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妊神星 |
释义 | 妊神星是一颗新近发现的大型柯伊伯带天体,被编号为2003 EL61,并被暂时昵称为“桑塔”,它的自转速度非常快,没有任何一颗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已知天体拥有如此的自转速度。 简介妊神星是一颗新近发现的大型柯伊伯带天体,西班牙塞拉内华达天文台天文学家胡斯·路易斯·奥蒂斯(Jose-Luis Ortiz)的同事在重新分析2003年的数据时始发现该天体,同时也于1955年的影像中找到,Ortiz等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其发现。另一方面,在加州理工学院,一个由米高·布朗(Michael E. Brown)领导的小组对该天体观测已近一年,但并没有对外公布。布朗也对奥蒂斯等人的发现加以表扬,并把天体称为“圣诞老人”(Santa),意即他们曾于圣诞节期间观测到的天体。 第十大行星2005年7月29日,布朗等人宣布发现另一柯伊伯带天体2003 UB313,比冥王星更远,且体积可能比冥王星更大,当时有机会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现在已经成为矮行星,并命名为阋神星)。 2006年9月7日2003 EL61被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编号为小行星136108号。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该小行星归类为第5颗的矮行星,并以夏威夷女神的名字“Haumea”将其命名。 质量2003 EL61的质量可透过其卫星的轨道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去计算,初步得出的结果为4.2×1021 kg,约为冥王星系统的28%。 在体积方面,如果它只是一颗普通的天体,便只能以猜测来估计其大小。但观测结果显示,它的自转速度非常快,没有任何一颗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已知天体拥有如此的自转速度。这样的速度定会令天体的形状变得扁平,同时,人们观测得2003 EL61的光度变化颇大,比冥王星每6天自转周期出现的35%光度变化还要大。这种情况是因为它的形状被拉长,这样也限制了其密度数字的上限,因为天体密度越大,便会越不容易被拉长,因此人们认为行星内部并非由冰块,而是由岩石组成的,密度约为3 g/cc左右。凭著质量及密度数字,人们便可计算该天体的尺寸。 地质如果以上推测准确,它最长的直径会与冥王星差不多,而最短直径大约是冥王星直径的一半,使之成为最大的外海王星天体之一,小于阋神星及冥王星,大于小行星90377“塞德娜”、90482“厄耳枯斯”及50000创神星,还有新发现的2005 FY9也可能比它稍大。天文学家阿西莫夫建议把该天体分类为“mesoplanet”,即大小介乎水星及小行星谷神星之间,全数7颗天体皆可纳入。 2003 EL61的自转周期少于四小时,人们相信这样快的速度并非由距离行星渐近或渐远的卫星所造成,可能是因为受到其他天体撞击,其热力使行星表面的水份蒸发掉,表面余下冰层覆盖。 据双子星天文台所得的光谱资料,该天体可能存有冰水,与冥卫一的结果相似。同时也在2003 EL61表面找到甲烷冰,意味着它从未曾接近太阳。 轨道据小行星中心的报告,该天体的日距约为51个天文单位,其近日点约为35个天文单位,比冥王星平均日距的39个天文单位要近。由于该天体的运行速度缓慢,轨道倾斜角约为28°,比冥王星的轨道(倾斜角17°)更为神秘,因此才较迟为人们所发现。该天体可能是类冥天体(Plutino)之一。 形成娜玛卡是妊神星与其他天体相撞生成的另一个产物,它大约是在45亿年前,在太阳系形成之初产生的。他们猜测的撞击事件,告诉天文学家一些有关早期柯伊伯带的事情。妊神星是一个非常大的天体,它可能曾与一个重量相当的天体撞在一起。布朗说,“柯伊伯带里很少有特别大的天体”,因此这可能是一次偶然相撞,或者也有可能是早期柯伊伯带里拥有比现在更大的天体。 希伊亚卡和娜玛卡并不是这次撞击事件的唯一产物;这颗矮行星周围还有一些更小的碎片,它们围绕着柯伊伯带周围的相同轨道运行。布朗说:“它们中最大的一颗直径有100英里,最小的仅是一个小冰球。”这种结构使得妊神星的名字显得格外贴切:妊神星是夏威夷生育之神,是夏威夷很多其他神的母亲,其中包括希伊亚卡和娜玛卡,这些神在出生时都是庞然大物。 形状这颗行星的直径跟冥王星一样,质量是它的三分之一,但是形状“却像一根被压扁的雪茄”。从妊神星的形状和它的卫星来看,它都称得上是一颗奇怪的天体,然而它位于海王星的轨道以外,却能反映出太阳系的冲撞史和柯伊伯带的早期环境,更是一奇。妊神星是太阳系里旋转速度最快的天体。它的奇怪形状是快速旋转的直接结果。 速度每两小时妊神星的亮度会变的更亮或更暗,而且亮度增、减值大约都是25%。如果它是圆的,这项发现将意味着它每两小时就能旋转一周,这种旋转速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没有任何一颗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已知天体拥有如此的自转速度。这样的速度定会令天体的形状变得扁平。如果按照常理进行推测,它应该早已被撕成碎片了。于是天文学家推测说,这颗行星很有可能被拉长了,它每4小时旋转一周。 体积2003 EL61的质量可透过其卫星的轨道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去计算,初步得出的结果为4.2×1021 kg,约为冥王星系统的28%。 在体积方面,如果它只是一颗普通的天体,便只能以猜测来估计其大小。同时,人们观测得2003 EL61的光度变化颇大,比冥王星每6天自转周期出现的35%光度变化还要大。这种情况是因为它的形状被拉长,这样也限制了其密度数字的上限,因为天体密度越大,便会越不容易被拉长,因此人 们认为行星内部并非由冰块,而是由岩石组成的,密度约为3 g/cc左右。凭著质量及密度数字,人们便可计算该天体的尺寸。 如果以上推测准确,它最长的直径会与冥王星差不多,而最短直径大约是冥王星直径的一半,使之成为最大的外海王星天体之一,小于阋神星及冥王星,大于小行星90377“塞德娜”、90482“厄耳枯斯”及50000创神星,还有新发现的2005 FY9也可能比它稍大。天文学家阿西莫夫建议把该天体分类为“mesoplanet”,即大小介乎水星及小行星谷神星之间,全数7颗天体皆可纳入。 2003 EL61的自转周期少于四小时,人们相信这样快的速度并非由距离行星渐近或渐远的卫星所造成,可能是因为受到其他天体撞击,其热力使行星表面的水份蒸发掉,表面余下冰层覆盖。 卫星该天体被发现有两颗卫星,发现者将其昵称为“鲁道夫”(Rudolph,传说中为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其质量约为天体的1%。该测量结果只代表系统的总质量,如果假设该行星和卫星拥有相同的密度及反照率,那它们的3.3等之视星等差距,便能准确计算出其他数值。与冥王星比较,其卫星“查龙”的质量是行星的10%,对其他行星来说,该比率显得比较大。此外,2003 EL61卫星的公转周期为49.12±0.03天,距离行星49,500±400公里,离心率为0.050±0.003。该卫星曾于1999年与行星发生掩星,下一次掩星将于2138年发生。此外,该卫星的直径约为350公里。如果它放到小行星带,它将成为第五大的小行星。 第二颗卫星于2005年11月29日被宣布发现。 物理属性由于妊神星带有卫星,可以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由卫星轨道计算出该系统的质量。其结果为4.2×10克,为冥王星系统质量的28%,月球质量的6%。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妊神星上。 大小、形状和构成太阳系天体的大小可根据天体的光学星等、距离和反照率推算出来。对地球观察者而言,亮度越高的天体,要么是由于体积较大,要么是由于具有高反照率。假如可以确定天体的反照率,那么就可以粗略地估计出它们的大小。大多数远距天体的反照率是未知的,但妊神星因为有足够大的体积和亮度而能够测量其热辐射,这为其反照率提供了近似值,并进而能推算出它的大小。然而,妊神星高速的旋转对它的尺寸计算造成了阻碍,根据可变形体的转动物理学可以得出,转速与妊神星相当的天体在100天内就能从平衡形态变形为不等边椭球形。据推测,妊神星亮度波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其自身各处反照率不同导致的,而是从地球观测时侧视图与端视图的交替所致。 妊神星光变曲线的周期和振幅主要受其构成的限制。假如妊神星的密度低于冥王星,是由厚实的冰幔包裹小型岩心构成,那么它的高速自转会将其自身拉得更长,从而超过其亮度波动所能允许的范围,但这与观测结果不符。因此,妊神星的密度就被限制在了2.6–3.3 g/cm之间。在此密度范围内的有橄榄石和辉石等硅酸盐矿物,太阳系中许多岩石类天体均由这类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妊神星的主体由岩石构成,而表面覆盖有一层相对较薄的冰;妊神星曾经是一颗更加典型的柯伊伯带天体,有着厚实的冰幔,但在形成其碰撞家族的那次撞击中,大部分冰体被撞离了该行星。 处于流体静力平衡下的天体,如果给定其自转周期和大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其形状将越来越接近球形。以妊神星已知的精确质量、自转周期和预测的密度推算,可知其处于椭球平衡中:其最长轴应该接近于冥王星的直径,而最短轴约有冥王星直径的一半。由于尚未直接观测到妊神星或其卫星的掩星现象,因此暂时无法像冥王星那样,准确测量出它的大小。 目前,天文学家们已为妊神星的大小推算了数个椭球模型。第一个模型产生于妊神星发现之初,由地基天文台观测所得光变曲线的光学波长推算出:总直径在1,960到2,500千米之间,可见光反照率(pv)大于0.6。最有可能的形状是三轴椭球体,大小约为2,000×1,500×1,000千米,反照率为0.71。根据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妊神星的直径为1,150+250−100 千米,反照率为0.84+0.1−0.2,红外测光得出的红外线波长为70微米。后来对光变曲线的分析表明,妊神星的等效圆直径为1,450千米。2010年,综合斯皮策望远镜和赫歇尔空间天文台的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了妊神星新的等效圆直径约为1,300千米。根据上述独立推算的数据,可得出妊神星的几何平均直径约为1,400千米。这让妊神星跻身于最大的海王星外天体之列,仅次于阋神星、冥王星,有可能次于鸟神星,故位列第三或第四;大于赛德娜、亡神星和创神星。 表面除了天体形状导致光变曲线在所有色指数上同时产生剧烈波动外,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线波段上,也还存在着较小的各色独立的变化;这表明妊神星表面有部分区域的颜色和反照率都与其他地区不同。特别的,在妊神星亮白色的表面上可以观测到一块暗红色的区域,这意味着这一地区富含矿物和有机(富碳)化合物,或者结晶冰的成分比更高。由此,假如妊神星的环境没有那么极端的话,其表面上的这块斑点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冥王星。 2005年,双子星天文台和凯克天文台的望远镜获取到的妊神星光谱表明,妊神星表面类似于冥卫一,富含大量结晶水冰。这一发现是独特的,因为结晶冰形态形成于110 K的温度下,而妊神星的表面温度低于50 K,在此温度下通常会形成无定形冰。此外,在宇宙射线的持续照射和太阳高能粒子对海王星外天体的轰击下,结晶冰的结构很难保持稳定。在这些轰击下,结晶冰通常需要数千万年的时间转化为无定形冰,而在几千万年前,海王星外天体就一直处于和现在相同的低温位置上。此外,辐射损害还会让海王星外天体的表面出现有机冰和类tholin成分,从而变得更红更暗,冥王星正是如此。因此,光谱和色指数观测结果显示,妊神星及其家族成员曾在近期曾经历过表面翻新的事件,重新覆盖上了一层冰。但是,目前还没有提出一种可以合理解释其表面翻新机制的理论。 妊神星表面雪亮,反照率的范围在0.6-0.8之间,与其富含结晶冰的推论一致。阋神星等部分大型海王星外天体的反照率与妊神星相仿或更高。根据表面光谱的最佳拟合模型,妊神星表面有66%至80%的区域被纯结晶水冰覆盖;为高反照率作出贡献的另一种物质可能是氰化氢或层状硅酸盐。铜钾等无机氰化盐亦有可能存在。 然而,对可见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妊神星的同态表面(homomorphous surface)覆盖有无定形冰和结晶冰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例为1:1,有机物成分含量不超过8%。氨水合物的缺少导致冰火山无法存在,观测结果也证实了碰撞事件是在一亿年以前发生的,这与动态研究的结论相吻合。相比于鸟神星,妊神星光谱中的甲烷含量稀少,这与其在热碰撞史中失去挥发物的事件一致。 2009年9月,天文学家在妊神星亮白色的表面上发现了一大块暗红色的斑点,这有可能是一次撞击的遗迹。造成该地区颜色与众不同的成因暂且未知,有可能是由于这一地区较其他地区的矿物和有机化合物含量更高,或存在着更多的结晶冰。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