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乳腺导管癌 |
释义 | 乳腺导管癌的诊断标准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来自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外科手术切除标本100例。诊断标准为2003年WHO乳腺肿瘤组织新分类,所有病例均通过3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查取得一致病理诊断。 1.2 方法 1.2.1 标本处理 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及时固定(固定时间:在组织被切除后2h时内固定,固定时间3~24h),每例标本取材均在5~10个左右石蜡块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2 免疫组化 采用二步法Envision染色,(1)脱蜡,水化组织切片;(2)预处理组织切片(据一抗具体说明而定),酶修复或热修复;(3)蒸馏水漂洗,置于PBS中;(4)滴加3%的过氧化氢阻断过氧化物酶,避光孵育30min;(5)蒸馏水漂洗,置于PBS中5min2次;(6)在37℃下一抗孵育120min;(7)PBS漂洗5min2次;(8)在37℃下Envision孵育45min;(9)PBS漂洗5min2次;(10)色源底物溶液DAB显色,光镜控制;(11)蒸馏水漂洗;(12)复染封片(试剂由基因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导管癌:年龄29~65岁,平均48.9岁,全部为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现乳腺包块,乳腺皮肤均无桔皮样改变。乳腺纤维腺病、纤维 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上皮增生:年龄17~48岁,平均33岁。 2.2 巨检 浸润性导管癌:局限性肿块最大为10cm×10cm×10cm,最小者0.5cm×0.5cm×0.5cm,平均直径3.5cm,45例肿块无包膜,5例肿块有包膜,切面灰白,质硬到质中等,部分病例切面呈粉刺样改变。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内上皮增生:25例有包膜,切面灰白质中,其中部分肿块呈结节状增生,25例无包块,切面灰黄或灰白,质韧,边界不清。 2.3 导管癌标准 导管癌分为两组微浸润导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 [1,2] ,浸润性导管癌标准:(1)细胞异型,细胞核增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浆比例增大 [3,4] 。(2)细胞排列极象紊乱,瘤细胞在导管内形成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 [3,4] 。(3)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癌细胞周围的纤维间质增生,与癌细胞接触处出现增生的纤维间质断裂,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细胞巢周围阴性,或者癌细胞巢周围阳性出现断裂,不能围绕癌细胞巢周围一圈。见图1~3。微浸润性导管癌标准:满足前面三条标准,同时满足有一个或几个小而清楚的显微镜下小灶性浸润纤维间质 [1,2] 。乳腺增生性病变包括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乳头状瘤病、导管内上皮增生。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和临床医师对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诊断必须准确可靠,提高病理诊断的重复性。对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可靠性判断,希望能选择出最有效的诊断标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可简化为三 (1)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浆比例增大。 (2)瘤细胞排列失去正常的极性,瘤细胞在导管内形成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 (3)癌细胞浸润间质,癌细胞周围的纤维间质增生,与癌细胞接触处出现增生的纤维间质断裂。Ac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判断有无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在导管癌的癌细胞浸润周围间质时癌细胞巢周围Actin染色阴性或者断裂,不能围绕癌细胞巢周围一圈。所有的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 瘤病、导管上皮增生Actin染色上皮巢周围出现一周明显的阳性,在乳腺纤维腺病、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上皮增生的假浸润时Actin染色上皮巢周围出现一周明显的阳性。满足(1)(2)(3)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满足(1)(2)而不满足第三条(3)不能诊断浸润性导管癌。用这三条标准进行判断在取材充分的情况下,几乎不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在本次研究中还比较了高CK和层粘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增生性病变的显微镜下表现不具备很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不能用来判断瘤细胞是否浸润周围间质组织。 参考文献 1 阚秀译.WHO肿瘤病理学、遗传学分类.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204-205. 2 阚秀.读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3):135-136. 3 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00-1672. 4 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74-1628. 乳腺导管癌的术后护理术后呼吸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术后胸廓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优力舒),患者会觉得有压迫感,感觉不适,呼吸费力。应向患者说明使用加压包扎的原因及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及信任。如出现呼吸极度费力,伴气促气急,有可能是由于包扎过紧,此时需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指导患者放松情绪,做有效深呼吸动作。 皮肤护理 临床很多患者出现对粘性弹性绷带有过敏症状,出现瘙痒,甚至起水泡。需向医生汇报,适当抗过敏治疗,指导患者免用手抓痒,防止皮肤破损造成感染。如出现严重水泡,需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粘性绷带瘢痕需及时清洗干净(用松节油)。 引流管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损伤面积大,术后积血积液多,无论术中手术止血如何彻底,有效引流都是防止皮瓣下积液的关键,术后用“Y”管连接两条皮下引流管,按时使用低负压吸引机吸引。引流管需用别针固定妥当,防止脱落。每次使用低负压机吸引后,需用止血钳夹紧引流管,以防负压吸引力突然消失。手术后2~3天,引流液为红色,逐渐变淡红色。引流量一般100~250ml/d,逐渐减少到20~100ml/d时,改用负压引流袋放置引流1~2天,检查伤口愈合后,皮下无积液,即可拔除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5~6天。 术后减轻患侧肢体水肿 由于使用加压包扎,而致影响患侧肢体血液循环功能,导致患肢水肿,在护理过程中,观察患侧肢体指端血运及水肿非常重要,并且应抬高患肢30°,可减轻水肿发生,促进血液循环。 术后患侧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步骤 第1~2天捉伸指、握拳、屈腕动作。第3~4天做屈肘运动。第5~7天练习患侧手掌挠双侧肩及同侧耳廓。第8天做肩部运动。第9~12天可抬高患侧上肢,做手指爬墙运动。第13~14天练习将患侧手掌置颈后,开始时低头位,逐渐达抬头挺胸位,然后继续练习上肢旋转、后伸、轻度扩胸运动。第15天以后每天2次做功能锻炼操,观察患者患侧肢体活动的耐受力及进展情况,并说明活动肢体重要性,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一般10~12个月能恢复正常活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