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人口
释义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339724852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相当于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12658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不含港澳台)。

中国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求晚婚晚育,强制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少数民族依照法律法规可以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骤然减少了人口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同2000年相比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这次人口普查覆盖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军人。根据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全国人口总数为1370536875人。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3]为2.7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为2.30亿人。

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人口结构

总人口: 1,321,290,000 (2007年年末)

1,306,313,812 (2005年7月估计)

年龄结构

0-14岁: 19.4%(256,600,000)

15-59岁: 69% (911,290,000)

60岁或以上:11.6% (153,400,000)

其中65岁或以上:8.1% (106360000)(2007年度)

0-14岁: 21.4%(男性148134928;女性131045415)

15-64岁: 71% (男性477182072;女性450664933)

65岁或以上:7.6% (男性47400282;女性51886182)(2005年统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大陆地区年度新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如下:

年度 新生人口 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

1978年 1757万 602万 1155万

1979年 1738万 606万 1132万

1980年 1797万 626万 1171万

1981年 2092万 636万 1456万

1982年 2265万 671万 1594万

1983年 2080万 711万 1369万

1984年 2077万 712万 1365万

1985年 2227万 718万 1509万

1986年 2411万 737万 1674万

1987年 2550万 734万 1816万

1988年 2307万 731万 1576万

1989年 2432万 737万 1695万

1990年 2407万 762万 1645万

1991年 2279万 776万 1503万

1992年 2137万 778万 1359万

1993年 2143万 786万 1357万

1994年 2121万 777万 1346万

1995年 2073万 796万 1277万

1996年 2078万 803万 1275万

1997年 2038万 801万 1237万

1998年 1991万 807万 1184万

1999年 1909万 810万 1099万

2000年 1778万 817万 961万

2001年 1702万 818万 884万

2002年 1647万 821万 826万

2003年 1599万 825万 774万

2004年 1593万 832万 761万

2005年 1617万 849万 768万

2006年 1584万 892万 692万

2007年 1594万 913万 681万

2008年 1608万 935万 673万

2009年 1615万 943万 672万

2011年 1604万 960万 644万年龄中位数(2005年)

平均:32.26岁

男性:31.87岁

女性:32.67岁

人口增长率

 0.505% (2009年度)

0.517% (2007年度)

0.58% (2005年度)

出生率:

12.13/1,000人(2009年度)

12.10/1,000人(2007年度)

13.14/1,000人(2005年度)

死亡率

7.08/1,000人(2009年度)

6.93/1,000人(2007年度)

6.94/1,000人(2005年度)

净迁移率:

 -0.4/1,000 (2005年统计)

性别比(男性/女性)

 婴儿: 1.12

15岁以下: 1.13

15-64岁: 1.06

65岁或以上: 0.91

总人口:1.06 (2005年统计)

婴儿死亡率

总计:24.18/1000人

男性:21.21/1000人

女性:27.5/1000人(2005年统计)

寿命

平均寿命: 72.27岁

男性: 70.65岁

女性: 74.09岁(2005年统计)

总人口出生率

1.72个子女/妇女(2005年统计)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很低,1.22,城市为0.86,乡镇1.08,农村1.43。其中佳木斯市的一个区只有0.43为全世界最低。最高的县都在西藏[1]

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

艾滋病感染情况(2003年)

成人感染率:0.1%

感染人数:840,000

死亡人数:44,000

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那个时候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报告》指出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报告》强调,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特别是2030-2050年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 《报告》最后建议,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2008年我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

名次 城市 人口数(万)

1 重庆市 3200

2 上海市 1845

3 北京市 1633

4 成都市 1221

5 天津市 1115

6 广州市 1005

7 哈尔滨 975

8 武汉市 891

9 东莞市 869

10 深圳市 846.43

11 西安市 830

12 青岛市 820

13 苏州市 810

14 温州市 790

15 杭州市 786.2

16 沈阳市 745

17 南京市 741

18 唐山市 738.3

19 宁波市 689.5

20 香港 678

老龄化

中国政府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大大减缓了中国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但是却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如果总和生育率(即每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数)低于2.1(已考虑未保出生儿),人口长期看来会不断的减少。所以现在对于计划生育是否是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仍有争论。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人口总数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但如果仍以现有生育率计算,中国人口会在21世纪中叶剧烈减少.

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9%。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1%。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 [3] [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增加2355万人,增长了2.03%;少数民族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少数民族增长速度为汉族7倍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民族构成(人)

排序 民族 人数

1 汉族115940万人

2 壮族16,178,811

3 满族10,682,263

4 回族9,816,802

5 苗族8,940,116

6 维吾尔族8,399,393

7 土家族8,028,133

8 彝族7,762,286

9 蒙古族5,813,947

10 藏族5,416,021

11 布依族2,971,460

12 侗族2,960,293

13 瑶族2,637,421

14 朝鲜族1,923,842

15 白族1,858,063

16 哈尼族1,439,673

17 哈萨克族1,250,458

18 黎族1,247,814

19 傣族1,158,989

20 畲族709,592

21 傈僳族634,912

22 仡佬族579,357

23 东乡族513,805

24 拉祜族453,705

25 水族406,902

26 佤族396,610

27 纳西族308,839

28 羌族306,072

29 土族241,198

30 仫佬族207,352

31 锡伯族188,824

32 柯尔克孜族160,823

33 达斡尔族132,394

34 景颇族132,143

35 毛南族107,166

36 撒拉族104,503

37 布朗族91,882

38 塔吉克族41,028

39 阿昌族33,936

40 普米族33,600

41 鄂温克族30,505

42 怒族28,759

43 京族22,517

44 基诺族20,899

45 德昂族17,935

46 保安族16,505

47 俄罗斯族15,609

48 裕固族13,719

49 乌孜别克族12,370

50 门巴族8,923

51 鄂伦春族8,196

52 独龙族7,426

53 塔塔尔族4,890

54 赫哲族4,640

55 高山族4,461

56 珞巴族2,965

语言

参看中国语言汉语有十种主要的方言。中国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是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广泛推行使用于全国各地。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汉族以官话方言作为其母语,其他使用其他九种之一的主要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南部以及北方的山西地区。另外,非汉语的语言被一些少数民族广泛使用,例如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其它突厥语系语言(新疆)及朝鲜语(中国东北)。南方的粤语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

识字率:定义为15周岁以上的人可以读写率,其中

总人口:90.9%

男性:95.1%

女性:86.5%(2002年统计)

宗教

宗教在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是最流行的宗教,有大约1亿的信徒。传统的道教也有很多人信奉。官方的统计数据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大约有1800万、天主教400万、新教1000万。而根据美国的报告,穆斯林有1-2%;基督教徒有3-4%。

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区分布(万人)

排列 省市区 总人口 汉族人数 汉族比例(%) 少数民族人数 少数民族
比例(%)

— 全国 126583 115940 91.59 10643 8.41

1 河南 9256 9143 98.78 113 1.22

2 山东 9079 9017 99.32 62 0.68

3 广东 8642 8519 98.58 123 1.42

4 四川 8329 7914 95.02 415 4.98

5 江苏 7438 7413 99.67 25 0.33

6 河北 6744 6453 95.69 291 4.31

7 湖南 6440 5782 89.79 658 10.21

8 湖北 6028 5766 95.66 262 4.34

9 安徽 5986 5948 99.37 38 0.63

10 浙江 4677 4637 99.15 40 0.85

11 广西 4489 2768 61.66 1721 38.34

12 云南 4288 2855 66.59 1433 33.41

13 辽宁 4238 3560 83.98 678 16.02

14 江西 4140 4129 99.73 11 0.27

15 黑龙江 3689 3504 94.98 185 5.02

16 陕西 3605 3587 99.51 18 0.49

17 贵州 3525 2191 62.15 1334 37.85

18 福建 3471 3413 98.33 58 1.67

19 山西 3297 3287 99.71 10 0.29

20 重庆 3090 2892 93.58 198 6.42

21 吉林 2728 2482 90.97 246 9.03

22 甘肃 2562 2339 91.31 223 8.69

23 内蒙古 2376 1883 79.24 493 20.76

24 新疆 1925 782 40.61 1143 59.39

25 上海 1674 1664 99.40 10 0.60

26 北京 1382 1323 95.74 59 4.26

27 天津 1001 975 97.36 26 2.64

28 海南 787 651 82.71 136 17.29

29 宁夏 562 368 65.47 194 34.53

30 青海 518 282 54.49 236 45.51

31 西藏 262 16 5.93 246 94.07

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

据新华社南京2010年7月3日电 “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 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 这是记者从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10)上获悉的消息。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介绍,“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将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

——人口总量继续惯性增长。“十二五”时期的出生人口数量预计会多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后,人口增长惯性逐渐减弱,人口发展态势将出现新的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人口负担系数出现新变化。“十二五”时期,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最高点后转为缓慢下行,人口负担系数也将达最低点,在经历40多年下降后开始趋于上升,总体上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沛、人口负担系数较低的有利时期。——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 ,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十一五”年均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在 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

——人口流动迁移呈现新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

新中国人口发展取得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旨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20世纪唯一达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并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提早半个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对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减缓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左右的人口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相对较低的黄金时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人口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资迅速改变了上述状况,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跃,人口优势顺利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新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人口安全的高风险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按目前生育水平预测,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人口总量过大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

2、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始终较大,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4、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动人口还将持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加速提高阶段所决定的。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并不能单靠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来实现,必然引起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5、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81年为109,只略高于正常范围(103—107);2000年提高到117,到2008年则高达121左右,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时间超出正常范围,势必对今后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婚姻、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此外,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总之,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专家观点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张维庆指出,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形势更加复杂,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现在的人口决策影响未来的人口变动,未来的人口变动也影响现在的人口决策。”张维庆指出,应针对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价值取向,制定不同的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及与之相对应的生育、人力资源开发、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性别平等、人口老龄化等政策体系,防止出现人口的大起大落、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使人口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口、 资源与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就紧密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