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晚香堂集 |
释义 | 文集。明代陈继儒所撰。共十卷,崇祯年间刻。 《晚香堂集》中有不少反映其名士心态和生活情趣的小品文字,有些评论家以轻佻纤巧贬抑这类文章,其实这些作品比那些文以载道的宏文更富有文学色彩,更值得一读。陈继儒的这本《晚香堂集》,是在为别人写的序文中触犯了清朝的忌讳在乾隆时期遭到了禁毁。 《晚香堂集》作者介绍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屡被荐举,坚辞不就。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年二十九,忽将儒生衣冠焚弃,隐居小昆山,构二陆祠及草堂数椽,焚香静坐。父亡后,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自此闭门读书,然仍与三吴名士来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绅。他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并喜爱戏曲、小说。所藏碑石、法帖、古画、砚石、印章甚丰。在东佘山居内,树立的碑刻,有苏东坡《风雨竹碑》、米芾《甘露一品石碑》、黄山谷《此君轩碑》、朱熹《耕云钓月碑》等。得唐颜真卿《朱巨川告身》真迹卷,遂将住处命名《宝颜堂》。收藏书画有倪云林《鸿雁柏舟图》、王蒙《阜斋图》、梅道人《竹筿图》、赵孟頫《高逸图》,以及同时代的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字画;印章收藏有苏东坡雪堂印、陈季常印等。他还摹刻《晚香堂苏帖》、《来仪堂米帖》,刻《宝颜堂秘笈》6集。对古玩、书画撰述有《妮古录》四卷、《珍珠船》四卷、《皇明书画史》、《书画金汤》、《墨畦》等。 《晚香堂集》是怎样的一部作品《晚香堂集》为晚明陈继儒著作,陈继儒是晚明名士,工诗善文,尤其对于那种“芽甲一新,精彩八面,有法外法,味外味,韵外韵”的小品文十分倾心, 书中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品文字,谈茶、谈酒、谈奇好、谈园林、谈人生的种种体验,有情也有豪,有奇也有素,反映了一代名士恬静、适逸的文人情怀。 陈继儒的散文创作,题材十分驳杂,内容非常广泛,世俗化、情趣化的倾向较为明显。他谈茶,认为它能给人以“幽韵如云”的情趣,他谈酒,提倡微醺:“予不饮酒,即饮未能胜一蕉叶,然颇清酒中风味,大约太醉近昏,太醒近敬。”只有“梦觉半颠,不颠亦半,此真酒徒也。”他谈奇好,要求人们“无以六经解嘲”。他谈园林,注意“荒坡遗迹”。他谈人生的种种体验,有情也有豪;有奇,也有素,可谓丰富多彩。散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有的写得简朴,有的写得艳丽,有的写得空灵,他的散文创作正是晚明文化具有市民化特征的必然反映。 《晚香堂集》在清代遭到禁毁的原因陈继儒是晚明遗民,明末清初很多文章都谈到过他,都说他在晚明时期名气很大。《列朝诗集》载,许多人都想与陈继儒交友,唯恐配不上他。陈继儒又到处招吴越一带的穷儒志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苍■成书,流传远近,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到夷酋土司,都搜寻他的文章诗作;近到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甚至穷乡小镇里,那些卖大饼,卖豆豉的人都知陈阵继儒的名字,天子都听说了他的声名,屡次下诏征用他为官,《静志居诗话》载:“仲醇以处士虚声,倾动朝野。” 府县官员的好坏与否,都由他一句话说了算;诗歌文章的优劣与否,也都由他看过了才行。甚至吴越一带的绸布,都用他来命名,烧水女子、卖饼师傅都以称呼陈继儒的字为荣耀。这些当然有些名不符实,不过,陈继儒在当时倒的的确确是一位大名士,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书都用“名声倾动朝野”来形容他。由于陈继儒的名声很大,所以请他题诗作序的人便接踵而至,络绎不绝。陈继儒为人十分随和,凡来向他求诗作文的人,无论是村野小民,还是王公大臣,一概都来者不拒。他替人题诗作文喜欢援古论今,旁征博引,以此来显示自己见多识广,学问渊博,正因为如此,他的《晚香堂集》才会无意中在清代遭到禁毁。 陈继儒有个朋友叫顾玄岳,官居南雄知府,其子元善为平湖令。有一次,顾元善把自己所做的诗文集《虎啸轩稿》寄给陈继儒。由于求序的人是自己的儿子,更需要美言一番。于是他便从集名的“虎”字上片发开来。他说,文章犹如一只猛席,题目有斗而且有纠,元善解开了它。他的笔如同达摩异僧的禅杖一样神奇。题势猛悍,可是元善左右逢源,驾驭自如,就如同杨忠打虎时的左手挟腰,右手拔舌。全篇文章题意贯而题名不出现,这又好比李广射箭,见虎而不见石。从文章来看。元善的才识胆略非同一般,很有些英雄气概;然而文章小技,笔墨偏师,根本不足以展露其八面之才于万一。 现在全国形势动荡不安,东省黔蜀一带表面上看好像还比较安定,没有敌人的骚扰和侵略;但是全辽几千余里的土地上已经飘荡起侏离之乐,敌人的狼烟已在那里点燃。而且“奴酋”还企图引诱蒙古,凯觎朝鲜。元善写的这本《虎啸轩》稿,恐怕不仅仅是要在文章中表现他的侠义之气,他的英雄的意念可是深远的很。这篇文章中由于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所以使整本文集都遭到了禁毁的命运,因为陈继儒在文章中提到的“侏离”是东夷的音乐,而“奴酋”当时则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 《射经》再惹祸需要说明的是,陈继儒此书被禁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一篇文章,因为他替别人作的文章实在太多,所以留下的把柄自然也多。我们不妨再举一例。新安渔村有叔侄二人,叔叔程冲斗,侄子程见我,在种地打渔之余,都喜欢摆弄弓箭,时间一长,关于立法、身法、手法、审法挽法、措法、决拾法、调弓矢法、藏弓矢法等等,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于是,叔侄二人便合作写成一本关于射箭道理的小册子,取名叫《射经》。为了替自己的书增加点光彩,他们还去求当时名声极大的陈继儒给他们的书写一篇序文。陈继儒欣然允诺,大笔一挥,慷慨成文,为他们美言了一番。文章按陈继儒的惯例,从援古开始。他说,《春秋》之义,大夫不藏甲,可是对于射箭一事却从不讳言。《春秋》上所说的“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这些大概是取之于《易经》上的癸卦,《礼记》上也曾说过,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射礼有三种,一为大射,二为宾射,三为燕射。《周礼》上则记载有管理弓矢的人掌管六弓、四弩,八矢的方法。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挥作弓,夷牟作矢;而且孔子也曾经在瞿相之圃学习射箭,以致周围观看的人挤得满满的。这些都说明古人的圣贤对射箭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现在我朝规定,学宫的旁边都要设立射圃,每年冬季时节召集材官良家子弟考试时,也是先考骑射功夫,后考文艺,可是能射箭没镞的人,一百个人当中也挑不出一个来。这难道能责怪他们吗?因为射箭的诀窍没有留传不来啊。从前王思永在成都学习射箭,技工曹严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写成了《严悟射决》一书,韦韫向张宗学习射箭,也写出了《九镜射经》。 后来又有很多关于射诀的书写成:张仲殷有《射训》,王越石有《射议》,钱师益有《益律射格》等等。可惜现在的青年一辈对这些古人的书都没听说也见不到,那些老将虽然学到了一点可是又没有精通。因此语焉不详。幸亏程冲斗、程见我叔侄二人采择其中的要旨加入一部分自己的发明创造,并且用图画来表示,所以这本《射经》非常完备,深得射中三昧,程冲斗、程见我叔侄二人可不是想要凭借此书与■兜夷牟之辈斗技搏肘,然后以此捞个一官半职。他们只是恨东夷不自量力,侵略中原,深入为寇寂;又恨士大夫们只知道手捧着宝箱玉版之书刻苦攻读,却不懂得练习射箭是练兵的基础。现在如果把这本《射经》转呈朝廷,然后颁示全国各地良家子弟,那么人人都会成为李广,成为养由基,处处都成了青城涧,假如哪里有小人作乱,只要以一矢相加,就能叫他们变得服服贴贴。那样一来,还怕什么东夷呢?陈继儒写这篇序文的本意是要把程氏叔侄的人品和书吹捧一番,但是他这样从古到今海阔天空地写,却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因为序文中所提到的东夷,在明代就是指女真人,这是清朝统治者绝对不能忍受的。 《晚香堂集》里提到的西洋火器号称红夷大炮的荷兰火炮是明人所见到的威力最大的西洋火器。与佛朗机相比, 其设计铸造更趋精密, 展示了更大威力。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荷人出没广东,粤人谋与澳门葡人共拒敌人。明朝是从中荷实战中逐渐认识了荷兰火器。巨铳乃红夷所恃长技,“长丈有咫, 能毒人于二十里外”。(陈继儒《晚香堂集》卷3《贺福建南大中丞平红夷序》)“二十里外”纯属夸张,不过射程惊人应该不假。 江南的富和江南民众的贫在明清时期一些士绅的文字记述中,江南的富是一个事实,而江南民众的贫也是一个事实。明人早就指出:“世以江南为富,而不知其民实贫也。”松江著名绅士陈继儒分析认为:“东南华其外而枯其中”,是与民力凋敝、士绅好广田宅、豪右封钉扛抬、庸者因循苟且等因素有关。江南的一些县状似繁华,但其元气索然枯槁。如青浦县,是从华亭、上海这两个大县中割取“壤之最下下者”置为县的,本业并不强,又受国家重赋征取,十分疲累。【陈继儒:《晚香堂集》卷五《青浦令贺公景瞻去思碑记》,明崇祯刻本。】 《晚香堂集》作者陈继儒山人身份考辨晚明松江士人陈继儒绝意科举,以坐馆谋生.晚年获得官宦资助,得以隐居山野,尽管与山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始终不游走谋利,在明人眼中基本是名士,甚少以之为山人.然至清代,却被视为山人.从表面看,是因乾隆时期蒋士铨夸大了陈继儒世俗功利的一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夸大了陈继儒隐逸山泽、忘却忧患的一面,但深层原因却是明清易代的政权更迭所催动的在野士人经世空间与学风、文风的巨大转变.一事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国家控制力加强与士人社会地位下降的历史趋势,而且反映出历史记忆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因时而变的特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