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洲将军庙 |
释义 | 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修,是为纪念宋末元初开拓新洲的金氏始祖金履丰(官驾前大将军)而建的祖庙。庙坐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殿、钟鼓楼、前拜亭、中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庙为全木结构。 基本信息后殿、后拜亭为明代建筑。前殿、中殿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重建。门楼为叠拱三翘檐建筑,与戏台连为一体。酒楼外向为梁架出挑悬式阳台。中殿、后殿均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前殿、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后殿为悬山顶。中殿有1对青石雕刻的蟠龙柱,高3.6米,径0.7米,是我县唯一1对蟠龙雕刻遗存。门楼戏台、前后拜亭共建有十三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藻井。庙宇雕梁画栋,五彩缤纷,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海内外集资40余万元重修。 藻井 古榕楼廊戏台青石蟠龙双柱 其他信息新洲金将军庙坐东朝西,面朝旗山,背近闽江,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纵深三进两天井,由西至东,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拜亭、钟鼓楼、正殿、后拜亭、后殿等。 门楼斗拱有三层翘檐,造有大小各异的10个槽井,与戏台连为一体,十分少见。中殿为四楹三间加左右披榭。后殿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构架。庙内建有13个大小不同、形状迥异的藻井。正殿有一对雕刻于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的青石蟠龙柱,是闽侯县现存历史最久的蟠龙柱,龙柱上雕刻的蟠龙细腻精致,姿态活脱矫健,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庙中所有石柱均刻有历代书法名家撰写的楹联,很值一读。整个庙宇布局谨严,错落有致,用材考究,构筑奇巧,保护完整,是研究明、清木构建筑难得的实物资料。 庙前有两棵数百龄古榕,临江而立,高大苍郁,与古庙浑然一体,别有情致。 将军庙始建于明代中叶,是为纪念金姓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金履丰(1235-1301),字希成,号亮功。他智勇双全,南征北战,战绩卓著,南宋时被敕封为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将军志廉行洁,淡泊利名。宋、元交替间,因愤于时弊,偕其子金标弃袭归隐于侯官县之壁团洲(即今址),在这块“人迹罕至处,结茅而居,垦沙造园”,把一片荒沙改造为良田。传说将军种的橘子“粒大核小”,栽的甘蔗“质疏汁甜”,所制糖板人称“洲板”,年年被福州府选为贡品。由于壁团洲遍种橘树,故有“橘园洲”之谓。至明清时代,金氏家族在壁团洲已是绵绵瓜瓞。后壁团洲屡遭洪患,田舍崩坍,金氏由壁团洲迁到隔西面的洲地,故曰新洲。 闽侯县上街新洲金姓本是少昊金天民之后,世居金兆,后其分支散居四方,而迁居闽地的始祖是金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随王审知入闽。金衡十一世孙金景文乃南宋绍兴科进士,赠中大夫,授东阳府(金华)推官,遂携眷僦居浙江兰溪。金履丰是金景文曾孙。金氏入闽经历一千多年,宗支繁衍昌盛,分布在国内外许多地方,而“将军庙”的存在情系海内外金氏宗亲。台湾学者金秀聪先生于1993年3月得悉“将军庙”重修一新,特地从台湾赶回新洲朝拜祖宗,激动之余,挥笔写下了《重修将军庙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扶持(琉球)中山国(现今日本冲绳县)而敕选闽人三十六姓赴中山,金履丰五世孙金瑛是其中之一。金瑛成为日本冲绳金氏的始祖,其后裔在冲绳繁衍兴旺,现已发展十一支系。1993年,日本那霸市具坚上顺等日本友人到新洲寻根访祖,在将军庙进香朝拜,临别时还带去新洲泥土一包,以示纪念。 [摘自福州晚报电子版之《新洲将军庙》,曾小榕撰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