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递镇 |
释义 |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 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乡镇简介西递镇原名东源乡,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1998年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 西递西递风景 风景 准更名为西递镇。西递镇位于皖南黟县东南部,东邻休宁县,处于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经济圈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交通便捷,距县城仅8公里,离黄山火车站52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距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黄公路从西递通过,是黟县通往黄山风景区的主要通道。西递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 地理气候西递镇地处东经117°38ˊ,北纬30°11ˊ,系丘陵地貌,全镇面积77平 方公 里,平均海拔260米。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C,年主导风向东北风,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682毫米,70%的降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适宜农作物生长。 城镇建设西递镇从1998年建镇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1999年,该镇制定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申报列入全市20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2001年初,被省政府列入全省200个中心建制镇。全镇电话装机数量938部,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99%,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文化教育:西递镇有中学1所,小学4所,小学教学点4个。 主导产业农业作为该镇的基础产业,主要以水稻、油菜、茶叶、蚕桑为主。2002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9957亩,水稻播种面积3624亩,总产1348吨;油菜播种面积3126亩。近年来,西递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在该镇农业生产上占主导地位。2002年,蚕茧总产量345吨,直接收入3450万元。旅游业是西递镇的支柱产业。自1986年以来,西递村依托独特,珍贵的古民居资源大力兴办旅游业,尤其近几年,西递在海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2000年11月30日西递作为“中国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徽文化和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具体体现,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宝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成功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钱其琛,印共总书记,泰国王储等一大批中外党和国家领导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据统计,1996年-2002年,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30%以上,2002年,游客量达5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万元。 旅游资源镇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安徽省百佳生态示范村鸳鸯谷,燕山森林公园。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民清民居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AAAA级景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前十名等称号。 人文景观西递古民居建筑群,西递旧称西川,三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因水得名;又因村西1.5公里处是古时驿站,又称"铺递所",西递之名由此而来。西递始建于公元1047年,有950余年历史。西递古村落的整体布局、环境建筑风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全村有14-19世纪祠堂3幢、牌坊1座、古民居124幢。 自然景观鸳鸯谷自然风景区,位于西递古民居东北方向4公里处,鸳鸯谷曲折幽深,千姿百态,徒壁悬崖,碧水深潭,香雾缭绕,幻影无穷,使人恍若身临仙境。河滩多潭池,绝壁多深洞,大小池潭、山洞各有二、三十余个。鸳鸯谷秀在其表,美在其中,是集山水风光融生态资源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燕山自然森林公园:距西递古民居1.5公里,旅游资源丰富,山中有黄山松、银杏、红叶桂木、香果树等珍贵名树,有古松树、古枫树、古檀树等百余棵,山中还有画眉、相思鸟、百灵鸟等珍奇。燕山奇崖怪石引人入胜,在此构建度假山庄,游客不仅可以观看燕山林区风貌,俯瞰西递古民居全景,又能体味一下山寨生活。 农业特产腊八豆腐:外观圆状,中凹一宕,皮呈赭黄,其味咸中带鲜,鲜中蕴甜,甜中含香,甚是可口,具备不易变质,随吃随取的特点,去皮雕心,外拭麻油,可款待上宾。 西递翠眉:是一种高质名优茶,制作考究,采用高山茶叶,全部工序手工制作,外观朵形、嫩黄,闻之清香,曾获世界茶叶博览会银质奖。 2000年12月,西递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通过,成为中国27处世界遗产中的一处,真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6104 男 3102 女 3002 家庭户户数 1931 家庭户总人口(总) 6061 家庭户男 3066 家庭户女 2995 0-14岁(总) 1239 0-14岁男 614 0-14岁女 625 15-64岁(总) 4237 15-64岁男 2232 15-64岁女 2005 65岁及以上(总) 628 65岁及以上男 256 65岁及以上女 37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5788 乡村简介地理位置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2.96公顷。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 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历史概况村落占地16公顷,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示范窗口,1999年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拱秀壮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写生基地。中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华文和赞美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历史悠久、古朴典雅、风光秀丽的西递村,1986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手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李瑞环、朱镕基等先后来西递视察,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一篇篇华文,一首首赞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这里保留有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