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园村 |
释义 | 1 董口乡前园村◎ 概况清雍正年间(1730年),有张、李、马、蒋姓氏族人迁此定居,前园村又名黄瓜园,因方位在村前,故此命名。 该村位于济董公路北2公里黄河东岸,新筑公路沿黄路穿境而过。东与韩桥接壤,南与宋楼为邻,西与军屯相接,北与后园紧连,隶属鄄城县董口乡管辖。该村总面积93.4公顷,其中村庄占地26.7公顷,耕地62.7公顷(其中清真寺占地0.53公顷),企业占地2.3公顷,学校占地1.7公顷。 全村共有319户,总人口11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现有张、李、马、蒋、王、郭、白、海、徐、沙、闫、杨12个姓氏,均为回族。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气候适中,土地肥沃,各种农作物适应性强,小麦、玉米、大豆是当家作物,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交通便利,村自修公路与济董路相连,沿黄公路与村内街道相接。现有冷藏厂2处,化工厂1处,皮毛玩具厂1处,制裘厂2处,是投资办厂的黄金地段。 1949年,农民经济总收入15万元,1978年,农民经济总收入27.5万元,2000年,达到405万元, 人均纯收入25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0∶30∶50。全村纯收入291.53万元。 全村农民经济总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 1995年8月,被省民政厅、省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 称号。1997年6月,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8年12月,被山东省委、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被山东省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授予“美在家庭活动示范村”称号。1992年,被菏泽地区授予“奔小康红旗单位”称号。2000年,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大事记1941年10月,村自卫队在二区抗日政府带领下积极抗日、抗伪、抗奸,日伪报复火烧村庄,烈火延续月余未熄,整个村庄变为废墟。 1944年,村民张广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夏,成立中共前园村第一个党小组,有4名党员,张广付任党小组长。 1952年,成立互助组。 1953年,成立初级社。 1955年,转为高级社。是年,成立皮毛收购站、肉食商店,为村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4年,开办油坊,使用新型榨油机。 1966年,开办皮业加工厂,建厂房20间。 是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关。 1978年,办起地毯厂、面粉厂。 1982年,引黄河水淤淀压沙压碱,连续3年灌成,全村全部土地改为良田。 1985年,投资3万元,建立完小一处。 1988年,投资18万元,建成清真寺大院,1997年又投资15万元,完成清真女寺建设,配套齐全。 1995年,投资45万元,全村安装程控电话,电话普及率达90%,成为全县惟一的电话村。 1996年,投资78万元,连通济董公路,开通街道11条,硬化路面8000米。 1997年,投资21万元修通下水道。 1998年,投资12万元安装有线电视,成为全区第一个电视村。 2000年,投资70万元建2100平方米教学楼,使村完小步入全县标准化学校行列。 2001年,投资5万元新打机井10眼,改善了灌溉条件。 2006年,投资3万余元,马志锋义务改善清真寺条件。 2009年,为了复修前园清真寺,众穆民筹建乜帖,百余万元。在乡佬马志锋,张业忠,张克江,马开卫,及众穆民带动下,大殿,讲堂,水房 围墙,及大门。女寺,东西大门装潢富丽堂皇。 以及道路,村庄,学校,路灯,配置就绪。 ◎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建国前, 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亩产量超350公斤,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单产6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00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突破1000公斤,总产达100万公斤。 第三产业 1966年,虽然有皮毛厂、榨油厂,但时干时停,收入低微,最后全部倒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8年,办起乡村农贸市场,合理安排经营方式,发挥少数民族在饮食方面特长。全村25%的户搞小食品,50%的户做毛皮、肉食生意,其中冷藏厂起着龙头作用。闲散人员在集贸市场经营服装、日用百货、 农药、种子、化肥等,效益也很可观。在县城开设大、中型饭店、饭馆1 1家, 安置本村70余人就业。至2000年底,从业人员600人,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创利税98万元。 ◎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25%。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多次拨款建校。1955年,建前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70%。1985年,投资3万元建完小一处,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历史。 2000年,校舍搬迁,建成教学楼一座,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可容纳周边8个自然村学生就读, 被县教委命名为董口乡前园回民小学。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7名,其中大本7名,大专9名,中专11名。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75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40元,伴以糠菜度日。 1957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左右。1978年,人均纯收入250元。 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25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800元,多数村民住进小康房,全村各种机动车辆85辆,摩托车50辆,电视机拥有率为115%,电冰箱、小轿车陆续进入普通家庭。 ◎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4年,村民张广付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46年发展到4名共产党员, 区委批准成立党小组,张广付任党小组组长,并有女联络员1名。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小组、村农会、自卫队的带动下积极支前,多次受县委、 区委表彰。1950年,中共地方组织公开,马体岭任支部书记,党员10名。196 3年,李庆华任支部书记。1974年,马先明任支部书记。1989年,张广营任支部书记。新班子上任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奋进,被中共鄄城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38年,第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前园村农民协会、农救会、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相继成立。解放战争时期,在农会的带动下,积极参军参战,发展农业,支援前线。1956年,成立高级社,张广文任社长。1968年,成立前园村大队革命委员会,蒋贵范、马先明先后任主任。1983年,蒋贵范任主任,张广营任村经济联社社长,马存诗任会计。1985年,马思亭任主任,张广善任会计。1987年,张广营任主任,张文明任副主任,张广善任会计兼调解委员,马智勇任民兵连长兼治保委员,张雪芝任妇代委会主任。1989年,张文明任主任,其它成员至今没有变动。 该班子团结正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开拓精神。自1987年连续1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村工作先进行政村”,连续10年被县妇联授予“红旗妇代会”称号,连续4年被菏泽地区评为“美在家庭富在庭院先进村”。1995年8月,张文明同志被山东省人事厅、民政厅授予“山东省模范村委会主任”称号。 人物简介 张广营 1958年5月14日出生,高中文化。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村联社社长。1987年任村民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党支部书记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村民走企业富民强村之路,先后办起了地毯厂、冷藏厂等5个企业和合伙企业, 安置就业人员60余人。在搞好农业同时,鼓励村民树立经商意识,并予以帮助;带领村民与周边村庄和睦相处,民族关系融洽,民族风俗得到尊重。1997年被县委聘为乡党委副书记,县委候补委员。2000年当选为菏泽市人大代表。 1995年被县委评为“党员致富标兵” 。 1998年被评为县“模范党员”。1996、1997、1998连续3年被菏泽地委评为“全区优秀党支部书记”。 2 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前园村前园村位于赤岭畲族乡北部,东邻杨美水库及油坑村,西接石椅村,南与赤岭村交界,北隔大文斜岭与官浔镇接壤。蔡坑自然村西北部九岭山脚于1972年建成蔡坑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灌溉赤岭、前园田地。? ◎ 政区沿革? 1962年建立前园大队,今为前园村,辖前园、蔡坑、大保、后潭、内厝、城内、新阳等7个自然村。? ◎ 姓氏源流及人口? 全村有287户,1102人,居民蓝姓,大部分都属种玉堂三房后裔,个别社有部分属二房或四房。前园,66户,252人,是村部和小学所在地。? 蔡坑,73户,282人,宋、元、明时,蔡坑为蔡姓所居,属五代时期著名理学家蒙斋(蔡元鼎)后裔。后来蔡姓先后迁居外地,今蔡坑社前尚有蔡氏祠堂一座。附近有传为“长者”蔡乙牛避难的石洞。今居民都蓝姓,除属三房外,尚有四房后裔。? 大保,32户,125人。? 后潭,26户,80人。? 内厝,30户,115人,是金门总兵蓝瑗的后裔。? 城内,28户,116人,部分属二房和四房。? 新阳,32户,132人,建扬美水库时移民至此建村社,属蓝理派下三房。? ◎ 经济状况及设施? 全村有耕地1023亩,其中水田923亩,农地100亩。种植水稻等作物,还有种植柑桔、荔枝、龙眼等果树。? 本村有公路通赤岭村,接县道马佛线。? 本村有民族小学一所,校园面积3775平方米,新建教室楼一座,校舍面积686平方米,有6个班级,学生139名,教师7人。? ◎ 风俗、文物古迹? 村民信奉雨霁顶三官大帝。又崇祀广惠尊王谢安,有广惠王公庙一座,十分古老。又有“代天巡狩”的王爷公庙一间。有蔡氏祠堂一所,为蔡坑蔡氏遗留的一座建筑,民国时,由蔡坑传衍于漳州的富商蔡竹禅、蔡同昌、蔡同泰等曾来修建,今虽残破,遗址尚存。附近山中有原白水镇金鳌人(蔡坑所传衍)、崖州知州蔡楠于明万历十一年为其父蔡思斋、母张氏建造的坟墓。此外尚有元代“长者”蔡乙牛避难石洞,俗称十八洞,以及蔡乙牛营造的石路、石桥,今遗址残存。又金门总兵蓝瑗移居内厝,今祖祠“两全堂”尚保存完好。? ◎ 古代人物? 蔡元鼎,五代时期学者,隐居大帽山下讲学,后裔居衍蔡坑一带。? 蓝 瑗,蓝理四弟,官至金门总兵。后裔定居内厝。? ◎ 新中国人物? 蓝顺良,漳浦县信用联社主任助理。? 蓝武吉,民营企业家,漳浦鸿山石板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3 福建泉州石狮市宝盖镇前园村村落后面有一片园地,林、蔡、黄等姓村民于园地前建屋居住,故取名“前园”。 前园开发较早,其中林姓一支系由泉州奎霞巷(街下巷)分支而来。始祖林彦安于元代来此肇基,成为望族。明初,林氏曾担任“百夫长”。 石湖郭氏迁居前坑之前即暂居于此。据清代《钱山三房郭氏家谱》记载,洪武初年,石湖郭南窗(前坑郭氏开基祖)“年方十六,往仑后姑家。姑父与十九都前园林百夫长旧也,林到姑家,见而异公,因延归,以女女焉(指林氏之女嫁与郭南窗),遂家于前园。”这也成为关于“前园”地名的最早记载。 前园村位于石狮市城乡结合部宝盖镇南部,东靠近宝盖山风景区,南临市区八七路东段,西临濠江路中段与市电信大楼对面,北与前坑村连接。全村有土地面积700多亩,其中本村居住区150亩。辖区内现有常住人口727人,总户数190户,共有3个村民小组,有市公安局、公路稽征所、市政、园林管理处等单位。前园村有富贵鸟鞋业有限公司、台帆机械实业有限公司、闽顺织造有限公司、凯舜帝亚有限公司、金丰盛印花厂、假日旅行社、加油站、明建汽修厂等一批企业。前园村历史悠久,全村有七个姓氏,分别为:黄、蔡、林、洪、陈、曾、郭,村内现保留有福建省文物古迹,研究单位的崇福堂及清代时期的古厝、古井等文物古迹。 前园村1993年前是石狮市石狮东区长福大队的自然村。于1993年从石狮市石狮东区长福大队拆分到宝盖镇前园村筹备组,1994年8月正式成立前园村委会。村委会在上级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并配套妇联、民兵营、工会、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妇代会、老人协会、南音社、共青团组织等群团组织。自建村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获得石狮市宝盖镇的表彰及单位的称号。之前,前园村村民靠务农、洗豆芽为生。改革开放以来前园村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大部分土地被国家政府征用,村民现在以经商务工为生,还保留部分传统的洗豆芽作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