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前村
释义
1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前村

前村,地名,在中国较常见,有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前村,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镇前村、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前村和浙江省嵊县富润镇前村。

前村村距许村镇政府10公里,全村共有674户2018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有:水稻、茶叶、菊花以及外出务工。

2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镇前村

前村位于我镇的中心地带,鹅浦河上游支流楠溪江。东与浦东村、楠溪江相望,南与上塘浦口村相邻,西与戈田村为邻,北与柯师湾相接。交通方便,距县城0.2公里。前村坐落于上塘镇政府的中心,也是县城中心,是本县的经济强村,全村434户共629人、外来人员500人,村民小组4个,村民代表22位,正式党员11名,预备党员2名,全村土地面积为0.55平方公里,本村全年收入260多万元。从2000年开始,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建治安安全示范村等,也是我县第一个创办村民养老保险补贴的文明村。

3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前村

前村位于吴兴区八里店社区,距中心城区约5公里,前村680户村民现在全部搬进八里店社区玫瑰苑,全村共2700余人,玫瑰苑曾荣获绿色社区、省市文明社区称号。

4 浙江省嵊县富润镇前村

简介

前村位于浙江省嵊县西部,富润镇之北。距县城16公里。北面崇山蟠结,大吉龙山、望村山、西山冈、岙天冈、万家山冈跃然扑来,宛如五龙抢珠。东靠猪娘岭,义乌至绍兴公路绕此而过。西为黄土坡。南面一片平原。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明清时属富顺乡,民国时属安富乡。1950年起属富润乡(人民公社),1992年属富润镇。辖前村、东山弯、外麻厂、里麻厂、王家作弯、毛狗岩

、考坑弯、羊长弯、万家山9个自然村。1992年,全村891户、2531人。耕地2216亩(其中水田1403亩)、山林4340亩、茶园287亩、桑园218亩。村委会驻地前村自然村原有前、后两村,年久逐渐连成一片,因前村大于后村,故名前村。

基本简介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临安钱氏和长乐钱氏先后迁入。后钱姓人口约占全村7 10,因而易名钱村。直至1964年,村内居民增至36姓,为有利团结,复名前村。 1949年前,前村虽有三弯两溪,但有坑蓄不住水,并不富润,是一个三天下雨一天干的缺水村,只有10多天的抗旱能力。1100亩水田成了蓑衣畈,亩产仅400斤左右。碰到大旱,就颗粒无收。村民一年辛苦,收入甚微。当时300多户中约有300人靠挑脚、卖柴活命,70多人外出当雇工度日。

从1956年到1984年,前村人凭着山多、水清、弯长的自然条件,化了156.42万工,在考坑弯、羊长弯、西坑弯、破葫芦、毛狗岩筑起了5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总蓄水量124.8万立方米,相当于1949年前的37倍。同时建成了渠系配套工程。纵有东干渠、中干渠、西干渠3条干渠,横有7条支渠、20条斗渠(支分渠)。库库相通,纵横交错,形成了灌溉和管理渠系。自1973年起,费时6年,投入3万工,将西江和东溪江截弯改直,完成长840米、宽7米的综合治理,保证水库下游1300多亩水田的灌溉,摘掉了蓑衣畈的帽子。

从1973年开始,至1984完工,前村在西坑弯水库大坝下游建成了1座水电站,装机2×40千瓦,1992年发电3.78万千瓦时。

前村人在治水同时,又绿化荒山。水库上游的4000多亩山林,经30多年的封育,已形成一片葱郁的混交林。1973年始,还开垦、繁育了桐、棕、杉、茶、桑、桔共千亩。化52万

工,砌了4万米长的石土勘,以保土保肥。

30年来,前村每个劳力投入了1000多工,使山水面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粮食亩产2000斤,比1955年增加3倍;茶叶产值8.5万元,蚕桑收入62.4万元,各比1963年增加了21倍和394倍。

特色产业

前村加工豆腐皮约有30年历史。1964年,从崇仁镇西青村引进加工技术,由于当时政策限制,不能发展。80年代,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加工豆腐皮的农户猛增到百户。当时由于没有市场,流通不畅,还是制约了生产。

1991年底,前村党支部在报上获得浦江县创办豆腐皮市场的信息。第二年春,两次组织村干部前去参观、学习,决心也集资创办市场。4月筹建,投资4.5万元,利用60年代的大会堂加以改建,并拆除了市场边19间小屋,平整了3000多平方米土地。在市场内用水泥浇制固定摊位360个,市场外临时设摊位300个,可容纳上千人交易。同年6月19日开业。每逢农历二、五、八为集市日,车辆麇集,来自杭州、上海、南京及本县客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日平均销量6吨,营业额4.56万元;最高日销量9吨,营业额8.64万元。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豆腐皮加工业的发展。前村及周围10多个村共有700多农户(其中前村350户),筑起6000多只盘灶加工豆腐皮,年产量共1100吨。

豆腐皮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为保证比较稳定的原料来源,前村决定扩充种植黄豆山地300亩;在500亩水田上改麦、稻、稻三熟制为麦、豆、稻三熟制。

富润镇历来是嵊县良种猪生产基地之一,富润猪闻名县内、外。加工户利用副产品豆腐渣作为精饲料,增养母猪、肉猪,1992年达2920头,户均3.3头,比1991年增长31%,从而改变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的比例。

前村有50多户拖拉机运输户,忙着运输黄豆、燃料、产品。有15户走南闯北的贩销户。有个体经营的煤饼厂,日产煤饼17.5吨。日用商品零售店已从1家增至14家,又办起了7家饮食店。

1992年8月,富润镇人民政府在前村投资创办了营养食品厂,采用保鲜包装,解决了豆腐皮防霉、防腐难题,形成了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产品打入了济南、青岛、杭州、定海市场。

农业发展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原来的集体经营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而且大批劳力转移到了第二产业,对农业实行社会化服务已是势所必行。对全村1683亩水田实行机耕、排灌、农技、植保、农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六个方面的综合服务。1983年至1990年的8年间对农业投入114万元;1991年则投入资金16.2万元,占当年村级财政收入的 38%;1992年,又投入18万元。几年来,新建标准机埠8座,浇筑排灌水泥渠道 12823米,新筑外河涵洞29个。1990年,投资36万元的圩区工程建设全部竣工。

前村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显然大大得益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1991年虽然遭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早稻严重减产,但晚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490公斤。1992年,农业生产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总产粮食1295吨、蚕茧110吨、油菜籽41吨,农业总产值337.4万元。 前村的副业生产也有长足的进展。1992年,全村养牛蛙的有25户,养鸭专业户6户。养鸡专业户中饲养数量最多的在万羽以上,仅漾口自然村饲养肉鸡百数十羽的就有十数家。

1970年,前村已有合作医疗组织。1991年起,村委会每年拨款1000元,办起老年活动室,每天约有50~100名老人在这里活动。

在东阳至绍兴古道口的小溪桥上,建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几经修理的桥棚头,过去是汗流浃背的过路行人歇脚、喝水之地,曾被村民夸为到过三省六码头,不如前村桥棚头。如今,桥下溪水更加清澈,溪边古樟遮天,已是前村的一个景点,村民夏夜纳凉的幽静处所。桥棚头,成为村人奔向小康之路的历史见证人。

村庄状况

前村人底子薄,靠艰苦奋斗和开拓精神,使收入大幅度提高,1992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比1981年翻了三番。前村村貌变化日新月异。

以前,穿村而过的从东阳到绍兴的古道,卵石路面,弯弯曲曲,就是前村的主要村道。现在已变成总长900米、宽4米的混凝土路。1987年,修建了全长2500米的环村公路。1990年,修建1200米长的机耕路,通往各个自然村。

1986年遭受火灾的60多户村民早就住进了新房。三层楼新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已竣工45幢,在建的100多幢。

1949年前,前村穷,没有人上过初中。村里庵堂庙宇多至13座,却只办了1所初小。学校始建于1940年,初名安富乡第七保国民学校,又名泰农初小,挤于胡公庙内,既暗且杂。1943~1944年间,当时的中共崇仁区特派员应怀易,曾在此任教。1949年后,陆续建造10间教室,使全校师生有了舒适、明亮、安静的教学环境。现有6个班级,学生261人,教职员8人。1965年办过农中,设过初中班,1978年并入富润中学。1991年,前村小学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至1992年,前村有33人考入中专以上学校。

1970年,前村已有合作医疗组织。1991年起,村委会每年拨款1000元,办起老年活动室,每天约有50~100名老人在这里活动。

在东阳至绍兴古道口的小溪桥上,建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几经修理的桥棚头,过去是汗流浃背的过路行人歇脚、喝水之地,曾被村民夸为到过三省六码头,不如前村桥棚头。如今,桥下溪水更加清澈,溪边古樟遮天,已是前村的一个景点,村民夏夜纳凉的幽静处所。桥棚头,成为村人奔向小康之路的历史见证人。

5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前村

浚县善堂镇前村位于镇北部,耕地1663亩,人口1132人,全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是善堂镇万亩尖椒园区的中心。

村两委干部为了消除群众疑虑,搞好示范带动,都在自家责任田里分出一块种植尖椒,带动了一部分有先进意识的群众大胆发展。2000年,当年就在该村发展550亩,亩均效益1450元。目前,全村尖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50亩,占耕地面积的93%。同时,镇里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引进了优质品种三樱椒、子弹头,亩产尖椒300公斤,亩收入达1300—2000元;在技术上,镇里派技术员长期驻村指导;《善堂镇农业快报》也连续多期对尖椒生产有关技术作了专期编发。全村群众跟着学,学着种,尖椒生产形势十分看好。尖椒使前村受了益,出了名,带动了邻近16个村争相发展。全镇尖椒种植面积直线攀升。2001年,新发展了1000亩,总面积25000亩。今年,总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尖椒已成为善堂镇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园区生基地,基地促市场”,为了打开销路,叫响品牌,培养自己的专业批发市场。在镇里的支持下,前村与邻近各村建立了一支由32人组成的推销队伍,他们长期在外分赴全国各地,找销路,联系客户,提供信息,研究行情,分析市场,引进技术,为促进全镇尖椒产品快速进入市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知名度的提高,逐渐拥有一部分固定的客户,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园区的尖椒,除一部分销售到内黄陆村尖椒市场外,还远销湖南、山东、吉林、新疆等十几个省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6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乡前村

村情概况

均良前村隶属于拉市乡均良村委会,属于坝区 。位于拉市乡边,距离均良村委会0.5公里,距离拉市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 。国土面积3.17平方公里亩,海拔2450米,年平均气温11°C,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840亩,其中人均耕地2.3亩;有林地38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8户,有乡村人口33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人,劳动力1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8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40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2.3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3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6亩,主要种植苹果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60亩,有森林等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截至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88户饮用井水,有8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分别占总数的 56.82%和 45.45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9 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9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4 辆,拖拉机2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70亩,有效灌溉率为79.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有8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88户,共乡村人口336人,其中男性180人,女性156人。其中农业人口336人,劳动力168人。其中纳西族336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36人,参合率 100%;。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乡卫生院5.1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石鼓完小,中学生就读到第四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人,其中小学生28人,中学生13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村务公开

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9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355个(劳均1.5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居环境差,宅基拥挤;公益事业基础建设薄弱,人畜饮水水源不足,饮水管网严重老化,急需改造;农村电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安全难以保证;乡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硬化程度较低,需要完善;村内排水沟渠、垃圾池、公厕、文化娱乐场所等急需建设,村容村貌差,须待整治,群众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及二三产业。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农村畜牧产业,努力提高牲畜养殖科学技术含量,提高养殖效益。

7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前村

概论

夏镇北六公里处,旧薛河北岸,东临滕州境,北连后村。八百一十四人,耕地九百四十亩。谱载,张氏于道光二十一年,从滕阳张家庄迁于纸坊,建村名寨外、东寨。1953年因村落扩大,改称前村。前村村委会驻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53:18