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地村
释义

1、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镇西地村

该村地处县城西部城乡结合部,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459户,1878口人;主要以发展商贸、交通、副食产品味加工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4900余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镇前列。

以“三洁七集中”为重点,全面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今年以来,村两委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措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工作切入点,大力宣传发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开展环境净化美化活动,清理垃圾300余立方,消除了卫生死角,拆除断壁16处,美化了环境,建立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确定保洁员,村、组、户边路达到卫生天天保洁,垃圾天天清运,不留卫生死角。使广大村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地村

西地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中部,全村共有人口201户,712人;村落占地面积500亩、耕地1548亩。近年来,全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5年,村经济营业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780万元和8500元,成为北京市“环境整治先进村”和区级“五好支部标兵村”。西地村把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好村级班子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解决了长期以来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问题,使全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质量。

实施“五化”工程

西地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制约全村发展的“瓶颈”。于是,他们认真实施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五化”工程。2004年到2006年两年多的时间,在区、镇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筹集资金400万元,新修筑了一条宽7米、长4000米的柏油路,使村内的道路与镇域内的主干路相连接,结束了自明代成村以来没有柏油路的历史;新修筑了长10000米的水泥环村路和长3000米的田间路,硬化了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面20000平方米。道路两侧安装路灯70盏、公益广告箱70个。筹资40万元新建了垃圾池、排水沟等环卫设施,实现了垃圾“村收集、镇运送、区处理”,消除了过去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达到了街道、庭院整齐划一、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种植各种花卉、苗木20000株,绿化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粉刷两侧墙面10000平方米,使村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营造了宜居宜憩的崭新环境。

加强“五改”建设

与此同时,他们着力加强改水、改厕、改电、改线、改能“五改”建设。西地村先后筹资200万元,对全村进行了整村改水和排水工程建设,新建高压变频泵房一座,新打机井7眼,并配备净化、消毒等设施,使村民全部用上了安全、洁净、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针对农家厕所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捏着鼻子踮脚尖、蝇蛆成群臭半天”的现状,筹资40万元把旱厕全部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并新建了3个水冲式的公共厕所。筹资25万元进行低压电路整改,实现了村民插卡用电。筹资9万元改无线为有线,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宽带和视频“四位一体”的户户通工程。2006年,还筹资140万元,为每农户家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设施,引能入户,建成节能村。通过实施“五化”工程、加强“五改”建设,西地村彻底消除了“无雨满街土、有雨一街泥”的路况,解决了长期以来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问题,使全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质量。

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

针对多年来村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坑坑洼洼、满街烂泥,村庄落后面貌就无法改变,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就无法实现,村民生活质量就无法提高。村两委和全体党员主动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们利用夜晚、冬春两闲时间召开户主会,与村民面对面地讲形势、释疑惑、做动员;利用在外务工人员集中返村过春节的时机,召开座谈会,与他们促膝谈心,争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支持;组织召开困难家庭恳谈会,鼓励困难户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对个别思想不通的“钉子户”进行家访,做到真情感化、真心打动、真诚服务。还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建设美好家园,促使全村村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条件。

创造农民新生活

一是认真实施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五化”工程。2004年到2006年两年多的时间,在区、镇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筹集资金400万元,新修了一条宽7米、长4000米的柏油路,使村内的道路与镇域内的主干路相连接;新修了1万米长的水泥环村路和长3000米的田间路,硬化了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路面2万平方米。主要道路两侧安装路灯70盏、公益广告箱70个,种植各种花卉、苗木2万株,绿化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筹资40万元新建了垃圾池、排水沟等环卫设施。二是加强改水、改厕、改电、改线、改能“五改”建设。先后筹资200万元,对全村进行了整村改水和排水工程建设,新建高压变频泵房一座,新打机井7眼,并配备净化、消毒等设施。筹资40万元把旱厕全部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并新建了3个水冲式的公共厕所。筹资25万元进行低压电路整改,实现了村民插卡用电。筹资9万元改无线为有线,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宽带和视频“四位一体”的户户通工程。2006年,还筹资140万元,为每家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设施,建成节能村。通过实施“五化”工程、加强“五改”建设,西地村彻底消除了“无雨满街土、有雨一街泥”的路况,解决了长期以来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问题,使全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以产业发展支撑新农村建设

2004年,西地村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村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北上东北、南下广州,全力招商引资,从温州引来了红芷苑手袋厂。红芷苑手袋厂是一家以手工编织为主的民营企业,厂家投资20多万元,占用村里场地2000平方米,每年生产手袋10万只,实现产值达150万元。手工编织操作简便、易学易会,即使残疾人只要具有动手能力也能够生产,村民只需到手袋厂领取材料和样本就可在家里进行编织,不影响任何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利用闲暇时间就能增收,提高了本村农民劳动力就业率。目前,除在企业上班的73人外,村里200多人,80%的户都从事编织工作,月收入达到700—1000元,每年全村农民可增收几十万元。随后村里相继建成和引进了服装厂、印刷厂、涂料厂等企业,现已安置本村劳动力达到245名。今年,西地村还与林业部门合作搞庭院葡萄种植,发展庭院经济;与神州绿普产销合作社联营共建500亩蔬菜基地,发展设施农业;为扩大红芷苑手袋厂生产规模,筹资200万元,新建800平方米生产厂房。新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本村及周边各村农村劳动力就业。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西地村坚持建管并重,做到建设与管理两手抓。他们建立了责任目标约束机制。制定了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村民行为规范》、《低保户参加公益性劳动制度》、《文明和谐示范户十条标准》和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等制度;对于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他们明确支委专人负责,成立保洁队伍,特别是每天下午四点钟带领所有低保户走上街头,参加公益性劳动,清扫自己责任区的卫生,确保了村里环境整洁。建立了日常管理投入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向农户收取一点、市场化运作筹措一点”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维护管理费用问题,保证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建立了活动载体推动机制。开展了“卫生庭院”、“文明和谐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大大增强了村民建设家乡、美化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招商引资

西地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改善交通条件、整治村域环境、降低租地费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招商引资。他们在大力整治环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作为富民兴村的第一要务。2004年,西地村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村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北上东北、南下广州,历经千辛万苦,全力招商引资,终于从温州引来了红芷苑手袋厂。红芷苑手袋厂是一家以手工编织为主的民营企业,厂家投资20多万元,占用村里场地2000平方米,每年生产10万只手袋,实现产值达150万元。更重要的是手工编织操作简便、易学易会,即使残疾人只要具有动手能力就能够生产;更简便的是村民只需到手袋厂领取材料和样本就可在家里进行编织,不影响任何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利用闲暇时间就能增收,非常适宜农村家庭。企业投产后,通过材料发放点发放材料,由工人带回家编织半成品再交回企业,由企业加工制成成品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本村农民劳动力就业。目前,除在企业上班的73人外,村里200多人,80%的户都从事编织工作,月收入达到700—1000元,每年全村农民可增收几十万元。随后他们又扩大战果,四面出击,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相继建成和引进了服装厂、印刷厂、涂料厂等企业,现已安置本村劳动力达到245名。今年,西地村还与林业部门合作搞庭院葡萄种植,发展庭院经济;与神州绿普产销合作社联营共建500亩蔬菜基地,发展设施农业;为扩大红芷手袋厂生产规模,筹资200万元,新建800平方米生产厂房。新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各村农村劳动力就业有岗、增收有望,村民安居乐业。

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西地村两委班子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初步建立了“贫有所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靠、人有所事”的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他们在做好农村医保、养老保险和土地确权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关爱、帮扶弱势群体上。一是加强低收入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西地村通过个人申请、两委班子核实、村民代表讨论通过,最后确定了8户低保户,这些户通过低保政策的落实和自己的不懈努力,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二是安排残疾人就业,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协调手袋厂、涂料厂优先招收残疾人家属进厂就业,解决残疾人就业20人;另一方面,无偿提供养殖场所,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重残人孙金花夫妇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为摆脱贫困、想发展肉鸽养殖,村两委主动帮助她们夫妇解决了场地、房屋等问题,现已存栏肉鸽500对,年收入可达35000元。孙金花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又热心帮助30余户残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强的致富路。孙金花本人也被市残联等八个部门评为创业明星,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表彰,成为北京市残疾人自强标兵。三是扶贫济困,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对低保户和困难户定期走访慰问,对房屋存在隐患的及时帮助维修,对特殊困难户给与资金救助,这些相应措施的落实,使村里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弱势群体得到了帮扶和救助,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2004年雨季,困难户杨立民家的房屋在大雨过后断了一根梁,房子成了危房,村支部书记率领村两委一班人各自出工出料,及时组织人力帮助杨立民翻建房顶,保证了他们的居住安全。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扶弱助残蔚然成风,邻里和谐如沐春风。

3、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库区乡西地村

西地村位于河南省嵩县库区乡,该村共3百多户1000余人,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养鸡场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