜一碟,所以朱棣就一口答应了。祖隽为孝顺母亲,请求皇帝御赐此井就是想为母亲的生活提供一些方便。当然,请赐一口井,并没有解除祖隽对母亲的牵挂之心,在思母情绪的笼罩下,他在京城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祖隽的这种思母之情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是越来越强烈了。等啊等,五年过去了。

永乐五年(1407),卷轶浩繁的《永乐大典》编成了,共计22877卷、11095册、3亿7千万字。这一天,永乐皇帝朱棣在金殿大封编修《永乐大典》的有功之人。解缙获封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姚广孝本是一个和尚,被赐名姚广孝,拜为太子少师。祖隽呢,因思念母亲,执意返回故里侍奉,所以他面对皇封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坚辞为官。朱棣只得赐予他“永乐国师”的虚衔,准其返乡以尽孝道。

祖隽回来了,亲朋好友及邻居们少不了一番祝贺。其母虽因他坚不为官之举有些不悦,但老人家也深被儿子的孝心所打动,所以也就没有多加责怪。就这样,母子二人平静地过着生活。为了母子二人的生计,祖隽耕种了少许田地以获取生活之资,另外他还学会了“张花篮”这种活计。这是湖阳人在石臼湖中捕鱼的一种办法,就是把竹子剖成细篾,编成笼子,在笼子的开口处装上倒须,湖阳人把这种捕鱼工具称之为“花篮”。捕鱼时就将其放置在有鱼出入的流水处,这就叫“张花篮”。因为装有倒须,鱼一旦不慎滑进去就无法出来。那个时候,“花篮捕鱼”应算作是一种省工省时的捕捞手段,使用的人很普遍。关于祖隽“张花篮”,就流传有这么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别人张花篮,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多下点,为的是广种博收。祖隽不是这样,他只下三个点,每个相距十里路,这就是石臼湖塘沟河梢、中分里港头、甸河河口。每天早上起床,梳洗结束,祖隽驾着“鸭嘴船”从塘沟河梢开始,一路向北,分别倒出三只花篮中的鱼。然后拖船越过横望山,去镇江城里买点陈醋,金陵府里沽点美酒,回转家来,就在井台上剖鱼,打井水洗净后,点火做饭。再喊起老母,就着鲜鱼浓汤用早餐。你看,跨湖翻山,来回好几百里路,祖隽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干完了,对于常人来说这是根本就无法完成的事情。有人说,你可别不信,那横望山上的“拖船豁”就是祖隽一次次拖船过山而拖出来的。这也说明祖隽只是“半仙之体”,如果是整仙就不用拖船了,直接腾云驾雾呗。因为祖隽只是半仙,还缺少这点功力,所以他就只能拖船过山了。久而久之,人们就给祖隽送了个别号:“老仙”。他家的那口井也就自然被称作“老仙井”了。

祖隽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直陪伴老母,相依为命,直至送老归山,守孝三年。然后与山水为伍,畅游天下,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赋。他尤其热爱当涂的山山水水,无论是相连的青山丹湖,对峙的天门峨眉,还是秋献枫林之景的龙山,春涨桃花之水的牛渚;无论是凝紫气的丹灶,澹晴晖的凌歊,还是一鉴天开的元晖古井,树木阴翳的谪仙遗祠;也无论是万松潇洒的白纻奇峰,还是梅影清芬的尼坡月光,他都玩之、赏之、歌之、舞之,以热爱家乡的一腔真情,写就了传世的佳构《姑孰八景赋》。

“永乐国师”—祖隽

祖老仙是人们送给他的雅号,他的名字叫祖隽,他是安徽省当涂县湖阳祖村人。生于明朝,是祖氏十三世公,字志远,号丹湖。他自幼好学,聪慧过人,诗词歌赋无不精通。明成祖永乐元年入京纂修《永乐大典》,也是该著的主编之一,因纂修功绩卓越,被钦封为“永乐国师”。在他的故里,有一口普通的井,这口井与其它的井相比别无它样,只不过是一口老井,但现在当地人称它是一口“古仙井”。

据祖氏族谱载:该井始建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195年),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当时丹阳湖水干涸,湖阳大旱,村民们饮水发生了困难。祖氏先辈第四世万四公,为解决村民们的燃眉之急,率氏族凿此井,得甘泉,解民愁,此井成了当时解决村民们饮水的“救命井”。

后来该井成了祖隽家的私家饮水池。那该井又如何成了祖隽家的私家饮水池,又如何成为“古仙井”呢?说起来 ,还有一段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呢。

相传,在万历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皇诏告天下才子开科大考,精选天下才子纂修国史《永乐大典》,祖隽在科试中列为榜首,一鸣惊人。

祖隽不但是个博学多艺的才子,而且是个有名的孝子。祖隽因年幼丧父,念及孤母一人在家,不忍离开母亲,迟迟不能入京受命。永乐皇因酷爱祖隽才学,连下五道御旨,并将祖氏古井赐于祖隽母亲为私家饮水池,以解决其母的担水之忧。恭敬不如从命,祖隽只好接旨入京。

祖隽入京纂修《永乐大典》七载告成,永乐皇赦封祖隽为广陵王,后又封为侯。因祖隽思念母亲心切,于是,辞官归里,尽孝慈母。后来传说,祖隽归里后以张花篮捕鱼为生,自得其乐,因而流传下一段美妙的神话传说:据说祖隽在三个湖中各张一只花篮(渔民捕鱼的工具),丹阳湖一只,小南湖一只,大南湖一只,每天早晨起来,祖隽划着“娘娘鞋”(一种捕鱼的小船,形似古代女子小脚鞋),到间隔几十里外的三个湖中收取花篮中的鱼,然后飞舟到南京买酱油,镇江购醋,回家之后到井台上剖鱼,取井中之水煮篮中之鱼孝敬慈母。祖隽每天如此,张花篮、取鱼、购酱油、剖鱼洗净、煮鱼等都只要花半个时辰,真是凡人不可想象的,因而,人们传为祖隽有神仙之道,但祖隽在飞舟到南京购酱油时在横山顶上留有拨船的豁口痕迹,在家乡人们的心目中,祖隽是个“半仙”,若是“整仙”的话,定会腾云驾雾,飞舟即可,而不用拖船过山了,家乡人对此说法也有过验证,在横山山麓的拨船豁口痕迹中,此豁口处的草,早晨自南倾向北,午时由北倾向南,至今如此,然而家乡人们认为“半仙”不圆满,为了对他的敬重又称祖隽为祖老仙,也因祖老仙的传名而称湖阳祖村古井为仙井,并因仙井的美名而自此该井之泉冬暖夏凉,甜如甘霖,左邻右舍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如今,祖村村民将古井视为荣耀,倍加呵护。2004年由村民自筹资金,重修井台,建亭立碑,将井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彰显胜迹,光宗耀祖,现已成为一处独特的历史文化奇韵景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