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克锦 |
释义 | 个人简介1948年11月13日出生,在第四野战军攻打打锦州时出生,从小在部队的摇篮中长大,文化大革命因父母是所谓“走资派”,受冲击,被分配到西安西北金属结构厂锻造车间打铁,一干就是五年,1992年,创立了北京迅达电梯维修部,后又成立了德国独资的北京莱茵电梯设备有限公司,后担任莱茵贝格(北京)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 姓名的来历和经历王克锦,1948年出生,当时父亲王逸群在四野,和兄弟部队一起打锦州,正好王克锦在锦州郊区出生,所以父亲给取名王克锦。解放后上演乐胡同幼儿园,上小学时在北京育才小学住校上学,后转到地质部子弟小学,初中阶段上北京建工学校学开挖土机,调回京后调到三河燕郊工厂,后调到北京金属结构厂,北京钟表厂,文革受冲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上高二的王克锦刚刚17岁,在建筑工程机建学校学习开挖土机,还没毕业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运动所冲击,心灵承受了由天上到地下的巨大压力,无处向任何组织、长辈去伸冤,听到的是造反派的呼喊声,到处是满墙的打到走私派的大标语。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 下放劳动受锻炼王克锦被分配到陕西西安机械厂去打铁,甚至连自己的专业开挖土机的愿望也实现不了,他早上吧炉子生好,举起十八磅的大锤,在师傅小陈的引导下一锤又一锤,手上打泡了,他用毛巾裹起来,还是那样一锤一锤的打,一锤下去就要有一锤的效果。被烧红的锻件经过他的敲打成了一块块千锤百炼的机械配件,他靠不了父母,靠不了哥哥和姐姐,靠的是自己。日复一日,天天打锤,他知道要咬牙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由于自己为“黑五类”,加上上的是刘少奇黑样板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所以王克锦要经常当“运动员”挨批斗。随着两派武斗的减弱,两派联合共同批斗了“牛鬼蛇神”,王克锦这些“狗崽子”也经常上去陪斗,王克锦年轻的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和伤害。王克锦每天6点多就起床去生活,捅开反射炉炉膛,把烧焦碳结的炭灰挖出来,拿大鉄杠捅炉结,几十下才能捅一个炉结。如果不把炉膛打扫干净,火就不旺。然后拿小车把要打的铁拉回来,放到反射炉中。每天下班累的不行,还要去挖防空洞。一天下来,有时把工作服脱下来能够立着放到地上,由于汗水和炉灰黏在一起。但是他有一个信念,父亲是革命的,不是叛徒、特务、走资派。王克锦坚持着等待这一天。 父亲说:“好孩子不靠父母”林彪“四人帮”倒台后,父亲解放了,喜从天降。王克锦请了几天假,坐上火车飞向北京。心想:这下有指望了。王克锦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发配到陕西,父亲解放了,他也可以回京了。回京后王克锦不敢直接告诉父亲,他的想法是:父亲1928年参加革命,和北京市的主要领导都较熟悉,说一句话,让王克锦回京肯定没有问题。王克锦先和母亲商量,第二天吃午饭时,父亲板着脸对王克锦说:“好孩子不靠父母”。父亲的这一句话如五雷轰顶,当时受刺激的王克锦,竟然三天没吃东西,提前6天回陕西了。含泪走时,王克锦发誓:“哪儿的黄土不埋人,有本事自己干”。由于王克锦的努力,成功的把自己调回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当了一个合资企业的工程师。后调到北京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到瑞士学习电梯技术,培训成为电梯调试高级技术人才,曾担任迅达电梯安装队的队长,等职务, 创办莱茵电梯公司王克锦创办了莱茵电梯公司,回想几十年成长的过程,就是这一句“好孩子不靠父母”逼着王克锦发奋努力,才走向了今天看来较成功的道路,王克锦感谢父亲,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给亲属走后门的品德,这是留给子女最宝贵的无比巨大的财富。 家庭环境王克锦出生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锦州。爸爸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是革命老前辈。其父亲为我国的无线电发报,以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妈妈是八路军中,闻名遐迩的民歌手。童年时代,她随父母南来北去,走遍了半个中国。 回忆父亲王逸群1931年夏,中央苏区有了第一部电台。一位在校大学生听从党组织的召唤,毅然放弃学业,改学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部电台的创建工作。为了隐瞒他去苏区的真象,避免家庭受牵连,托朋友给家里报“死讯”…… 这位令人敬仰的老红军名叫王逸群。为了深切缅怀这位为我国的无线电发报,以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革命前辈。 学生时代从事革命活动王逸群,又名王世祥,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县雒城镇。出生在动荡年代的王逸群,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头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青少年时期在县城读书。家里人都非常宠爱他,希望他能够走仕途之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却一直印在他的脑海中。1927年,在四川成都民主大学预科读书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校内进步教员孙倬章等人创办的《民主日报》,经常揭露和批判社会上许多黑暗、丑恶的现象,王逸群很同情他们的看法,自费订阅了这份报纸,从中受到许多启蒙教育。 上海深造1929年,接受过马列主义熏陶的王逸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中安逸舒适的生活,只身远赴上海大夏大学深造。来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王逸群并没有被那些声色犬马的东西所诱惑,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常去上海艺术大学,旁听茅盾、王学文、沈从文等教授讲课,有时也听鲁迅先生的讲演。他们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了解工农群众的斗争和生活。在这个思想引领下,他和一位同学到工人区租下了一间房子,亲身体验劳动生活。他还接触到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同学,他们毕业后找不到职业,盛传“毕业即失业”,使王逸群深感旧社会的黑暗。特别是王逸群在读了《共产党宣言》之后,进一步认识到:自有阶级以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社会上划分为两大对立的阶级?穴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雪,被剥削阶级不甘心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要起来反抗,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建立没有剥削的新社会而奋斗。但只有在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剥削制度才有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自己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着思想觉悟的逐步提高,1929年夏,王逸群加入了共青团,同年秋季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的帮助下,他先后以“四川同乡会”和卖无线电器材为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对敌斗争经验。 参与创办第一部电台1930年春天,组织上找他父亲谈话,要求他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征求他的意见。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暗算》中的情节一样,战争时期,电台的主要工作就是收报发报,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地下工作,危险系数极高。而且对于王逸群来说,电台、无线电发报是个全新的、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如果要学习使用电台,就要放弃大学学业,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王逸群认为,党能把这么至关重要的工作交给他,本身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信任。即使风险再大,也要接下电台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中断大学学习,改学无线电通信技术。 当时,中央特科派伍云甫来教他,发给他一台练习机,和一套英文字母的电码符号。他每天背记、练习,从不间断,直到把26个英文电码背得烂熟。后来,伍云甫每周来一次,有时由王逸群拍发,伍云甫纠正他的动作;有时伍云甫拍发,给王逸群示范。伍云甫除了教王逸群收发报外,还和他交谈思想,给他传达党的指示,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组织上还按月发给王逸群生活费,对他非常关心。到1931年春天,因伍云甫另有任务,上级改派王子纲来教他。1931年4月,由于领导中央特科的顾顺章突然叛变,上海党中央机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破坏,为保存有生力量,组织上决定在特科工作和学习过的同志必须撤离,5月,王逸群与曾三、岳夏等人由党内交通员秘密护送,绕道香港,经汕头、大埔、永定、上杭等地进入江西中央苏区。 《大学》中有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初为了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来,王逸群抛弃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家庭。此次,为了避免家庭受牵连,到中央苏区的第一件事,就是托朋友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报去的,并不是什么平安,而是王逸群的“死讯”。信以其朋友的口吻告诉他的家人,王逸群已经跳入黄浦江离开了人世……王逸群就此从他的家庭中消失,再也不会有人去打听联系他。他用这样的办法来隐瞒自己去苏区的真象,保全了自己的家庭。 从上海派到苏区的同志,任务是建立上海党中央与苏区中央局的无线电联络。王逸群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部电台的创建工作。他们从1931年夏季开始,就日以继夜地在收报机上寻找党中央电台呼叫的信号,但一直没有效果,要从成千上万个呼叫声中,分辨出党中央电台的呼号,真像海底捞针那样难。大家的心情都由于找不到中央台而非常焦急。一直到了秋天的一个晚上,曾三值班,王逸群协助值班,他们终于听到了党中央电台呼叫的信号,并沟通了联络。这是几个月以来,全体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果。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立刻唤醒了睡梦中的同志,大家欢欣鼓舞,欢呼庆祝,幸福地渡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 调任起义部队电台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我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下,许多国民党官兵要求北上抗日,对蒋介石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26路军17000多人,在中共党员赵博生和73旅旅长董振堂领导下,于1931年12月14日,举行了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受党中央和军委命令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这个部队起义不久,军委电台伍云甫就派王逸群调任红五军团无线电总队政治委员。王逸群到任后,主动同原来的报务和机务人员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以及他们的要求。经过一番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五军团的无线电人员大多数了解了红军的任务和宗旨,以及红军军队的管理方法,许多人都表示愿意留下来。在做好军团部无线电台工作的同时,王逸群还对十三军、十四军、十五军收发报机的安装和人员配备也作了详细的检查,使各军和军团间、军团和军委总部间建立了顺畅的无线电通信。 1936年春,受党组织委派,王逸群调到西安参加共产党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全民抗战开始后,王逸群先后被调任八路军总部民运科长、晋东北地区特委书记、冀中军区整训部队三十二团政委、十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王逸群先后担任热河省委宣传部长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副政委、四野南下工作团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王逸群转业,由中央任命为国家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局长。在任职期间,揭开了东川矿区大规模勘探的序幕。此后,王逸群还历任过国家地质部南方总局副局长、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全国地质资料局局长等职,直到离休。1986年,因病于1月25日在京逝世,终年77岁。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彭真、聂荣臻、黄克诚、程子华、杨成武、王鹤寿、何长工等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王逸群遗体告别仪式上送了花圈。 …… 父亲的教诲回忆父亲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王克锦骄傲而自豪。他充满深情地想起父亲在临终前写给他的话:无产阶级要为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霸权主义而奋斗终生!他铭记父亲的教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