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府穴
释义

天府 Tianfu ( LU 3 )

【标准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定位小窍门】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就是天府穴。

【取法】坐位或卧位,在腋前皱壁上端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取穴。简便取法: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肌支支配该二肌。

【功用】调理肺气,安神定志。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煤气中毒;

3.其它:鼻出血,吐血,肩臂部疼痛。

【刺灸法】

剌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义: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穴位

头部穴位(正面) 头维穴 | 发际穴 | 阳白穴 | 印堂穴 | 攒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沟穴 | 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 百会穴 | 后顶穴 | 风府穴 | 哑门穴 | 完骨穴 | 风池穴 | 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 太阳穴 | 下关穴 | 客主穴 | 耳门穴 | 听宫穴 | 翳风穴 | 颊车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 天突穴 | 膻中穴 | 鸠尾穴 | 巨阙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气海穴 | 关元穴 | 中极穴 | 气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门穴 | 日月穴 | 天枢穴 | 气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阳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门穴 | 腰俞穴 | 腰阳关穴 | 上仙点穴 | 六华灸穴 | 风门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阴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肠俞穴 | 关元俞穴 | 小肠俞穴 | 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 内关穴 | 外关穴 | 曲池穴 | 尺泽穴 | 治痒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阳池穴 | 神门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冲穴 | 落枕穴 | 指间穴 | 太渊穴 | 口内穴 | 胃肠穴 | 手三里穴 天府穴

人体下肢穴位 膝眼穴 | 梁丘穴 | 复溜穴 | 阴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阳陵泉穴 | 阴陵泉穴 | 三阴交穴 | 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 涌泉穴 | 大敦穴 | 太冲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脉穴 | 丘墟穴 | 昆仑穴 | 足临穴 | 行间穴 | 里内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压点穴 | 第二厉兑穴 | 第三厉兑穴 | 阿基里斯腱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7: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