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代道教 |
释义 | 元代道教:入元以後,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现兴盛局面,这种兴盛与隋唐道教相比,主要不是教理教义上的,而是教团组织上的,新老道派呈现合流的趋势,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 中文名:元代道教 特点:新老道派合流 格局:北方全真道、南方正一道 代表人物:北方王重阳、南方张天师 基本信息元朝疆域辽阔,人种繁多,各个宗教自由来往于内地,和汉族交往,其情形略似乎现在。也有不少西域人慕汉族之文化,而华化为儒教徒、道教徒者,而丘处机远赴异域,一言止杀,吴全节借其近臣之便,向蒙古人宣扬汉族文化,都是彪炳史册。道教的魅力,和对于外族的同化作用甚为强大,故进行元朝道教的研究,对于今日道教之发展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元代道教的兴盛历史条件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 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发展历程南宋末年,张天师道即与元室结上关系,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前,效法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礼聘,遣密使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可大称元室二十年当统一天下。 南宋亡後,忽必烈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召见可大之子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次年(公元1277),又醮於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准许自给牒度人为道士。此後,历代正一天师皆被元室封为「真人」,命袭掌三山符箓、江南诸路道教事。元世祖对张宗演的两次接见,使他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头衔和职务。 首先是天师头衔。元世祖在其《制》文中称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等於以官方名义正式承认了「天师」头衔。在此之前,张陵後人虽自称天师,民间也以此相呼,但从未受到官方认可,宋代皇帝仅赐以「先生」号。正式用官方名义承认张陵子孙为天师始於元始祖忽必烈,也只有元朝政府如此做,到明太祖即位即取消了天师称号。 其次是主领江南道教的权力。南宋末张可大受命提举三山符箓,权限不及此,现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便与全真道分治南北,成为道教诸派中发展最盛,势力范围较广的一个派别,其发展远远超过了茅山宗和阁皂宗。入元以後,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到第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均受元室尊崇,封为真人,尊称天师,命掌江南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是龙虎山张天师道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历代天师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仅江南符箓派的教务受其统领,全真道之在江南者,亦受其统辖。江南道教各派宫观的赐额,道官、道职的任命,以及道官封号的赐予等,皆须经天师的首肯和转达。这使得历代天师的首领地位日渐巩固,以至到元代中後期,以天师为首领的龙虎宗逐渐形成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馀道教符箓派一步步结合到它周围,最後组成一个大的道派--正一道。 明清道教的发展南宋金元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综上所述,可知南宋金元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各据一方的格局,为明清乃至近当代道教的发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布江南,全真道占据北方的格局。比较起来,全真道分布更为广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宫观,这一格局是明清时最终完成的。 参考文献∶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4、15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第8、9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中编第518-550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李养正《道教概说》第160-184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