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一柱香病 |
释义 | 水稻一柱香病国外分布于印度,国内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局部地区。解放前,云南病区的病穗率一般为5~20%,严重的达30%。解放后本病被列入检疫对象,由于大力推行种子处理,从无病区引进无病良种并改进栽培技术,该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由于个别地方对种子处理工作抓得不紧,病害又有所抬头。 症 状本病主要为害稻穗(图1),被害稻穗为病菌菌丝缠绕而呈圆柱状,颇似供佛之香,故称“一柱香”病。病穗初抽出时呈淡蓝色,后变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此即为本病病菌分生孢子座。另外,在抽穗之前,病株剑叶及剑叶鞘上有时可见与叶脉平行的白粉条纹,乃为病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是本病在剑叶及叶鞘上表现的另一种病征。 ( 图1 稻穗受害状 ) 病 原水稻一柱香病病原为一种真菌,称稻柱香菌(Ephelis oryzae Syd.),归半知菌亚门柱香菌属或称毡孢霉属。分生孢子座散生,黑色,浅杯状或凸出,圆形,直径1~1.5毫米,表面生分生孢子层;分生孢子梗分枝,无色,密生于分生孢子座上;分生孢子棒状,无色,单胞,直或稍弯(图2)。菌丝生长适温为28℃左右,在8℃及34℃时均不能生长;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6℃,孢子抗旱力强,贮藏162天后其发芽率仍可达32%。 ( 图2 病原真菌 ) 发病规律稻一柱香病为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混杂在种子中存活越冬。带菌种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从幼芽侵入,造成当年发病。病菌在稻株体内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而扩展,在稻株抽穗之前,病菌已进入幼穗为害,被害幼穗颖壳受破坏而变蓝黑色,并长出小粒点状的子实体(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小穗因被病菌菌丝体缠绕而不能展开,致抽出的病穗呈圆柱状。有时部分小穗受害后虽仍能散开,但穗粒基本不实。通常育旱秧有利病菌侵染。土壤无传病作用。病菌也可为害稗草。水稻品种之间发病有差异。在云南以当地“荔枝红”和“小白谷”品种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1)实施检疫 严禁病区种子调入无病区。 (2)无病田留种,或从无病区引种。 (3)厉行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盐水或泥水选种,以汰除混在种子中的病菌子实体(分生孢子座),减少菌源;并实行温汤消毒,52~54℃温水浸种10分钟,可基本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如何把盐(泥)水选种与温汤消毒结合起来,并探索药剂消毒方法,对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很有必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