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赠丁仪 |
释义 | 《赠丁仪》是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植的作品。据张可礼《三曹年谱》所述约作于建安二十三年。这是一首五言诗,前八句描写初秋天气转凉,木叶渐落,寒霜凝阶,清风吹阁的肃杀景象,再描写自然灾害农民生活艰苦暗喻如今政治时局阴沉灰暗。最后几句来表现自己对于丁仪的情谊,并在这形势严峻之时强作旷达宽慰挚友。 作品名称:《赠丁仪》 创作年代:约建安二十三年 作品出处:《曹子建集》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者:曹植 作品原文赠丁仪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 凝霜依玉除①,清风飘飞阁②。 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③。 黍稷委畴陇④,农夫安所获。 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 狐白足御冬⑤,焉念无衣客。 思慕延陵子⑥,宝剑非所惜。 子其宁尔心⑦,亲交义不薄。 作品注释①玉除:玉石的殿阶。 ②飞阁:带有飞檐的楼阁。 ③“朝云”二句:古人不知云雨的成因,以为云是从山石中生出来的,因而这里怨它“不归山”,而造成了“霖雨成川泽”的灾害。霖,连下三日以上的雨叫霖。 ④委:抛弃。畴陇:田亩。 ⑤狐白:指狐白裘,名贵的轻暖之物,贵者所服。《晏子春秋》曾说,在一个大风雪的日子里,齐景公穿着狐白袭坐在高堂上,说:“奇怪呀,雪下了三天而气候一点不冷!”晏婴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的时候能知道还有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的时候能知道还有别人在受冻。很抱歉,您却不知道这些。”作者在这里引用晏婴批评齐景公的故事,指责现时的统治者们“在贵多忘贱。” ⑥延陵子:即吴公子季札,春秋末期人。据说有一次他要出使晋国,出国前去看徐君,徐君很喜欢季札身上的佩剑,心里想要但未出口。季札明白他的心思,自己心里也决定给他,但由于自己出使不能没有佩剑,所以当时也就没有说。等到出使回来后,季扎去给徐君送剑,徐君已经死了,于是季札便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痛哭而去。作者引用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自己是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的,自己在援助、馈赠朋友上,绝不会有什么保留。 ⑦宁尔心:如同说你就安心地等着吧。曹植的《赠丁仪王粲》诗中有“丁生怨在朝,王子欢所营”。知丁仪平时的牢骚不少,所以这里劝他“宁心”。 作品鉴赏丁仪,字正礼,沛郡(今安徽濉溪北)人,他曾为曹操的属官,颇有才学,深得曹操的器重,有一度还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然受到太子曹丕的阻挠而未能付诸实际,于是丁仪对曹丕心怀芥蒂。丁仪与其弟丁廙都很爱慕曹植的才情,曹操也很宠爱曹植,曾想立曹植为太子,丁氏兄弟也曾力赞其事,故遭到曹丕的忌恨。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不久就借故将丁氏兄弟杀害,他们成了曹氏兄弟争夺帝位的殉葬品。曹植的这首诗作于曹丕初为太子,约建安二十三年,丁仪自知形势严峻,常常郁郁寡欢,因而曹植作此诗以示安慰。 诗以写景起调,是曹植诗常用的手法,然这种写景已不同于《诗经》中起句写景的比兴象征意义,而曹植诗起调的写景往往既有刻画真实景物的作用,同时又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令诗意高昂慷慨,前人说曹植的诗“工于起调”,就是指这种句子。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六首》),“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就都是这样的名句。此诗的前四句也正是如此,写初秋天气转凉,木叶渐落,寒霜凝阶,清风吹阁,一片秋气萧杀的景象。虽然从“玉除”、“飞阁”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诗人身居豪华的宫室,然这四句中一种冷峻肃穆的气势咄咄逼人,给全诗定下了一种沉郁感慨的基调。“依”与“飘”两字令一幅静态的画面中有了动感,“凝霜”与“清风”也就似乎变得可耳闻目见了。 “朝云”四句写久雨成灾,农夫一年之辛苦都化为乌有,古人以为云是从山里生出来的,所以后来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辞》),曹植这里说早上从山间出来的阴云密布在空中,凝然不动,似乎不愿再回到山中去了。而连日的大雨将田垅变成了一片汪洋,《左传》注中称连续下了三天的雨为霖雨,这里就指连绵不断的秋雨。因大雨淹没了农田,庄稼只能在地里委弃腐烂,那么农夫就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了。这四句顺着描绘秋景而来,也许是当时真实景象的记录,也许是诗人以自然灾害来比喻政治空气的阴沉,然无论其真实的用意何在,这里曹植表现了他关心民瘼,以黎民百姓之忧为忧的情怀。在汉末至三国的战乱频仍、天灾人祸叠起的年代,作为统治者集团中的一员,曹植有这点同情人民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贵多忘贱”以下转入正题,既是顺上文对农夫的怜悯而来,以为当权者高高在上不能体恤下民,因其自身安乐已足,故不再顾及挣扎于饥寒与死亡中的人们。同时也借此安慰丁仪,言下之意是说,身处尊位的人向来不知贫贱者之苦,施恩之人也往往不能广博周遍。正如身穿狐皮袍子的贵人难以想象衣不蔽体者的寒冷。这里曹植用了《晏子春秋》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三天大雪,齐景公披着白狐裘坐在堂上对晏子说:“奇怪得很,怎么下了三天雪还不冷啊?”晏子说:“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齐景公实在可算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典型了。曹植以此说明乐而忘忧,贵而忘贱乃是人之常情,宽慰丁仪不必多计较当政者对他的轻慢。 最后四句是表明自己对丁仪的情谊,以延陵季子的事来喻自己不忘故人,劝勉对方不必担心和抱怨。据《新序》上说,吴国的延陵季子(季札)将出访晋国,他佩带着一把宝剑途经徐国,徐国的国君看到那宝剑,口中不说,脸上却露出十分羡慕的神色,延陵季子既为国家使节,所以不便将宝剑赠人,然心中却暗暗地许下了一个诺言,及至由晋返国,再次经过徐国时,徐君已去世,于是季子将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君墓边的树上,扬长而去。这个故事后来传为千古佳话,延陵季子成了不忘前诺而重义轻物的典型。曹植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说自己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重在朋友之间的交谊,而宝剑在所不惜。最后劝丁仪放宽胸怀,安定心意,自己不是那种薄情绝义之人。 此诗的格调悲怆慷慨,感情诚挚,甚合钟蝾评曹植诗所说的“情兼雅怨,体被质文”的话,全诗的上八句与下八句似分为两层意思:一写自然景观,一为抒情议论。然仔细寻绎,可见其中脉络,形似散而神实一,由写景而及天灾,由天灾而引出贵而忘贱的世情,最后安慰朋友,点明题义,这种章法上的自然流衍也是汉魏诗歌特有的风格,其中似无明确的布局与绾合,却于散逸中见章法,于天然中不失匠心。 此诗前半的写景,颇能抓住初秋的景物特征,没有过于纤细的描摹,而从大处落墨。一句一景,不像后来写景的诗歌数句才构成一幅画面,而曹植的写景确是难以用图画来表现的,它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优势与诗歌的高度浓缩能力,如写雨说:“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即通过诗人的想像力和文字的概括力来展现千里苦雨,农田受灾的景象,这也是汉魏诗中写景气象阍大、自然流美,而不同于后代的特征之体现。 此诗表达了曹植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其实,在曹丕执政以后,他自己也时时感到政治形势的严峻,而这里他强作旷达以宽慰挚友。及至丁氏兄弟被杀,他悲痛之余而作《野田黄雀行》,用以悲悼二丁的遇害,同时愤恨自己无力解救,可以说是此篇所表现的思想之继续。 作者简介曹植 (192-233)三国魏杰出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封平原侯,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叡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有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作品今存南宋嘉定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