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章陵 |
释义 | 章陵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天乳山又名西岭山,海拔783米,孤耸而立于台塬上。章陵即修建于天乳 山之阳,陵园封内22.5公里,下宫去陵1.5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宗简介唐文宗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继敬宗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宪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贞献皇后萧氏生于长安东内。穆宗长庆元年(821)封江王。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伪造敬宗遗诏,胁迫绛王李悟(宪宗李纯第六子)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率禁军入宫杀死绛王,拥立18岁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旧唐书.文宗本纪上》卷17上)。 生平文宗性格恭俭儒雅,躬亲政事,痛恨宦官,千方百计地想利用朝官抑制宦官,任用李训、郑注等人,顺利地夺取了宦官的一部分军权。他励精图治,出宫女三千多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经过周密安排,准备让文宗带领宦官去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降下的甘露,届时把宦官一网打尽,但因事情败露未果,李训、郑注等人反而被杀死,文宗亦被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文宗忧郁成病,终于被宦官们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时年33岁,葬于章陵。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文宗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文宗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这时,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文宗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事迹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 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李训追上去拉住轿子不放,被一个宦官当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拥着轿子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1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君。公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叫来杨嗣复和李珏二臣,嘱咐他们辅助太子监国。仇士良、鱼弘志得讯,于当天晚上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李炎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炎登上朝堂接见百官,文宗闻知也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没人敢反对。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 章陵介绍章陵“因山为陵”,玄宫凿于天乳山南麓。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约1350米,南北约1300米。陵园内城四面各辟一门,四隅建角阙。南门外设神道,长约500米,其南筑乳台一对。现残存城垣东南、西南和东北角阙基址。其中东南至西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40米,东北至东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30米。陵园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四门之外原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其形制与丰陵相同。现残存石狮1只(东门),残高0.95米;拄剑石人1件,残高1.75米,胸厚0.55米;华表1通,径1.01米,棱面宽度不等,残高2.60米;蕃酋像2件,残高0.64-0.80米,肩宽0.63米,其基座每边皆0.62米,高0.14米。其余石刻在“文革”中被毁。 历史变迁章陵建制,因山为陵,与昭陵、乾陵、定陵、桥陵等陵寝制度相仿。整个陵园内分布有上宫、神道、乳台、鹊台及下宫等。这些设施于唐亡后,战争频仍,管理制度瘫痪,致使绝大多数唐陵被盗,陵园建筑破坏殆尽,章陵自然也不能幸免。 五代时朱全忠部下温韬任耀州剌史,盗发境内诸唐陵,章陵即在其中。这是一次最大的盗掘破坏行为,被世人唾骂为千古罪人。但也有保护修缮者,五代时唐庄宗于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下令对关中诸唐陵进行修葺,恢复守陵陵户及四时祭祀制度。北宋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令关中诸州对被盗周秦汉唐二十七陵新制棺椁重葬,也包括章陵在内。清中期毕沅任陕西巡抚,对省内古迹倍加重视,对诸唐陵进行维修,对章陵曾招募陵户筑墙防护。但在历史长河中保护和维修总是胜不过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致使章陵和丰陵在唐十八陵中破坏属最严重的。 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对章陵的保护才得到重视,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于“文革”中又遭到一次严重破坏,玄宫羡道被炸,石条掘出,一片狼藉,阙址被耕地蚕蚀,石刻被砸,碑楼被拆。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文物部门才开始认真的采取保护措施。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章陵的三级保护范围,即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1995年成立章陵文物保管所,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这次调查得到了县文物局、章陵文管所的大力支持,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踏查各项设施遗址、实际测绘,对章陵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基本上有所了解。 陵墓布局上宫包括玄宫、衙殿、四面行墙、角阙及神门等。 无头石人玄宫:章陵玄宫位于天乳山南麓坡度较缓的地方。参照其它因山为陵的营建制度,于坡面先开凿羡道,再于羡道北端向山腹开凿埏道(或称隧道),在埏道内修有多重玄阙(石门),再于后部修建宫室(正寝)、侧室及便房。今章陵羡道破坏严重,已于七十年代采石者用炸药爆破,原砌羡道的条石炸出七、八十块,现场一片狼藉。据说采石者已将石条运走三十多块,现场仍堆放着四、五十块。每块条石尺寸,长80厘米、宽25——33、厘米、厚60一65厘米。已暴露羡道约20米长,爆破点几近埏道口处。埏道内因未发掘情况不详。 衙殿:章陵衙殿的位置与其先祖各陵衙殿相同,均位于玄宫正南的缓坡或平地上,只是与玄宫距离因地势不同而各异。唐代帝陵衙殿的设置关中十八陵都有,只是初唐的献陵和昭陵不但于南司马门内设衙殿,而且于北司马门内还设寝殿(献陵称寝宫)。衙殿的用途与寝殿一样都是供上陵朝拜或举行祭献典礼之处,同时也是陈列葬者生前服用之物的地方。从高宗乾陵开始至以后各陵上宫内再不设寝殿而仅有衙殿,因自昭陵开始于上宫的西南另建了寝宫(即后来的下宫)。章陵衙殿北距玄宫羡道4 75米,长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3500平方米,于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遭严重破坏,原为坡地,现为一级梯田。地面砖瓦残块罕见,仅有红烧土、白灰碎渣残存,因未钻探殿基结构及地下保存状况不详。 四面行墙:章陵上宫的四面行墙是按照其先祖各陵统一模式而筑成的,是围绕玄宫、衙殿所在的天乳山四周规划的,所营建的城圈基本上是呈正方形,四面行墙的长度只是因地势制约而略有差异。经实测南墙长 1442米,西墙长1398米,北墙长1350米,东墙长1340米,四面行墙总长5530 米。墙的宽度从保留的残段来看,约在3至4米之间,上部收窄。其结构均采用黄土经层层夯筑而成,夯层8至16厘米,夯窝直经约10厘米,有的墙段系用平夯筑成。墙面涂有白灰墙皮,厚约0.9至1.5厘米。墙垣顶端设墙盖,铺以板瓦用筒瓦压缝起脊以防雨水为损。现东墙和南墙的一些墙段保存较好,夯层清晰,有的墙段已成为梯田的田埝,西墙和北墙因修筑在平地上,地面以上均不存,仅留地下墙基。四面行墙沿线板瓦、简瓦残块多有散布,偶有白灰墙皮发现。 角阙:四面行墙围成的上宫四隅都有角阙建筑,现存基址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东北角阙位于今雷村一组西南约600米处,残存东西长10米,南北长8.5米,高3米。西北角阙位于今陵口村西20米处,残存东西长7米,南北长5米,高2米,已辟为农家厕所使用,平常取土积肥,常此下去要不了几年此阙址将会夷为平地。西南角阙位于今马埝村南约100米处,残存东西长10米,南北长 7.5米,高3.5米,远看土冢高大,是四个角阙基址中保存较好的一个。东南角阙位于杨北村东约300米处,残存东西长9米,南北已毁、高2.5米。 神门:章陵上宫东西南北四神门基址从地面观察保存较好,唯西神门略有破坏,各神门的具体尺度因未钻探或发掘而不详。四神门外两侧原来各有门狮一对,现仅存南神门外左侧的一件,余均不存。仅存的这件石狮,多半埋5人地下,从暴露地面的部分狮体来看,整个形体较初唐和盛唐诸帝陵门狮为小,但雕琢技艺精湛。仅存的这件石狮北距南神门15米,残高1.60米,石座长1.46米,厚0.24米。北神门外原有石马三对,同石狮一对均于“文革”中被砸毁做了建房墙基。四神门外原来各有门阙一对,现今北神门外的门阙已经夷平不存,东西南神门外的门阙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所存阙址仍较高大。南神门外二阙址东西对称,间距93米,各距上宫南行墙43米,东侧阙址残存尺度,东西长 4.5米,南北宽13米,高4米;西侧阙址东西长13.5米,南北宽13米。东神门外二阙址南北对称,间距47米,各距上宫东行墙40米,南侧阙址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高4米。北侧阙址南北长6.5米,东西宽8米,高3.5米。西神门外二阙址南北对称,间距47米,其中南阙址南北长16米,东西宽8米,高7米;北侧阙址南北长5米,东西宽8米,高2米。各神门外门阙遗址上都有板瓦、筒瓦残块散布,偶有残莲花瓦当发现。 神道:章陵神道位于南神门外门阙向南至乳台间,南北长570米,东西宽70米,地势平坦。神道东西两侧原有石仪两列,因历年破坏,缺失残损异常严重。按石仪位置统计,原有石,三东神门外北阏遗址柱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蕃酋若干。1953 年调查尚存石柱一对(东仆、西残)、翼马一对、石马二对及石人一件;1964.年调查存有石柱一对、翼马一对、驼鸟一对、石马三对及石人七件;1980年调查仅存石柱、石马、石人各一件。于神道北端即东西二门阙之间原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书《唐文宗章陵》石碑一通,有碑楼防护,于1967年“文革”中拆毁。本次调查尚存石柱一对,南距乳台130米,东侧石柱已倒仆,柱头、柱础均埋地下,柱身露出地表部分长2.8米,呈八棱形,棱面4l厘米,棱面上有阴刻蔓草花纹。西侧石柱全被深埋于村民杨振卿家水窖边。神道东侧还有石马一件,位于东侧石柱以北62米处,残损严重,仅有部分腰背鞍鞯暴露地表,大部分埋入地下。神道西侧有石人一件,北距南神门外西阙136米,头部缺失,身躯完好,残高1.70米,胸宽0.73米,下肢、足部、石座及础石均埋入地下。石人身穿斜领宽袖袍,袖胡下垂过膝,腰系带,阳刻、双手握剑,左上右下,环首,剑出鞘,鞘不分节,双绶结于剑上。石人以北76米处有石人础石一件,长1.28米,宽0.90米,厚度不详,础石中部有榫窝,直径37厘米,深22厘米。石人础石以北24米处有小石人一件倒仆,上半身缺失,腰带以下残高1.30米,石人整体与石座相连,为一块巨石雕琢,石座下有榫,石座长62厘米,宽50厘米,础石缺失,此小石人可能是蕃酋石像之一。图四神道两侧石人上述见于地表的神道石刻仅5件,掩埋地下的1件,共6件,加上南神门东侧石狮l件,整个章陵陵区现存残损石刻共7件。四、鹊台与乳台鹊台即进入陵园(又称柏城)第一道门的门阙,从高宗乾陵开始以后各陵都有修建,属帝陵修建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章陵鹊台(土墩)据群众反映于上世纪70年代尚在,后因修建东干渠及扩大村民庄基地建房被夷为平地。此次调查时,当地群众指称鹊台遗址位于上杨村西南东干渠北岸约 20米处,二鹊台东西对称,间距约300米。按所指鹊台位置,北距乳台1700米,距上宫南神门约2356米,西鹊台西北距下宫遗址约500米。乳台即进入陵园第二道门的门阙,是唐帝陵陵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是进入神道的重要标志。章陵乳台尚存,位于神道南端,北距上宫南神门613米,距石柱130米,二门阙东西对称,间距200米。 现残存城垣东南、西南和东北角阙基址。其中东南至西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40米,东北至东南角阙遗址相距约830米。陵园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四门之外原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其形制与丰陵相同。现残存石狮1只(东门),残高0.95米;拄剑石人1件,残高1.75米,胸厚0.55米;华表1通,径1.01米,棱面宽度不等,残高2.60米;蕃酋像2件,残高0.64-0.80米,肩宽0.63米,其基座每边皆0.62米,高0.14米。其余石刻在“文革”中被毁。 文宗的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上对文宗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就是说,文宗虽然能够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国的才干,最终也不能消除祸患。似乎上天也不眷顾文宗,到开成(836~840)中,各地水旱蝗灾不断,彗星频频现于天际,百姓的房屋倒塌,田苗颗粒无收,文宗发出了存抚百姓实施赈济的诏书,但至于能够取得多少赈荒的实效,他已经顾不上了。开成三年(838)正月初五,京城内发生了宰相李石遭到刺客袭击的严重事件。李石中了一剑,却是刺断了马尾,还中了一箭,人伤得并不重,但引起了京城的巨大恐慌,第二天常参官入朝者仅有9人而已。开成四年六月,久旱无雨,派往各处祈雨的使者却没有带来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文宗一度对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这样不下雨,他就将退居南内兴庆宫,另选贤明之主,不再做这个皇帝了。十二月,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发生了大火,文宗的身体也出现了不适。开成五年(840)的新年,文宗没有接受群臣的朝贺,正月初四,文宗在大明宫的太和殿走完了他33岁的一生。 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敬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勤勉听政:文宗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他每逢单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举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文宗还比较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十二月,文宗令铸造“谏院之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还要在其他部门请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状况。 生活节俭: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放宫女、太常音声人,各地额外的进献和上供的奇珍异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也都停废。他自己的饮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十月十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被立为“庆成节”,文宗也不允许宰杀猪牛,只许食用瓜果蔬菜,他还特别诏令京兆尹暂停在城南的曲江池宴请百官和在宫中为他祝寿。文宗严禁臣下衣着豪华,有位驸马戴了很贵重的头巾,他提出批评。有位公主在参加宴会时穿的衣裙超过了规定,他就下令扣除驸马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戒。有一个官员穿着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桂管布是桂林地区生产的一种木棉布,布厚而粗糙,较之绫罗绸缎自然略逊一筹,文宗见他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纷纷效仿,致使桂管布的价格上涨很快。文宗穿着朴素,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众人都赞誉皇杜牧《张好好诗》局部上节俭的美德,只有翰林学士兼侍书的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该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皇上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细节而已。不过,能够注意节俭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史书上也称赞他“恭俭儒雅,出于自然”。 喜欢读书:文宗不喜欢音乐、歌舞和游乐,不近女色,自己在听朝理政的闲暇,十分注意读书。文宗曾对身边的人说:“若不能甲夜(初更)亲自处理政事,乙夜(二更)观览图书,怎么能够做人间君主呢?”所以,他每当退朝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手不释卷。 功勋文宗博览群书,见识很是渊博。他经常就经书诗赋中的名物询问大臣,结果宰相经常被他问住,回答不上来。有时候,他不仅读古典,也很了解当代人的诗文。有一次,他在内殿赏花,就问身边的人:“现在京城传唱牡丹诗,谁写的最佳?”前朝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是很有名的,侍臣告诉他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极佳,文宗听了很是赞叹。文宗平时尤喜读史书,对于历史上的名君贤臣羡慕不已。他因为喜欢读《贞观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诏寻访到魏徵的后人五世孙魏謩,并把魏謩任命为右拾遗,也是属于可以对皇帝进谏的言官。文宗也很喜欢把他认为有学问的大臣召到宫中讲谈经义,评论文章。像当时的翰林学士柳公权就常常被他召来,一谈就是很长时间,有时候在夜里闲聊不自觉中蜡烛都燃尽了。他和柳公权留下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联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