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我和父亲季羡林
释义

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图书信息

书 名: 我和父亲季羡林

作 者:季承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ISBN: 9787802259256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编辑推荐

四十余幅珍稀未公开照片,二十万字真情记述,历数大师的人文情怀、家族小史:

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战火中漂泊的留学生活,艰难迷惘的文革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窃,貌似庄严的北大学府,与温总理的特殊友谊,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缘……

作者的话

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我只知道,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但是他表现得却是淡定从容,

毕竟,经过了,也就寻常了。

作者介绍

季承

中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国科学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

与李政道有近30年的合作关系,应李政道之邀曾任其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一职。并著有《李政道传》一书。

生活中,季承拥有另一个身份: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

内容简介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儿子笔下的季羡林,大师的背影是模糊的,父亲的形象是深刻的。季承笔下的季羡林,浮华褪却,打开了大师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战火中漂泊的留学生活,艰难迷惘的文革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窃,貌似庄严的北大学府,与温总理的特殊友谊,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缘……此凡种种,作者在书中不着铅华,平实讲述,可谓此书一出,大师生前身后已无事

图书目录

我们这一家

一 季家渊源

二 气派的四合院

三 季家功臣

四 没有父亲的岁月

五 父亲的家庭情结

六 父亲回家

七 济南解放

八 平静的十三年

九 季羡林安家

十 “四清”运动

十一 “文革”灾难

十二 干校生活

十三 故乡之行

十四 出使美国

十五 又做弄潮儿

十六 在高科中心

十七 风暴前夕

十八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十九 婉如姐之死

二十 母亲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二十一 意气用事的“成仁之举”

二十二 姐夫颐华也走了

二十三 秘书李铮突然被冷落

二十四 李玉洁乘机而入

二十五 父亲的爱情观

二十六 大意难违

二十七 温馨的八个月

二十一八 严肃的嘱托

二十九 歪打正着——藏画流失事件终见结果

三十 噩耗

三十一 我看父亲

三十二 父亲离去后

附录一

· 祭父文——和父亲谈心

·最后的遗愿

·最后的关注

·最扁的散文

·最后的高论

·最后的眼神

附录二

书摘

我们这一家

一 季家渊源

说起家,父亲曾在其一篇名为《回家》的散文中写道:“什么叫家?以前没有研究过。现在忽然提了出来,仍然是答不不上来。”其实,对于什么是家,众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概念,只不过不尽相同罢了。父亲,自然也不例外。

“家”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家”这个字。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家”这个基本组成单位。至于“家”的准确概念和含义是什么,根据古人的解释,不外乎两点:一是居住的地方, 二是有家的主人——夫妇在。《说文》所言“家,居也”,强调的是居住的场所。《周礼·小司徒》所云“上地家七人”,其后有郑玄的注解:“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不仅是住处,还应该有夫妇在。延伸之,既有夫妇,必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人家住在·起就叫做家。 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地方,是不能称之为“家”的。所以,中国字里就有“家”和“居”之分,前者为家,后者不为家。

父亲也曾试着对“家”下定义,他说:“家是比较长期居住的地方。”他这个定义,强调了居住场所,说的恐怕是他一个人住的地方。这显然和他长期一个人生活的经历有关。不过,对于像父亲这样到处为“家”的·个人,且容他把自己久居之处说成家吧。因为, 一个人走到…地,寻一处房屋,居住下来,天长日久,视此地为家,即便没有家人在身边,电还说得过去。四海为家,索群独居,只要有事业可为,那不是家又如何称谓呢?倘若真把自己的住所称为“居”,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居处”,实在太过酸腐了。不过,父亲如此定义“家”,自有特殊因由,此话后文再叙。如此,顺着父亲的思路,他一生中自然要有好几个“家”了。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