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6+1”产业链 |
释义 | 理论提出“6+1”产业链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 “6”指的是:第一产品设计,第二原料采购,第三仓储运输,第四订单处理,第五批发经营,第六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 从2006年开始至今,郎咸平对于制造业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论,整合全产业链。他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他的理由是当今是产业链竞争时代,中国只负责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却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剥削劳工等问题,其他利润全被欧美国家拿走,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6+1”理论:“中国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生产这个“1”的环节,利润少得可怜。”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大块能创造的价值是90%。 目前这个理论开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视,并得到一些企业的实践。 举证案例郎咸平以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国出口玩具为例:美国商务部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玩具含铅量超标,逼迫我们大量召回玩具,甚至造成贸易纠纷。这怎么能怪中国呢?产品是他们设计的呀。 郎咸平又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是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我们只能创造1美元的价值,而美国人由通过“6”,获得了9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加工业自动地帮美国人创造了9美元没有污染、没有剥削、没有破坏环境、没有浪费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创造1万元的价值,就给美国创造9万元的价值,我们创造100万元的价值,美国人就会获得900万元的价值。我们越制造、越生产,美国人越富裕。 郎咸平从年全球经济动向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着眼,从国内外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入手,解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的经济发展走势,并结合惠州的企业发展现状深入探讨经济大势下惠州企业的发展之道。 通货膨胀推动企业大转型解决通胀 对于目前大家关注的通货膨胀现象,郎咸平认为这不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而在于中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现象,即同时存在过热部门和过冷部门。“哪些部门过热?与投资建设有关的领域是过热部门,比如钢铁、水泥、房地产行业,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这些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则是过冷部门。”郎咸平说,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资金产生一种逆流转现象——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所以,过热部门越来越热,所有和过热部门有关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他认为,政府对过热和过冷部门的宏观调控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对过热的部门要采取行政手法压抑他们的过热行为,对过冷部门不仅不应该打压,反而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协助民营制造业走向比较好的明天,要扶持要鼓励。过冷企业这么多部门,不是简单的融资可以帮助他们,不是简单的优惠政策能够帮助他们,而是推动我国企业大转型。怎么转呢?那就是从“1”进到“6”。 产业链战争必须改变产业链错误定位 “谁是制造业大国?是美国而非中国,为什么?因为从年开始,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 ‘产业链战争’的时代。”郎咸平在论坛上语出惊人。他认为“产业链战争”就是在整条产业链上,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因此,美国人把它全放在中国,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 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 廉价劳动力未来企业降低成本关键不在于利用廉价劳动力 “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已经没有优势了。” 郎咸平直言,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产业链战争”的时代,在产业链战争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已不具优势。我们惠州的一些企业,想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配合国际品牌和技术,走一条国际化的发展路子,是行不通的。 郎咸平认为,在“产业链战争”时代,如果一个企业还在“1”上下功夫,还寄希望于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谋求发展,失败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因为在整条产业链里面,劳动力所占的成本已经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了,中国已经失去了劳动力的优势,任何企业还想通过廉价劳动力站起来,像以前那样,“我告诉你那不行,因为产业链战争不允许你那样做!”郎咸平形容说,这是“血淋淋”的现实。 未来企业降低成本不在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而在于“6+1”中的六大块必须高效整合,比如惠州和深圳的服装纺织业,都没有“6+1”,可能是不同的企业在做,从第一道环节到最后一道环节,惠州一般需要180天,至少也要100天,而西班牙有一个服装企业,85%的产品都是在欧洲生产的,价格非常便宜,款式非常新颖,质量一般,但也可以满足大多衣服只穿一年的时间需求,这就是“6+1”高效整合的结果,从第一道环节到最后一道环节只需12天,其效率是广东同行企业的15倍。“‘6+1’高效整合是未来产业链战争取胜的法则。”郎咸平说。 被相关宏观经济研究学者视为忽悠“6+1”理论应该是郎咸平最得意的理论,也是曾经受到一些人赞赏、受到一些人欢迎的理论,但同样也是最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论。 我国之所以处于制造业这种产业链的低端,这是由于我国本来就是从代工做起,在开始的阶段除了低价劳动力外什么也没有,而低价劳动力不仅国内过剩,全世界也是处于过剩状态。过剩就会不值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于西方国家早已走过了资本自由竞争阶段而进入到了资本集中、行业相对垄断的阶段,金融资本垄断的阶段。在发达国家,那怕这种垄断仅仅是相对的、区域性的,但相对国内企业来说,至今也还带有绝对垄断的性质。当国内企业通过资本积累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固然应该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以做大做强,但产业链的整合必然是一个打破原有垄断的过程,如果不打破发达国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垄断,即使在国内做6+1又能怎么样?这就是说,6+1作为从企业的层面来说,是需要做的,是好事,但它是获得垄断的一种手段。没有产业的,或行业的、区域性的、或专利技术性的垄断,仅仅是6+1的这样的全链条,同样由于激烈的竞争而难于赚钱。因为,市场经济在竞争中的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如果连平均利润还得不到,那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在国内还存在竞次的环境。任何企业要想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决定的因素并不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做6还是做1。如果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垄断地位,或者某单个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即使这家企业不做6而单做这个1,同样也可获得超额利润。以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为例:两拓、淡水河谷在已形成价格同盟的情况下,等于就形成了铁矿石的供货垄断。提出涨价100%,想涨就涨啊!他们不就是仅做铁矿石生产这个1吗?相对于宝钢的全链条产业性的企业,铁矿石生产商就是个1,宝钢做6又怎么样?因此垄断才是关键。 因此,一般地说,6+1产业链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路子,并不否定它的必要性,或者也可能是获得垄断优势的一条路子,但并不能保证就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本质不在于是否6+1。而在于形成某种垄断。 对中国来说,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要做到6+1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多数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以轻工日用产品为主,6+1就需要有零售网,而国外的批发零售企业在发达国家集中度已经较高。国内的生产企业对国外的销售渠道整合就是很困难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就做制造业这个1,由国家在出口垄断方面下功夫,却会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国稀土产业,过去全国大大小小企业几千家竞次出口,因此才有黄金卖到黄土价。近二年来国家决心整顿市场,进行行业整合与集中、实行资源保护性开采,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稀土的出口价才获得些许提高。这就是垄断在产品出口方面的运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