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秋人
释义

张秋人(1898.3 — 1928.2),乳名友表,学名慕翰,别号秋莼,诸暨牌头水霞张人。1915年,入绍兴越材中学读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到上海,结识陈独秀、俞秀松等人,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人物简介

1922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经陈独秀介绍,专程到长沙会见毛泽东。其后,去衡阳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英文教员,向学生宣传革命,发展了一批党、团员。1922年底,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后,他和衡阳的党团员以湖南学联为主组织声援,1923年春,指导和支持湖南“三师学潮”。不久,因遭军阀迫害而回到上海。

人物概述

张秋人,乳名友表,学名慕翰,别号秋莼,诸暨牌头水霞张人。1915年,入绍兴越材中学读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到上海,结识陈独秀、俞秀松等人,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经陈独秀介绍,专程到长沙会见毛泽东。其后,去衡阳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英文教员,向学生宣传革命,发展了一批党、团员。1922年底,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后,他和衡阳的党团员以湖南学联为主组织声援,1923年春,指导和支持湖南“三师学潮”。不久,因遭军阀迫害而回到上海。

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秋人被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他参加上海区国民运动委员会,帮助国民党改组,协助王荷波领导工人运动。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6月,任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书记)。9月,补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并为上海、杭州的党、团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期间,曾两次到绍兴指导发展青年团的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非基督教大同盟领导成员,在上海《民国日报》和《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大量声讨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文章,为上海及江浙一带反帝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1926年3月,张秋人到广州,继毛泽东和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共编辑了《政治周报》第八期到第十三期,每期都有亲自撰写的重要政论文章,有两期都是他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发挥了革命宣传作用,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党史资料。《政治周报》停办后,他

到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不久,调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与恽代英、萧楚女并誉为“广州三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黄埔分校工作,与向警予等一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杭州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中共浙江省委遭到严重破坏。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张秋人回到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央派他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明知自己在浙江认识的人多,容易暴露而随时可能被捕,仍勇敢地接受任务。行前对友人风趣地说:“看来,我的头要砍在杭州了。”9月27日到杭州,当晚召开了会议,改组了省委,讨论了整顿组织和在农村举行秋收暴动等问题。9月29日,夫妇俩在西湖边突遇几个黄埔军校的反动学生,便拉着妻子跳上游船,用英语悄声说:“遇着危险了。你不要慌张,赶快想办法把旅馆里的文件销毁或转移。”便纵身跳入湖中,把随身带的文件踩入湖底。被捕后,面对死刑的威胁,依然谈笑风生,孜孜不倦地读书。有人问他:“你既然等着枪毙,为什么还爱读书呢?”回答说:“我们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他的革命言行,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青年难友为革命努力学习,寻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1928年2月8日,张秋人突遭提审,法官问他姓名、年龄,他便怒目圆睁,厉声喝道:“老子张秋人!”随即抓起砚台向法官掷去,并一脚踢翻案桌。当日,遇害。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回忆说:“张秋人是个好同志,好党员,很有能力,很会宣传,很有群众基础,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当年在狱中的失学青年薛暮桥,在张秋人的教育启发下,发愤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监狱大学”的教师时说:“张秋人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但他为党勤奋学习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人物生平

初期

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秋人被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他参加上海区国民运动委员会,帮助国民党改组,协助王荷波领导工人运动。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6月,任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书记)。9月,补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并为上海、杭州的党、团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期间,曾两次到绍兴指导发展青年团的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非基督教大同盟领导成员,在上海《民国日报》和《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大量声讨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文章,为上海及江浙一带反帝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1926年3月,张秋人到广州,继毛泽东和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共编辑了《政治周报》第八期到第十三期,每期都有亲自撰写的重要政论文章,有两期都是他的文章。 这些文章不但发挥了革命宣传作用,而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党史资料。《政治周报》停办后,他到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不久,调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与恽代英、萧楚女并誉为“广州三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武汉黄埔分校工作,与向警予等一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在杭州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中共浙江省委遭到严重破坏。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张秋人回到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中央派他接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明知自己在浙江认识的人多,容易暴露而随时可能被捕,仍勇敢地接受任务。行前对友人风趣地说:“看来,我的头要砍在杭州了。”9月27日到杭州,当晚召开了会议,改组了省委,讨论了整顿组织和在农村举行秋收暴动等问题。9月29日,夫妇俩在西湖边突遇几个黄埔军校的反动学生,便拉着妻子跳上游船,用英语悄声说:“遇着危险了。你不要慌张,赶快想办法把旅馆里的文件销毁或转移。”便纵身跳入湖中,把随身带的文件踩入湖底。被捕后,面对死刑的威胁,依然谈笑风生,孜孜不倦地读书。有人问他:“你既然等着枪毙,为什么还爱读书呢?”回答说:“我们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他的革命言行,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青年难友为革命努力学习,寻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遇害

1928年2月8日,张秋人突遭提审,法官问他姓名、年龄,他便怒目圆睁,厉声喝道:“老子张秋人!”随即抓起砚台向法官掷去,并一脚踢翻案桌。当日,遇害年仅三十岁。1931年,毛泽东在瑞金回忆说:“张秋人是个好同志,好党员,很有能力,很会宣传,很有群众基础,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当年在狱中的失学青年薛暮桥,在张秋人的教育启发下,发愤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监狱大学”的教师时说:“张秋人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但他为党勤奋学习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张秋人,男,汉族,浙江诸暨人,1898年出生,1928年2月8日牺牲。

张秋人出生于佃中农家庭。1915年考入绍兴越才中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夏,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而被剥夺免费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被迫赴上海求职。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投身于革命活动。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义务教员,并协助指导杭州等地的建团工作。同年夏,经陈独秀介绍往长沙会晤毛泽东后,应聘为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英语教员,以此为掩护,积极参与湘南地区中共领导的青年和学生运动。1923年5月因发动学潮被迫离湘返沪。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4年1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候补委员。6月,任青年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秘书(即书记)。9月,补选为团中央委员,并任团中央局农工委员。在三省一市从事青年运动和国民革命,开展建团、建党工作。同时,领导江浙沪一带反对帝国主义宗教侵略的“非基督教大同盟”,此间多次回宁波、绍兴等地指导群众爱国运动,亲自撰写文章,带头游行和演讲。1924年9月25日,团中央派他任《中国青年》编辑,并为《团刊》和《平民之友》撰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广州的青年革命军》等十几篇文章。1925年1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委员。从5月起,全力投入“五卅”惨案后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发动沪、杭、甬、绍等地群众的声援斗争。同年秋,任芜湖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和团地委负责人,领导当地党团员,团结国民党左派,加快了当地的革命形势的发展。1926年3月,党组织调他去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编辑,主编了8―13期。他连续发表文章,分析、评论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鼓动人民进行革命,显示了杰出的宣传鼓动才能。5月,任教于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久,调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讲授各国革命史、国民革命概论和苏俄研究等课程。和恽代英等人一起,以各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重金通缉,离广州经武汉,于7月初秘密到达上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为加强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力量,他遵照党中央决定,冒着极大的危险,于9月27日前往杭州,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到任后当天即召开在杭中共党员活动分子会议,改组了省委。9月29日,在西湖刘庄附近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被捕前,他一面用英语嘱咐妻子赶快回旅馆转移党内文件;一面纵身跳入湖中,把藏在身边的党员名单踩入湖底泥中,保护了党的机密和组织的安全。1928年初,他被当作“要犯”转押于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他置生死于度外,每天坚持读书五、六小时,还向难友们讲述各国革命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郑重勉励难友:“我们共产党人,活一天就要为革命工作一天。在监牢里既然不能为革命工作,就要认真学习,岂能坐以待毙!”直到牺牲前一天晚上,还讲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历史,给难友们上了最后一课。1928年2月8日,敌人传唤他开庭,他明白已到了最后时刻,遂将衣物送给难友,从容诀别。在狱中刑庭上,他趁敌人不备,抓起审判桌上一块砚石,猛力掷向法官,并掀翻了审判桌。在刑场上,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等口号,连中7弹,壮烈牺牲。遗体由其兄迁葬回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修葺了烈士墓,并列为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人墓

张秋人同志被害的消息传到诸暨,家乡的人无比悲痛。他的二哥张金标拉着板车,赶到杭州。在收尸入殓时,发现他身上的弹孔有七处之多。金标沉痛地拉着亲人的忠骸,沿着浦阳江,走了三天三夜,运回故乡,秘密地安葬在村前的山坡上。张秋人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墓丘直径3.5米,块石砌筑。墓地有砖砌围墙和门楼。

解放后,坟墓重修。墓用条石砌筑,很是简朴。墓前树立两块石碑。一块是1957年4月同文中学全体师生员工敬立的,上刻“张秋人烈士之墓”及张秋人烈士的革命简历。另一块是1974年诸暨县牌头公社革命委员会敬立的,中间刻“张秋人烈士永垂不朽”。牌头水霞张村虽然是一个冷僻的小村庄,可是怀着对革命先烈崇敬的心情前去扫墓的人却络绎不绝。张秋人同志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