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渥 |
释义 | 谢渥,男,号四西,字景惠,进士出身,授文林郎,福建晋江人。他是临高县迁县治于莫村(今县城所在地)后的首任县令。 宁绍兴十八年(1148年),胡铨被贬吉阳军(今三亚市),路经临高,谢渥盛情恭迎胡铨,让他住在“茉莉轩”(茉莉轩是谢渥读书休息的场所,院内遍种茉莉花,故名)。谢渥召集全县士子,来“茉莉轩”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传播中原文化。以后,临高县博顿士子戴定实中举,名缀吏部,这是临高士子接受中原文化、步入仕途的开始。当时胡铨讲学用的书桌、坐椅、笔墨砚和留下的墨迹,为谢渥曾孙谢济珍存,直到元初,才遭兵燹焚毁。 谢渥来临高后,把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本县农民,亲身督促农事,教民开荒,农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临高从隋大业三年(607年)建县以来的五百多年里,县治虽然几次迁移,总是从这一海边迁到另一海边,那时生产落后,居民多以渔猎为生。全县只有几千户人家,一二万人口,几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人烟稀少,野草丛生,成为野兽出没之所。胡铨被贬路过临高所写的“野草荒烟正断魂”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谢渥上任后,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巡察乡里,查访民情。决定开垦文澜江两岸平原,采取劝民为农,鼓励垦荒等有力措施,号召农民垦殖荒地,建造田园,发展农业。文澜江两岸平原的村庄大多是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他推广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如使用犁、耙、耧、锄、镰等,并教会农民制造和使用龙骨水车、水转筒车等汲灌工具,使稻田淙淙不断地得到灌溉。还传播福建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使农业发展,使农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休养生息。 谢渥,是个关心民瘼的父母官。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在临高发生了稀有的旱灾,水田龟袭,井泉几乎全部干涸,农作物失收。谢渥县令爱民如子,不辞劳苦,视察灾情,访问灾户,想方设法,减轻人民负担,安定民心度过不平凡的荒年。历史上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父母官,老百姓总是久念难忘。谢渥的先百姓之忧而忧,后百姓之乐而乐,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范仲淹之遗风。 谢渥县令,本出身礼义之乡,兵部员外郎之嗣,因奸人当道而迁徒南蛮之域,远离山青水碧之桑梓,历尽艰辛,开发临高;教化斯民,无微不至,其泽无穷。 谢渥卸任后,定居临高城南官位村,其子谢宗恩、谢瑞、谢祥都成为廪贡生,累代书香。谢渥墓在县城南0.5公里的锡祥村边,后来刘大霖进士也葬此地。他的后代散居在官位、多琏、兰堂、敦礼、和丰、拜溪、辟逢、龙浪等村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