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州港
释义

台州港--浙中沿海的水运枢纽,港口资源丰富,海岸线745公里,占全省的28%,有980公里内河航道网,可江海通达。

台州港概述

2001年交通部以(2001)58号文件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更名为台州港,实现“一城一港”、港城同名的发展格局。2003年实施港航体制改革,原台州港务管理局和原台州市航运管理处合并,组建新的台州市港航管理局,建立全港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港航新体制。台州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2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个,泊位(码头线)总长7886米,集装箱专用泊位2个,泊位(码头线)总长为 244 米,年通过能力为 5万标准箱;拥有公务执法,车客渡,工作船,军用等泊位 42 个,泊位(码头线)长度为 2164 米。

2009年,台州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178.5万吨,同比增长7.2%,集装箱吞吐量达90877标箱,同比增长42.47%。

台州撤地建市后,台州市委市政府对港口工作十分重视,明确把建设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作为台州城市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全面推进台州港“一港六区”开发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六大港区岸线后方临港区域的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至“十一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2005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三张城市名片,即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2007年2月,省政府批复《台州港总体规划》,明确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台州港由大麦屿、临海、海门、黄岩、温岭、健跳六港区组成。台州港立足于台州实际,注重发展特色港口,台州港的基本定位是“一型三化”,即腹地立足内源型、港区功能差异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整合一体化。

位置及交通

1.位置

台州港地理坐标为121°27′E,28°41′N。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处于长三角港口群,是浙江省重要港口,也是台州市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

2.交通

台州交通条件便利,陆路形成以甬台温高速、104国道、沿海高速、上三高速、台缙高速为主体的公路网;水路有椒(灵)江、金清两大内河水系,温黄、椒北六条干线航道及众多的支线航道,可江河联运、江海联通;台州黄岩机场开辟有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的15条航线;建设中的甬台温铁路贯穿台州全境,大麦屿港区、临海港区引入铁路支线。台州港已形成海、陆(公路)、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

自然条件

1、气象

风况:常风向:西北-北北西,频率15%,强风向:西北-北北东,10月只次年2月盛行北、西北风,6到8月盛行偏南风

气温:年平均气温17℃,最高为38.8℃,最低为-7.5℃。最高气温出现在7到8月。

冰冻:无冰冻史

潮汐:为不规则型半日潮,最高潮位6.22米,平均高潮位4.24米,最大潮差6.30米,最小潮差0.81米,平均潮差4.0米。

潮流:台州湾涨潮流向287度,与河段平均走向的轴线偏9度

降水: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3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530毫米。

雾况:雾日主要集中在3到6月份,占全年的72%。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雾日数为50天左右,最多年大陈站和玉环站分别达88天和72天。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每年4月到8月较为潮湿,6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为90%;冬季气候较为干燥,12月到次年2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

2、水文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历年来最高潮位7.50米,最低潮位-1.77米,平均潮位2.17米。

经济腹地

台州东临东海,西连金华、丽水,南北介于温州、宁波之间,台州港腹地以台州市为主,依托长三角经济圈、温台产业带,逐步扩大至浙南、赣东和闽北等部分地区。台州是民营经济先发地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缝制设备、塑料模具、家用电器、医药化工和船舶修造等是主导产业。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247亿元,财政总收入147亿元。

港口概况

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承担腹地经济发展能源物资、原材料的中转运输,是集装箱运输的支线港和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临港工业开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城市景观等功能,是民营化特色明显的综合性港口。台州港由海门、大麦屿、临海、健跳、温州、黄岩六大港区组成,六港区功能明确、优势互补。2005年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0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

六大港区

大麦屿港区

位于玉环半岛的西海岸,是台州港的南大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进港航道栏门砂水深11米,港区内航道水深均在13米以上,可用岸线14公里,规划码头前沿水深均在12米以上。2万吨级泊位可自由进出,3万吨级船舶无需乘潮即可进出港区,5万吨级以下船舶需乘潮进出,且港池基本不淤,港内避风条件优良,是中国航海学会推荐的我国沿海八大避风锚地之一。大麦屿港区属国家一类口岸,已建成投入使用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4个,其中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1个。储量1.82亿斤的中央直属中转粮库紧邻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码头。目前港口综合开发正处在起步阶段,华能集团投资建设的装机容量为4×90万千瓦的玉环电厂工程(火电)已落址大麦屿港下青塘。大麦屿港建设基本目标是“三港一中心”,即我国东南沿海中部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对台湾往来的台贸港以及港口物流中心。

临海(头门)港区

头门港位于台州湾北侧,处于台州中心港区位置,水深条件良好,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长约5公里,通过连岛公路建设,可成为与大陆相连的近海岛港,有良好的发展前途。临海(头门)港区开发研究已通过数学、物理模型试验对头门岛港址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港址具备港口开发前景,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泊位。港区综合开发效果巨大,围涂空间巨大,临港型工业开发条件得天独厚。该港区是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将以发展深水泊位为主,为台州市及周边腹地内外贸运输服务,并具有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功能。临海(头门)港区将按照“中心城市港口、工业港和旅游港”的“三港”定位,逐步行争取“两个实现”。就是通过海门区港功能的逐步外延和转移,实现海门港的河口港向临海(头门)港区海港的转变,通过围涂和抛坝促淤等填海工程的实施,实现台州城市的东扩。目前港区三大工程(北洋涂围垦工程、疏港公路工程、港区码头工程)都已启动建设。

海门港区

是浙江中部地区性港口,地处市区,历史悠久,港城互为依托,对台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9年5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海门港对外轮开放。海门港区岸线顺直,港域开阔,南北两岸规划岸线长4500米,航道实用水深乘潮7米,可通航5000吨船舶和浅吃水万吨轮,现有码头81座,泊位102个,泊位总长5595米,其中万吨级泊位1个,1000-5000吨级泊位26个,公用码头6座。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国家级医化基地已落户海门港区。该港区规划以承担台州主城区的生活、生产物资中小船运输为主,并发展旅游客运、城市观光、发展临港加工业和物流,为市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港区。

黄岩港区

主要服务于市区与港区后方的产业发展,承担生活和生产物资的小船运输功能,现有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7个,其中2000吨级码头泊位2个。

温岭港区

以满足温岭市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结合建港自然条件,重点建设中小型件杂货和通用码头泊位为主。港区现有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2个,其中3000吨级1个,1000-2500吨级4个。

健跳港区

是台州港的北大门,口内岸线稳定,海域开阔,口外有牛山和洋市涂两处深水港址,岸线水深10米以上,曾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中的“实业之要港”,可建深水泊位12个,是理想的大型核电、火电选址。该港区现有码头泊位9个,泊位总长374米,其中千吨级码头泊位2个,国家规划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总投资约250亿元的核电基地、5000吨级多用途码头正分别在前期准备和筹建之中,是未来的能源大港和“华东电力城”的配套港口。

主要锚地

台州港现有各类锚地20处,主要有三门大甲山待泊锚地、点灯锚地、海门港内锚地、

台州港第二引航检疫锚地、大麦屿引航检疫锚地、大麦屿驳载锚地等。

水运、造船业

台州的水运业发展迅猛,沿海运力增幅居全省首位。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钢材等物资需求量快速增长,水路运输得到优先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水路运力总量175万载重吨。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尤其大、特、新运力发展较快。

台州船舶的建造数量、建造能力、船舶种类、年产值等居国内民营造船业前列。全市共有造(修)船企业70余家,与造船行业相配套的船用产品生产企业60余家, 其中甲类船厂均配置了数控切割设备和龙门吊,在全省领先。2006年各船舶修造厂共新建船舶460艘,共计69万总吨。台州造船业正朝着大吨位、大马力、多用途方向发展,市内最大的造船企业已能建造2。2万吨载重吨的货船。台州已形成以临海吸砂船、金清横河杂货船、松门集装箱船为主体的三大船舶修造基地,在全国造船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