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田毅鹏 |
释义 | 田毅鹏,吉林人,目前任职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最终学历是研究生,最终学位是政治学博士。其研究方向是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包括历史学、政治学,学术著作五部。2005年,宝钢公司授予宝钢优秀教师称号。 中文名:田毅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市 出生日期:1963-01-23 职业: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代表作品:《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研究》等 简介姓 名:田毅鹏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01-23 民 族:汉 籍 贯:吉林市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 务:社会学系主任,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毕业学校:吉林大学 专 业:政治学 最终学历:研究生 最终学位:政治学博士 兼职·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 ·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等,试图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给出具有解释力的阐释和解说。致力于地方性社会变迁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域社会的研究,对单位制度尤其是典型单位制度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自2000年以来,结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度”的研究,开始系统展开关于单位制度起源和形成的学术研究,业已形成了单位制度研究的观点和体系。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单位制度形成与变迁研究”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单位社会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单位社会起源的社会思想寻踪》、《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等关于单位制度起源、形成及发展的研究论文。所发表的关于单位制度研究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关研究领域历史学、政治学 代表性学术观点当代中国单位制度的起源与形成 典型单位制的形成及其表现形态 公共性问题之比较研究 乡村“过疏社会”和城市“过密社会”研究 “村落终结“与城市化进程的中国特性 探索中国社会的“自性”和特殊的运行规律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 城乡社会网格化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学术活动1996年5月 中日关系问题研究(日本山形大学) 1990年9月 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湖南师范大学) 2004年7月 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北京) 2003年9月,韩国东亚多元现代性(釜山大学) 2008年9月,海峡两岸社会福利研讨会(台北) 2011年7月中国社会学年会 (南昌) 2012年3月 海峡两岸社会学理论研讨会(北京大学) 承担科研项目2002年——2006年,“当代世界社会发展模式的新趋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2年——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2008年——2012年,“单位制度变迁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07年——2011年,“典型单位制及其存在形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2010年——2013年,“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与推进路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1年——2015年,“当代中国单位制度形成及变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名称:中国社会思想史 授课对象:本科生 课程名称:发展社会学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指导研究生 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获得学位人数: 硕士:36人 学术荣誉和荣誉称号名 称:宝钢优秀教师 时 间:2005 授予单位:宝钢公司 名 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时 间:2006 授予单位:教育部 名 称: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时 间:2011 授予单位:吉林省政府 名 称: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时 间:2011 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术获奖 获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研究》,吉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7),《单位社会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1)曾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11批)。 主要学术著作(2007年以来)序号 成果名称 发表刊物及时间 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或被采纳情况等) 1 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社会科学战线》2010.2期;光明日报2010.7.4发表书评 2 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 “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江海学刊》 5 单位社会起源的社会思想寻踪 《社会科学战线》 6 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学习与探索》 7 “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 《学术研究》 8 学贯中西:社会学知识基础的重建 《江海学刊》 9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江苏社会科学》 10 转型期社会原子化对社会工作的 11 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 《江海学刊》 12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13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盲点和误区 《探索与争鸣》 14 流动的公共性 《开放时代》 15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 《江海学刊》 16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 17 轿车文明对城市空间的重塑 《思想战线》 18 东亚现代化的特殊和一般 《东北亚论坛》 19 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 《学习与探索》 20 地域力与社会重建 《福建论坛》 21 社会原子化的理论谱系与问题表达 《天津社会科学》 22 中西社会之异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科学》 23 社会政策体系构建之社会理论基础 《河北学刊》 24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三十年 《社会科学战线》 25 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学研究 《社会》 26 中产阶级郊区化与城市公共 27 社会重建的真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9.1 28 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 29 创新社区制度 提升服务水平 30 警惕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动向 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要报》2006.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