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古文学
释义

文学史的分期一般与历史学上的分期有一定的分期,文学史中的中古文学,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历史学上所说的中古时期的文学。当然,在学术界对文学史的分期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按照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中的分法,中古文学时期指的是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其中又可分为三阶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在中国,最早从事中古文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学者是刘师培。其著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古文学的情况可参照各国文学史。

欧洲中古历史阶段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主要指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克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大都和罗马人融合。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八至九世纪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后,王国分裂为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个部分。九至十一世纪,封建庄园制和等级制的建立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纪以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九世纪左右,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维亚、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和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最为强大,基辅罗斯在十世纪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人所占领。北欧各日耳曼族以地处边陲,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长期保持氏族社会,约在十一世纪前后才开始封建化。

近代欧洲的国家在各部落定居并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已粗具规模。

封建生产方式比以前的奴隶制是一大进步。农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资料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剥削仍然极为残酷。作为基层经济组织的庄园为世俗或教会领主所有,生产一切必需品,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单位。主要劳动者是农奴,他们依附于土地,负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受着徭役、租税的盘剥。封建主为了巩固统治,发展了封建等级制,他们各有自己的武装和堡垒,用以压迫人民。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城市发达以后产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也受到封建剥削,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封建主各据一方,彼此经常进行掠夺战争,或联合起来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而是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兴封建阶级,否定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他虽未摆脱神学的影响,但他像卢克莱修一样,宣称“无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同时,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欧各国受到基督教势力的侵袭较晚(约在11世纪前后),氏族社会文化保存最久。东斯拉夫人在十世纪末从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这是符合罗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巩固了封建关系,加强了大公的势力。同时,基督教的传入也促进了罗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了罗斯文化。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圣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战歌、爱情诗歌、先知的言行录、法律、宗教教条和戒规等,成为犹太教的经典。这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来文写定,其后又译成希腊文,其中有一部分是亚洲西部的优美的文学。《新约》则成于基督教兴起之后(公元1、2世纪),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用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写成。基督教会把《旧约》和《新约》合为一书,称为《圣经》。《圣经》虽然是亚洲宗教文献,但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张,在宗教改革时期又被精心译成各国文字,对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国中古文学介绍

中国中古文学

“中古”是三古之一,较晚的古代,次于上古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所以中国的“中古文学”是指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学。

亚非中古文学

是指亚非地区封建社会兴起和繁荣时期的文学。学习这一章时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其共同特点,特别要注意三大文化区的形成和三大宗教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要在对各国文学发展概况作一般性了解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了解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作品。

中古亚非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学繁荣。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朝鲜等国的文学成就都很高。

日本中古文学

中古日本文学分四个时期:奈良时期①(公元710~794年)主要作品有《古事记》、《日本书纪》、《怀风藻》和《万叶集》。其中《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抒情诗集,全书0卷,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下层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平民们的理想。作者有500多人,其中著名作家有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人。②平安时期(公元794~1191年)的文学是贵族独占的文学,在形式上散文文学开始成熟。成就最大的是物语文学,它的杰出代表作《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③镰仓、室叮时期(1192~1599)文学的最重要收获是反映武士生活的“军纪物语”和反映民众生活的《狂言》。前者的代表作为《平家物语》,它通过两个武士集团的争战过程,反映了进入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面貌,展示了平氏一族由盛而衰、陷入悲剧结局的历史命运。《狂言》是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喜剧,在日本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江户时代1600~1876)出现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如诗歌方面的代表松尾芭蕉(1644~1694),善写徘句,被称为“俳圣”;戏剧方面以近松门左卫门(1653~1742)的成就最大,被誉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1642~1693),他反映市民情趣的作品,统称“浮世草子”(用假名写作的通俗小说),如《好色一代男》(1682)和《好色五人女》(1686)等。

印度中古文学

印度中古文学以公元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梵语古典文学时期,后期为各地方言文学时期。公元12世纪前后,梵语被各地方言代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地语文学,它分为英雄史诗、虔诚派诗作和法式文学等三个时期。金德·伯勒达伊(约12世纪)的《地王颂》,加耶西(1493~1542)的《伯德马沃德》和杜勒西达斯(1532~1623)的《罗摩功行录》等都是中古印度重要的文学成就。

阿拉伯文学

阿拉伯文学的宗教性强,因此也叫伊斯兰教文学,通用阿拉伯语。中古阿拉伯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蒙昧、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有被称作伊斯兰教的伟大经典的《古兰经》,还有散文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与《一千零一夜》,后者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极大。

中古波斯文学

中古波斯文学是当时中亚、西亚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民族感情和宗教色彩的文学。主要诗人和作家有“诗人之王”鲁达基(约858~940)、欧玛尔·海亚姆(约1048~1122)、哈菲兹(约1300~1291)等。菲尔多西在他的民族史诗《王书》中,歌颂了平民和勇士,历数民族历史,借以激发人民的民族感情,表达反侵略、反暴君、反邪恶的思想。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的强烈讽刺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他带来了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声誉。

朝鲜中古文学

朝鲜中古文学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如崔志远(857~?)的《桂苑笔耕)、李奎报(1169~1241)的《东国李相国集》、许筠(1569~1618)的《吉洪童传》、金万重(1637~1692)的《九云梦》、《谢氏南征记》和朴趾源(1737~1805)的《热河日记》、《许生传》等。尤其有影响的是18世纪涌现出来的一批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优秀作品如《兴甫传》、《沈清传》和《春香传》。在朝鲜,《春香传》家喻户晓。

其他国家

在中古时期,越南、印尼、缅甸等国的文学也取得不少的成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