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和乡
释义

三和乡是地名,同名的有安徽省淮南市三和乡、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三和乡。

安徽省淮南市三和乡

基本概况

三和乡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位于舜耕山脚下,与市区仅一山之隔,东与大通区孔店乡一线,南与曹庵镇毗邻,西于谢家集区杨公镇、孤堆乡接壤。全乡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乡总人口2.8万人,耕地4.8万亩,辖13个村,147个村民组。206国道贯穿其境,村村通砂石路,北距淮河4公里,南离合肥骆岗机场97公里,水陆空交通较为便捷。

历史沿革

三和原名五叉路。相传吴、邹、徐三姓相争,后经和解成为睦邻,故名三和。解放前,三和乡地区隶属寿县,1965年长丰县建县,划归长丰县管辖。1970年成立三和公社,隶属杨公区。1992年撤区并乡,设立三和乡,辖18个村,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2001年三和乡划鲁岗、金岭、益城三村归长丰县金岭工业区管辖,后经并村减员为11个村。2004年6月三和乡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管辖,同时金岭工业区解体,岭南、舜耕两村由鲁岗、金岭、益城三村合并成,重新归属三和乡管辖。

气候环境

三和乡属丘陵,由于北靠舜耕山,南接瓦埠湖,地势北高南低,岗涧交错,缺水易旱。平均海拔高58米,土质为褐黏土,兼少量黄土。年平均气温为14--17℃,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为200--250天。

经济发展

该乡耕地4.8万亩,粮食作物以稻、麦为大宗,玉米、豆类、山芋次之,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棉花、大棚蔬菜、西瓜等,养殖业比较发达,享有淮南市“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鱼池子”美誉。

国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淮南市伟业家具有限公司、淮南市山河木业有限公司、顺辉锚固有限公司、金翔工贸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入驻三和,矿业集团、淮化集团、联华集团、金大陆集团、淮南市建筑公司、路桥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也在三和投资兴业。个私经济异军突起,带动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镇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2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9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亿元,工业增加值800万元。

农业发展

该乡是典型的农业乡, 乡政府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全面实施“864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认真抓好联合湖万亩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以草莓、红菱、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史院、涧坝两村无公害草莓、仇咀千亩红菱和史院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水产品精养产业发展,鼓励 种养大户发展 , 积极发展抗灾农业,扩大节水经济作物面积,实现高岗易旱地区粮食增产。 认真抓好畜禽疾病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畜禽各类疾病的发生。 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9339吨,水稻种植面积24000亩,产量11299吨;棉花种植2010亩,产量51吨,小麦种植面积22000亩,产量7304吨;油菜种植面积2010亩,产量305吨;大麦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261吨,农作物较往年有较大增长,农业生产取得了全面胜利。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三和乡

本乡简介

三和乡位于县城以南30公里。东抵崔家桥镇,南接桃江县,西邻东岳庙乡,北界太子庙镇。系省商品粮生产基地。1950年属第七区,1956年建三和乡,1958年属崔家桥公社,1961年析置三和公社,1989年复建乡。乡政府驻石家段。崔粟公路从镇中穿过。辖黄廖、龙潭冲、白家铺、白露寺、铺田、保安、巷予口、姚家冲、晒谷岩、金牛、樟树洲、大茅坪、金马、三合桥、宝塔铺、西阳16个村委会和华宫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棉花和渔业。竹制品远销省内外。矿产丰富,以开采石英砂和黄金为主。

全乡面积48.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水域1,746亩。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4个村民小组,共6056户,20743人,其中农农业人口20195人。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77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0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土3688元,比上年增加300元。

农业建设

三和地处丘陵区,土地贫瘠。旧社会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流传“山穷土劣石头多,田少泥深不长禾,天睛三日田开坼,暴雨一时水成河,官匪横行多灾难,十年九欠挨饥饿”的民谣。解放后,开山凿渠,修塘筑坝。1955年在维固冲修建第一座小(二)型水库,次年修建王家湾小(一)型水库。1974年修通幸福引水渠8公里,引桃江水入乡境。至1995年,全乡共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2座,山塘493口,引水渠3条,全长12公里,总蓄水量790万立方米。2004年投资220万元,对宝塔铺、西阳、三合桥、居委会等4个村(居委会)的所有农田灌渠全部进行砼砌。水利条件改善,农业不断发展。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26024亩,总产9249吨。种植业总产 2242万元。

为加速农业发展,1970年垦复金牛山,营造用材林地300亩。1976年垦复黄廖、龙潭的部分竹林,建龙江林场。1989~1992年,先后建立鸡公庙、白古塘、龙潭、白露寺4个用材林分场,改造稀疏林面积3720亩。三和乡有3万余亩山地资源,而历史以来,山里产出的效益不高,为了加快农村致富的步伐,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山上做文章,2006年,西阳、黄廖、龙潭、金马新栽种楠竹1300亩,其中宝塔铺新开发楠竹面积400亩,全乡目前楠竹栽种面积已达4600亩。打造三和竹林之乡已初具规模。

工业发展

工业有了起步,目前三和有华宫轮窑厂、三和机砖厂2个16门窑的中型砖厂,大小砂石厂37家,机制小瓦厂4家,作坊式竹器加工厂735家,及保温材料厂、木胶板厂。全乡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1家,从业人员222人,产值1403万元,利润112.3万元,实现税金19.3万元。2005年引进的汉寿县方圆机械厂,该厂占在面积30余亩,固定资产投入500万元,厂子的建设前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现在厂子已经电通、水通、路通。围墙厂房均已完工,该厂的建成预计可创产值700万元,年上缴国家税金50万元以上,产品“铅水过路箱”全部出口。

基础设施

2004年,投资3 80万元横贯乡境、连通319、207国道的公路硬化。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投资586.6万元对全乡16个行政村的11个村的通村公路实施硬化,开工里程21.84公里,其中路面宽4.5米的2.04公里,3.5米宽的9.8公里。已经完工的有晒谷岩村3.7公里,樟树洲村2.5公里,宝塔铺村0.3公里,和平村3.1公里,白六寺村2.0公里,有蒲田村1.7公里,龙潭村1.5公里,白家铺村2.9公里,金牛村2.2公里。今年完成的有三合桥村1.04公里,黄廖村1.8公里,正在进行施工的有金马村0.9公里,保安村3.7公里。二是不断完善农业设施。去年10月,乡财政投入10.5 万元整修了高家湾水库的涵卧管,投入4.6万元对幸福渠进行了清淤和浆砌,有效地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集镇整治工程。2006年一个占地4亩,设计停车泊位20个,主体建筑投资40万元的车站停车场正在集镇拨地而起,车站的竣工使用将极大的改善集镇面貌,可以有效治理集镇车辆乱停乱靠的问题,对集镇的做大做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旅游名胜

金牛山景区坐落在汉寿县西南丘陵山区三和乡与东岳庙乡境内,由数座海拔上百米的山峰连绵而成,主峰金牛峰海拔344.5米,是全县最高峰,桃花江水从山边缓缓流过,雪峰山余脉蜿蜒至此,是洞庭湖玩水后汉寿县游山的最佳去处,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通畅,紧邻S205省道、319国道、石长铁路和长常高速公路,距桃花源机场仅4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也仅一个半小时路程。和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桃花源、花岩溪、柳叶湖等风景名胜遥相呼应,以风光绚丽、层峰削壁、烟岚百态、树毛篁幽、景致迷人取胜,山上金牛遗迹、白龟仙洞、杏桂交灵、双泉漾碧、树晓堆岚、龙池涌月、七石横鸡、千丘水纳等金牛八景自唐宋以来就闻名遐迩,山中龙安寺、白露寺、七宝寺、龙泉寺、神女庵叫人流连忘返,是投资、兴业、施展才干的好舞台,旅游、休闲、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