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襄樊战役
释义
1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

历史上共有三次襄樊战役,分别是在三国时期、南宋末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

简介

襄樊战役 Xiangfan Campaign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部队各一部,对驻守湖北省襄阳、樊城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详细介绍

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发动豫东战役,迫使国民党军从像南、鄂北抽兵北上增援,在鄂北襄阳、樊城(今襄阳市)地区仅留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率3个旅担任守备。其“绥靖”区司令部和第104、第164旅分别位襄阳、樊城,第163旅旅部和1个团位谷城,1个团位老河口。中原野战军决定集中所部第6纵队和中原军区所属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主力共14个团,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发起襄樊战争,夺取川陕鄂三省要冲襄阳、樊城。7月2日,第6纵队自河南省新野地区西进,袭古老河口。守军经谷城南撤,谷城守军亦随即南逃。3日,陕南军区第12旅于谷城以南进行截击,将第163旅大部歼灭;桐柏军区主力亦于茨河西北截歼其辎重营。随后,第6纵队等部沿汉水南下,于7日开始襄樊外围作战,准备首先攻取襄阳。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北与樊城隔汉水相对,城南有羊祜山、虎头山等制高点,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攻城部队于10日攻占了襄阳城外东西两面守军的一些阵地。樊城守军惧歼,于11日渡河撤入襄阳。攻城部队鉴于襄阳南山主要阵地不易攻占,而城东、城西守军防御薄弱等情况,遂打破历史上取襄阳必先夺南山的惯例,以一部兵力牵制南山守军,集中优势兵力,用“猛虎掏心”战术,从东西两面、重点置于西面,钳击城内守军。战至13日,攻城部队占领西关和东关大部。南山守军于14日退入襄阳城内,企图固守待援。15日夜,第6纵队和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主力发起总攻,分别从西门、城东南与东北角3个方向攻入城内,并展开激烈巷战。三路部队密切协同,向心攻击,于16日下午合击杨家祠堂第15“绥靖”区司令部,全歼守军。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1万余人,国民党军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及其副司令郭勋祺被生俘。

2 三国时期的战役

襄樊战役,指的是三国时代关羽率领的荆州南部军团和曹仁统御的荆州北部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维持了数月的攻伐战役,它的战场位于襄樊地区一带。本文简要谈谈几个问题。

一.襄樊战役从哪个时候开始打响

(1)秋七月(建安23年),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武帝传)

---说明在建安23年10月以前,曹操就派遣曹仁讨伐了关羽,10月时,宛城守将候音等造反,曹操命令在樊城的曹仁统兵前往宛平乱,两个多月后就平定了.因此,在这之前曹仁和关羽应该没有进行比较大的对战,不然曹仁也抽不开身去平乱,所以在这几个月襄樊战役多在两军平缓对峙的阶段.

(2)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关羽传)

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曹仁传)

---从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建安24年初到5月刘备自立汉中王,授予关羽假节钺,封为前将军这个阶段,曹仁和关羽两军团之间也并没有发生比较大的战斗,因为如果双方的战斗类型较大,军队死伤人数就很多,无论是哪一边胜利或者败北,在其传里该有一定的提及。然综观史载,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纪录。这么说来,真正的襄樊攻伐战役打响是关羽在建安24年7月左右发动的,他水陆并进直接攻击据守樊城的曹仁满宠等.

二.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目的

作为一方重镇,襄阳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中国地理大格局的形势中,襄阳既是东西之间的一个连续枢纽,又是南北间一个重要的接触部。

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延展 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盆地是必争之地。襄阳位于南阳盆地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经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西入关中,还可以经汉中联络陇西。南北对抗时,南方的军事防御线东西延绵三四千里,而襄阳便处在这漫长战线的东南段和西北段之间的连接点上。因此,襄阳作为荆州境内一大重心,实已超出其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因为襄阳战区可以在东西战区之间左右伸缩,配合呼应,协同作战。因此关羽发动本次战役的战略目的是:趁曹军刚疲惫的从汉中战场里撤出,而孙吴又大举进攻江淮一线,牵制魏军主力东向之际,率领荆州水陆大军自江陵出发,北上攻击襄樊二城,意图以兵力优势迅速夺取襄樊二城,为以后“天下有变”之时兵出宛 洛打下基础。

三.本次战役的经过

(1)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当时魏军情况是:曹仁 满宠 庞德等将率领6千左右兵力固守樊城,襄阳太守吕常4千兵力死守襄阳(襄阳无大将守城,兵力不会太多)。关羽水陆大军团团包围两城,主力主要在樊城,由于曹军的死力抵抗,攻城战役持续将近一个月,关羽军还是无大进展。(2)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因为襄阳一线告急,曹操匆忙派遣于禁率领7军兵力南下支援。到达襄阳后,曹仁让于禁7军和庞德率领的部将屯兵于樊城北10里一带平地,与襄樊两城互为犄角之势。24年8月,天突降大雨10数日。因为水流逐渐增大,于禁移营至较高地带(作为魏国战斗经验丰富的名将,一些常识和戒备心里还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汉水暴涨,波涛汹涌,导致汉水北岸(襄阳没有被大水淹没的记载)决堤,洪水暴流,水神平地数仗,于禁和庞德军急忙等登上大堤避水,部队慌乱,军心不稳,连武器等战斗用具,军队辎重大部分就此遗弃,被大水冲击,狼狈不堪。

(3)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关羽久居荆州,对地方正常的地理 气候等方面要比于禁曹仁精通得多,老早从江陵出发前就准备好了战船,天雨不断,无法再进行攻城战事,关羽把军队南撤到汉水南岸,打算观局势而后动,也因此避免了水灾祸事。等到洪水较为平稳后,关羽下令水军乘上大船,指挥其攻击正在彷徨无措避水的于禁七军。因为军无战心,兵器也遗失得差不多了,于禁知道局势不可挽回,就全军向关羽投降了。只有庞德死战不屈,最终被关羽擒杀。

(4)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轻松消灭魏三万多援军,关羽军士气大增,随即对襄樊二城进行全面围攻。曹操震惊,急忙派遣徐晃 殷署 朱盖等火速前来救援,关羽得知曹军又增派援军,于是先派部分人马在偃城一带布置阵地,准备阻击徐晃的援军,可是被徐晃的包抄后路的假象所迷惑致使不战而退。徐晃军于是很快就推进到关羽的主阵地面前。这时,关羽又投入部分兵力对徐晃军进行筑垒防御,但又被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所击败,筑垒阵地也即将被攻破。这时关羽才不得不亲自率5千精锐进行反击,但是又很快的被徐晃军击退。徐晃军乘胜攻破了关羽的围城主阵地,许多士兵被杀死或投水而亡。这时,关羽只好撤围而走,退到汉水南岸。

(5)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至羽所置江边屯候,......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关羽得到后方被东吴袭击的消息后,立即全线南撤,因为吕蒙的攻心战术,关羽的荆州军军心涣散,霎时之间逃跑大半,随后关羽被东吴潘璋擒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四.三方兵力问题

曹军:我们知道,参加襄樊战役的曹军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曹仁、吕常的襄樊守军,两城各有数千人,合计大约万人;第二部分,于禁的援军,大概4万人(淹死的和战死的该有1万);第三部分,徐晃的援军,兵力没有记载。猜测分析一下这一部分的兵力:

徐晃的直属部队估计有5千人(多新兵,晃所将多新卒),另外,后面派来的两名将军徐商和吕建名气都不很大,因此带的兵不会很多,该有徐晃的一半,大约每人2500。也因为加起来兵力还是不多,所以徐晃没有敢立马前去营救被围的两城。(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随后又赶到了殷署、朱盖的12营部队人马。大概有2万人,因为若不是总兵力和关羽差不多了,徐晃也不敢和不能前去攻击士气高涨的关羽军。

因此,全部参加襄樊战役的曹军兵力有8万左右,比关羽的3万多一倍多,只不过是分批投入,对关羽的压力不是很大。

关羽军: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吴主传)

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武帝传)

---建安20年有3万,4年后大约4万人左右,毕竟土地少了一半,增兵不能太多,但是应该不会减少,因为关羽的军力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此深为忌惮。

襄樊前线3万,后方留守一万。

孙权军:孙权派来偷袭的部队大致包括三部分:陆逊军数千人,吕蒙军2万人(偷袭的主力部队),孙权随后还带来一些小部队,数量不清楚,估计有1万左右,因此东吴出兵合计3.5万。

五.孙权背弃盟约的原因

荆州地区特殊而极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东吴这次行动的最根本原因。根据饶胜文先生的《布局天下》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荆州地区在地理上对魏蜀吴三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孙权方面:荆州的归属关系到江东基业的安危,是存亡攸关的关键所在。根据军事地理学和历史的经验,要保好江东则必须守住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地区。据有荆州就与江东共享长江天险,并且对江东呈高屋建瓴之势,因而江东所依赖的天然屏障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地势的关系造成的。自荆州顺长江而下,进攻江东势如破竹。历史上多次成功进兵江东的战例大部分是从荆州发起的。所以说荆州对于孙权东吴来说,是必须争夺和具有的。

刘备方面:荆州即是益州的东大门,又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二州,天下有变之时夹击魏国的战略方针的基本保证。虽然失去荆州,对益州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但毕竟是使益州在东面直接与敌人相衔接了,让敌军有可乘之地利。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荆州,就只剩下一条进攻魏国的军事路线,基本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性。而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构思就几乎很难实施了。

曹操方面:荆州是保障和防守中原的南大门,又是进攻江东的重要基地。在防御阶段,只要能保有荆州,哪怕是北边的一部分,就可以保障中原地区南面的安全。而在进攻阶段,据有荆州,则能够比较方便地顺流而下,主动出击,攻打盘踞在江东势力。因此,中原(曹家集团)在针对孙刘联盟的整个战略路线上,前期首先确立了三个战略区域:东江淮、南襄樊(荆州北)和西关陇。

而在三家之中,荆州对孙权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所以,孙权偷袭关羽的根本原因就是荆州的军事地理位置。

几个问题的探讨

.1. 是关羽擅自发动了进攻襄樊的进攻吗?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的这次进攻不是刘备安排和部署的,而是他自己的擅自行动。根据是:

在史料对关羽的历次作战行动的记载中,除这一次外,均使用了刘备“遣、留、使”等派遣的动词。比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自还小沛。”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为留营司马,……。”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关羽守下邳。”“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关羽传:“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而这次进攻,没有任何刘备派遣的记载。例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

三国志先主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三国志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我分析,这并不是史料遗漏了动词,而是关羽并没有得到刘备的指令,是擅自发动了对襄阳和樊城的进攻。

关羽为什么要突然在这个时候擅自进攻魏国的襄阳和樊城呢?由于史料中没有记载,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原因了。但我们可以根据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以及其所处的位置和实力进行分析,从而大致推断出其擅自进攻襄樊的原因。

第一, 关羽一贯的为人、秉性是比较自负和骄傲。由于刘备率领大军刚刚打退了曹操,占领了汉中,许多将领均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比如: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张飞在巴中击败了魏将张郃,马超、赵云也跟在刘备身边不同程度的立了不少功。而关羽作为刘备的第一大将,却数年来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虽然刘备在封官时仍把关羽排在将领中的第一位,但以关羽的秉性,必定要立下超过黄忠等人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无愧于刘备第一大将的名号。

第二, 关羽可能也将进攻计划报给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正忙于准备称汉中王以及分封功臣、整顿内务和稳定益州的许多工作(因为益州、汉中都是刚刚占领,人心不稳),加上汉中争夺战打了一年半,部队非常疲劳,不想马上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批准关羽的行动计划。这也是后来刘备为什么一直不对关羽进行增援的原因之一。一则,刘备对关羽在他刚称王的时候就不听指挥而擅做主张比较生气,又相信关羽能够很快打赢这场局部战役,所以在长达6个月的战役期间,刘备既没有从四川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也没有指令距离关羽最近的刘封、孟达等人沿汉水南下援助关羽,结果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第三, 虽然没有刘备的批准和援助,关羽认为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荆州地区打赢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而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北面的襄阳和樊城。东面的孙权,虽然关羽看不起他们,但是毕竟还是盟军。而西面、南面均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占有襄阳和樊城,那么就完全控制了汉水流域,并与上庸、房陵等地的刘封军连为一体,为今后进军中原占领了极好的出发基地,在战略格局上是非常有利的。我们不知道一开始关羽是否就准备攻占襄阳和樊城,或者仅仅是打算向北进攻消灭一些魏军壮壮面子。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关羽只是在于禁军被水淹覆灭后,才决定趁势攻占襄樊的,结果越陷越深。

第四, 襄樊的曹军并不是很强大,曹仁、吕常等人率领的部队不超过1万人(各有数千人,合计约7~8千人左右),而关羽能够使用的进攻兵力为3万人,同时还有水军。他认为:他的威名在曹军中是比较大的,加上曹操在汉中刚刚失败,必定比较害怕他关羽的部队。或许曹操也会采取如汉中一样的方法,即放弃襄樊。这样关羽就可以立下以孤军独自夺取襄阳和樊城重镇的大功了。而后来曹操也确实差一点就被关羽的攻势逼迫的向北迁都,而曹仁也险些就放弃樊城北撤。关羽的这一战略险些成功。

2. 参加襄樊战役的各军有多少人马?

曹军

我们已经知道,参战的曹军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曹仁、吕常的襄樊守军,两城各有数千人,合计不到万人,估计8千左右;第二部分,于禁、庞德的援军,3万余人;第三部分,徐晃的第二批援军,兵力不详。我们主要分析这一部分的兵力:

徐晃的直属部队估计在5千人左右,而且多是新兵,另外派来的两名将军徐商、吕建名气不大,带兵不会很多,大约每人2500左右。由于这部分兵力太少,所以曹操命令必须等后续部队到达后才能行动。随后赶到殷署、朱盖的12营部队有多少人马呢?有一个记载,殷署此前得到曹操的指示,曾经选拔了5000韩遂、马超的投降军进行训练。故可以认为殷署军有5千人,而朱盖与其并列,兵力应当差不多。所以推断这12营部队有1万人。这样,就得出徐晃军总兵力2万左右的结论。

全部参加襄樊战役的曹军兵力为不到6万人,比关羽的3.5万多出不少。不过是分批投入。

关羽军

关羽的部队,在战役开始前估计为:关羽的进攻兵团3万人(曾经在与孙权争夺荆州时率3万人与鲁肃对抗,因此判断关羽的机动兵力为3万人);公安、江陵的留守部队各3~4千人,其它地区估计还有数千人(因不处于第一线,估计兵力不多),合计4.5万人弱。战役中期,关羽不仅需要围城还要阻援和押送俘虏,因此感到兵力不足,而孙权又示弱于关羽,使其从两城分别抽调部分兵力开往襄阳增援,人数史书没有记载,估计数千人以上。这样,关羽在襄阳一线的部队仍然保持在3万人左右(减去押运俘虏的人马),而公安和江陵仅有各2~3千人防守。

孙权军

孙权派来偷袭的部队大致包括三部分:陆逊军数千人,吕蒙军2万人(偷袭的主力),孙权随后还带来一些部队,数量不详,估计在1万以上,合计3.5万左右。

由于孙权军的兵力没有记载,以上数字是根据将领情况推测出来的。

3. 关羽此时进攻襄樊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吗?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如何构想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于秦川,……”条件有三:

a、 关键的是需待“天下有变”——此乃前提条件;

b、 基本条件一是占据荆州,做好进军宛洛之准备;

c、 基本条件二是占据益州,做好进军关中之准备;

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已经完成一个基本条件,另一个基本条件还差襄阳没有占领。因为诸葛亮在构想隆中对时,是以全据刘表的荆州地盘为第一个基本条件的。这时只有襄阳、樊城还在敌人手里。所以刘备下一步的行动确实应当是攻占襄樊,准备好两个基本条件。

但是关羽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是不合适的。

首先,刘备的主力虽然占领了汉中,但是在与曹军一年半的争夺中,已经打的筋疲力尽了。这时刘备急需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修养士兵;

其次,曹操已经主动从汉中撤退,其基本主力并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除夏侯渊军)。由于曹操在汉中投入的只是其部分军队(刘备基本是所有在四川的主力),还有许多军队并没有作战的疲劳和伤亡,可以很快投入荆州战区(徐晃军就是典型例子);

第三,关羽的后方并不稳固,还有许多隐患,需要有新的水平高的镇守大将来帮助他;

第四,与孙权的关系并没有搞好,应当在进一步缓和关系上做工作或有所准备。

所以关羽发动进攻的时机,或者在这之前——至少可以吸引曹操的注意力,减轻汉中方面的压力;或者在以后的某个时间——由刘备统一调配、安排。

虽然刘备授予关羽假节钺,但是发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还是应得到其批准或由刘备在统筹规划。如果是敌人来进攻,关羽当然有权利进行反击或决定一些其他战术性的军事行动,但决没有权利决定这种战略性的问题。同样是假节钺的曹真,在进攻汉中时不仅请示了魏帝,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所以,我认为关羽的这次行动虽然是符合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可是实行的时间不对。

4. 在四川的刘备军主力为何不对关羽进行支援?

自公元219年7月关羽开始进攻襄阳和樊城,到12月最后败亡,前后一共有将近6个月的时间。而刘备的主力军在本年5月即已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接着刘备在7月称汉中王。如果从占领汉中算起,刘备的部队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增援襄樊的关羽,即使从刘备称王以后算起,也有近4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刘备不对关羽进行增援,也不派任何一位将领去帮助关羽呢?

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 正如在第一个问题中的分析那样,关羽的这次进攻是未经刘备批准的擅自行动,刘备对此比较生气,所以后来没有主动对关羽进行增援。刘备在汉中和成都,不会不知道关羽已经开始了进攻,襄樊距离汉中、成都虽然遥远,但是信使至多十天半月就可以到达。而且刘封、孟达所在的上庸郡距离襄阳并不远。因此是刘备根本就没有准备增援关羽军,也没有下令刘封等人进行增援。

第二, 而关羽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并没有要求刘备给他增派援军。在战役开始的阶段,关羽的进展确实非常顺利:不仅利用洪水全部消灭了曹操派来的精锐增援部队——于禁、庞德的7军(3万多人),还趁大水围攻襄阳、樊城的曹军。因为当时关羽的进攻部队也不过3万人,一下子消灭魏军3万多,包围近1万人,确实震动了朝野,连许昌以南的不少地方都跟着响应起来。

第三, 刘备、关羽均没有考虑到孙权——这个盟军朋友,会在后面偷袭,一下子就占领了关羽在荆州的所有主要据点:公安、江陵、夷陵等地,切断了通过长江与益州的联系,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关羽就已经陷入进退失据、全线崩溃的局面。这样一来,刘备在得到关羽身陷险境的消息后,已经来不及从成都发兵。

第四, 即使刘备后来想发兵增援,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关羽撤退方向的错误,导致增援部队很难到达关羽所在的地方:绕道上庸南下增援将会遭到襄阳一线魏军的攻击,沿长江东进则需要通过孙权军刚刚占领的夷陵、江陵等地。二是关羽失败的太快,主要据点一下子全部丢失,使关羽失去了利用坚固城池防御以待援军可能。

5. 孙权为什么要突然背弃与刘备的盟约偷袭关羽?

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是如此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达到了唇齿相依的地步。仅仅才过了十一年,两家就翻脸为仇,这真是验证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关系双方今后生存、发展的重大利益导致了这次偷袭行动。

双方在荆州地区有什么利益能使两家不惜以兵戎相间呢?分析如下:

第一, 荆州地区特殊而极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这次行动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了解军事地理学就会明白,荆州地区在地理上对双方乃至三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孙权方面来说:荆州的归属关系到江东根据地的安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根据军事地理学和历史的经验,守江东则必须守荆州。荆州地处江东的上游,据有荆州就与江东共享长江天险,江东所依赖的天然屏障就不复存在了。而自荆州顺流而下,具有地利上的优势,是进攻江东最好的基地。历史上多次进攻江东的成功战例大部分是由荆州发起的。所以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是必须争夺的。

对刘备方面来说:荆州即是益州的东大门,又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占有荆益两州,两路夹击魏国战略的基本保证。失去荆州,虽然对益州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毕竟是使益州在东面直接与敌人相连了,而最关键的是。丢失了荆州,就只剩下自汉中一条进攻魏国的路线,基本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诸葛亮“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对曹操方面来说:荆州即是防守中原的南大门,又是进攻江东的重要基地。在防御阶段,只要能保有荆州,哪怕是一部分,就可以保障中原地区南面的安全。在进攻阶段,据有荆州,则能够较便利地顺流而下,消灭江东的敌人。因此,曹操方面在针对孙刘联军的整个漫长战线上,确立了三个战略要点:东线的合肥、南线的襄阳和西线的祁山。

但是,三家之中,荆州对孙权方面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的是生存的问题。这才是孙权为什么要偷袭关羽的最关键原因。

以上问题在饶有文先生的《布局天下》一书中论述的很详尽。

第二, 刘备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孙权感到了严重的威胁,是这次行动的次重要的原因。

在孙刘刚开始联合的时候,孙权对刘备是非常好的。不仅在刘备最危急的关头,冒着可能一起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挡住了曹操对刘备的穷追猛打,又在刘备发展困难的时候,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刘备,使其能够逐步向西发展壮大,还将年轻的妹妹嫁给刘备。应该讲是很够意思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偷袭荆州,与刘备翻脸呢?

最主要的是,开始的时候,刘备力量弱小,对孙权不构成威胁,等到刘备占领了益州、应该说实力已经与孙权比较接近了。这个时候,孙权就感到来自荆州的威胁了,何况荆州的守将还是威名远扬而又对孙权不友好的关羽。所以当刘备刚占据益州,孙权就马上向刘备讨还荆州了。

在关羽进攻襄樊的时期,是蜀军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阶段。刘备在四川有10.5万人,刘封在上庸有1万人,关羽在荆州有4.5万人,合计有16万的兵力呀。

在讨还荆州失败后,孙权是一直在等待机会来夺回荆州。而关羽的出击行动正好给了孙权这样的机会。孙权偷袭荆州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 孙权经过与魏国的连年作战,发现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达到保守江东的目的(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吴国基本上是独自与曹军作战)。而要想进入中原地区作战,自己的陆军还是与曹操的精锐陆军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孙权就采取了与曹操讲和的手段,以减少与曹操的冲突。同时也就降低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所以在吕蒙建议偷袭荆州时,孙权根本就没有犹豫,马上批准了这一计划。

6. 关羽的部队为何如此容易溃散和投降?

关羽在遭到孙权偷袭,丢失了基地以后,手中还有3万多的军队(包括部分水军后后来从江陵、公安抽调的援军)。为什么在向南撤退的时候,竟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最后溃散到关羽仅剩十几名骑兵的境地呢?

而且关羽安排留守江陵、公安等重镇的将领均很快就投降了孙权,连让他回军增援的机会都没有。这恐怕需要从关羽的为人、带兵水平、部将的任用以及环境等方面来探讨了。

第一, 关羽的为人,史料记载是对上层人员(士大夫,也包括将领)比较傲慢和苛刻,而对士兵是很关心的。他经常训斥处罚部下将领,看不起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水平最高,结果,许多部将对其心怀不满,平常也不向关羽表达内心的情绪,在关键的危急时刻,恶果就显现出来了。

第二, 关羽本来对士兵很好,但是这些士兵大部分是荆州本地人(真正的精锐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等带去四川了),一听说后方被敌人占领,他们就只关心其家人是否安好。而孙权、吕蒙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对关羽士兵的家属都很好,并且利用信使之口将这些情况传给了这些士兵。结果士兵均无心作战,全都溃散逃跑回家了。

第三, 关羽的士兵作战能力一般,也没有为其拼死作战的信念,中级指挥官的水平也较差,根本控制不住部队。关羽的部队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打赢什么激烈的战斗,除了开始第一阶段利用大水用水军包围消灭了于禁的陆军(没有经过什么激战,因为于禁的3万多人差不多都投降了),第二阶段攻城没有什么进展,第三阶段还被增援的魏军击败。

第四, 士兵的训练水平也不高。士兵训练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在部队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在这种逆境中,如果部队还能够保持稳定和战斗力,就证明其训练水平高。而如果只是在打顺了的时候战斗力强,遇到挫折或危急情况就发生混乱和逃跑,则说明部队的训练水平一般。

3 南宋末期的战役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 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 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 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 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 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 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 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 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 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 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 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 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

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 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 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阳市)、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