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望海寺 |
释义 | 辖属于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的望海寺,与葫芦岛的岛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渤海湾沿岸的小城之一。望海寺地处葫芦岛半岛中部南侧,东西两面夹山,南面直通渤海岸边,最早以该处山上的“望海寺庙”而得名。 1.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的望海寺望海寺 wàng hǎi sì . 葫芦岛望海寺略考〔资料来源子夜星网站〕 . 辖属、毗邻及近代史迹望海寺东北侧,是“山城子”,曾是明代的一个屯兵基地,后来居民多以渔民为主。其东侧,隔山与葫芦岛岛里接邻。岛里,即葫芦岛港口所在位置。东北战役胜利后,1948年11月10日,此地随着锦西全境一同解放。岛里山上,有张学良别墅及1930年由张学良亲笔撰写的筑港纪念碑。岛里港口,还是蒋介石当年东北战役失败后逃走时登船的地点(笔者不认同传说中有关蒋介石即于此时此地登船逃往台湾的说法)。 1949年2月25日凌晨,于上海吴淞口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驰至葫芦岛的岛里港口。在国民党与美国飞机及其潜艇的轰炸和封锁之下,3月19日该舰于港口内放水自沉。起义官兵在奋力还击中,有六人牺牲。其中韩志铭、刘芳圃、沈桂根、黄汉民四烈士墓,现已移至葫芦岛龙港区英山公墓。另外史德基、邱标两名烈士,因当时负重伤转治锦州医院时牺牲,葬于锦州烈士陵园。 岛里的渤海造船厂,是1955年开始筹建的我国东北地区带有军工性质的一个大型造船厂。因1968年04月08日由毛泽东主席为这一造船厂签发了一份特殊的军工制造工程文件,故而曾经命名为6848厂。 其西北约五公里处,便是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葫芦岛锌厂。其前身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满洲铅矿株式会社”于1937年5月在马仗房兴建的“葫芦岛制炼所”。解放后,曾更名为401厂,三十年后,始更名为“葫芦岛锌厂”。 . 周边历史概况在历史上,尤其清代以前,锦西〔后来的锦西县,今日的葫芦岛市老城区〕以东包括马仗房、望海寺及岛里在内的半岛地区,人烟极为稀少,除了少数狩猎者及当地打渔的人家之外,很少有人光顾这里。清朝夺得天下之后,大部分军队再无战事,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成批成批的军马被驱赶到此地放养(此便是该地一个“马仗房”地名的由来),随之而来的“退役”军汉及其家属,便成为这里的第一批移民和拓荒人。此后十数年间,由于清政府的一些举措及内地的灾荒所致,山东等地“闯关东”的人及大批流浪、逃难的人,也纷纷来此落脚谋生,形成了这一半岛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涌入阶段。这些移民和后来“葫芦岛制炼所”召来的工人以及建国前期数十年间的陆续移民,大多散落于玉皇阁、齐屯、茨山、稻池、白马寺、马仗房、望海寺、岛里等地,使这个半岛,再不是一席冷清之地。但建国初期,望海寺、岛里的居民仍然十分稀少。由于后来造船厂的兴建,五十年代末,从上海、大连等地调入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于此落户,加之六十年代末从高中、中专学校大批的招工,使这里居民状况愈见兴盛。. 海滨概况望海寺海岸,东西陡峭呈环抱之势;中部沙滩平阔,且缓缓延向海中,形成天然浴场。夏日来临,游人四至;渔民船只,亦常于此泊岸。若待退潮,还可踏着礁石,绕过西侧岩壁,寻到另一处隐蔽的平阔沙滩浴场。 虽与岛里港口同属一片海域,相去也不过几千米,但岛里港口却是不冻港,而望海寺海岸每逢冬季都要结冰,有时竟延向海中达数千米。 由陡峭的山岩石壁上,清晰可辨远古年代地理升变痕迹。尤其西部山岩断面,更为明显地裸露出海下火山喷发后熔浆流动形成的青岩层带。根据多层青岩断面的间隔和间隔中夹杂的不同年代熔岩颜色及其它岩层的状况,可窥见数亿乃至数十亿年前渤海湾地质十分活跃之一斑。因曾有过多次海下火山喷发和地震,导致局部地表塌陷,边围拱起,形成多处斜岩峭壁。 另外,整个半岛四处地下,广泛可见沉积岩地质;于某些高山岩石上,还能发现贝壳的附着物。这足以证明,在远古时期,半岛曾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 . 望海寺院望海寺院,坐落于海滨浴场西侧的三道沟坡上。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于一九三八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损毁于日本人手中。于是,“望海寺”几十年来,便成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地名。二〇〇○年,长春地藏寺的释安圣、释安得二法师为完成师傅遗愿,走遍东北三省,最后决定在葫芦岛龙港区原望海寺旧址,恢复重建了望海寺院,终使望海寺地名再次有了着落。 寺院处于陡壁高丘之上,隐于丛林之中;西倚高山,南俯大海,气势甚为肃然。寺院的功德碑上,镌刻有这样一首五言诗: 天启一颗星,空山古寺醒。晓月三分白,残灯几点青。 云封门谢客,风鼓浪传经。僧家闲半日,渤海系金绳。 . . 2.辽宁红崖子乡望海寺历史在辽宁红崖子乡老付马村的杂木岭,也有一座明代建筑──望海寺庙。 据乡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曾重修此庙,到解放前,只有三间正殿,四间耳房,三间厢房,一座古碑,一个铁香炉(于1966年被砸铁盗卖)。殿内供有药王塑像。解放后,寺庙改成了学校,后又改建成果树队。 1992年,经兴城市民委批准,重修此庙。现在的望海寺寺院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庙内有山门,有龙土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泉殿、佛主殿、念佛殿、斋堂和三个香炉、一座宝鼎。有四名主持僧人。 该庙坐落在山林之中,背靠青山,面对水库,可谓位处山水之间,松柏之中。逢春夏季节山花烂漫时,松柏翠绿,到此一游,如进仙境一般。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多有信男信女来庙烧香、拜佛。 建筑据了解,那是个历史久远的寺庙,在变迁中曾被烧毁,后又重建,寺中还能看到一些烧过的痕迹。寺庙被酷似莲花的群山所环抱。 这是我市乃至辽西地区建筑较早的一座寺庙。它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大明社稷还未成一统,铁木真的枭雄嗣伺机作乱,加之杂木林一带虎狼伤人,生灵涂炭。为祈盼祥和平安,当地百姓献工、出资,在杂木林山上建起了药王庙三间,称杂木林子庙。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祭天祭地风靡一时,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上行下效,扩建了药王殿,又新修三间三宵娘娘殿,均为青砖、青瓦木质结构,这时改名为望海寺。清道光年间,盛行东巡祭祀,以其光大佛法,炫示皇威,一些乡绅牵头集资,开始复修寺院,其中修复山门一楹,打井一眼,建碾坊一间、马厩一间,扩大了寺院。民国时期,又修建了佛祖殿三间、禅房二间。解放战争期间,各殿佛像均被毁掉,“文革”时期,望海寺被毁,僧人被驱散。 千载风云,斗转星移,寺容寺貌,历尽沧桑。据乡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曾重修此庙,到新中国成立前,只有3间正殿、4间耳房、3间厢房、1座古碑、1个铁香炉(于1966年被砸铁盗卖),殿内供有药王塑像。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改成了学校,后又改建成果树队。1992年,经兴城市民委批准,重修此庙。现在的望海寺寺院东西宽80米,南北长120米,庙内有山门,有龙王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泉殿、佛祖殿、念佛殿、斋堂和3个香炉、1座宝鼎。后几经维修,如今已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大型寺院。前面大院为三进院落,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有旗杆、石狮、土地殿、钟楼、斋房、僧房,两两对称,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后院为佛祖坛一座,其西下侧为玉皇殿。 3.山西五台山望海寺简介是山西省五台山东台顶上的寺庙。 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两千九百九十六米。《清凉山志》载∶「蒸云寝壑,爽气澄秋,东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因以为名。」这就是东台望海峰之名的由来。 据《山西通志》记载∶「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岁度僧三人。」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 特色望海寺正殿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一九九八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一尊,铜像通高两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莲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来客。 东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高十六米,三层五间,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楼是专为游客和信众们观日出而建筑的,後被毁。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师於原址重建望海楼。此楼巍然壮丽,极为壮观。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著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配上浑厚的晨钟声,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寺址∶山西省五台山市五台山东台顶 4.辽宁省盖州市青龙山风景区望海寺简介望海寺位于盖州市陈屯镇青龙山上,这里就是著名的熊岳八景之一的“喇嘛古洞”,洞内建有石庙——望海寺。 特色望海寺向西面对大海,花岗岩材质砌筑,硬山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正面有八楞形檐柱四根。檐柱上刻楷书楹联,上联是“青龙山顶透云霞瑞映庄严法界”,下联配“望海寺中通水月光临活泼禅机”。殿门中间写着“佛光普照”,左为“万世师表”,右为“妙应无比”。同石柱有联书“禅心到处观自在”、“慧眼开时见如来”。柱头、柱脚、柱础有仙桃、石榴、莲花等石雕。庙内有壁画,工笔彩绘,惟妙惟肖。 望海寺曾于1731年改建,后又在1878年、1892年等多次修缮,1992年恢复原貌。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望海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